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伴发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行脊髓拴系松解手术的治疗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2例脊柱侧弯伴发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要点进行探讨,根据Hoffman功能分级、Kirollos松解分级、神经电生理结果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80例患者在显微镜辅助下行终丝切断术联合拴系松解术,均取得良好效果,未发生脊髓及神经严重损伤等并发症。187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 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好转。结论终丝切断及粘连松解术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唯一手段,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和行脊柱矫形术会使脊柱纵向延长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为下一步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打下良好基础。术前腰骶椎CT三维重建、MRI检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使用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中针对单纯拴系的小切口微创手术与常规松解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根据MRI检查结果,将仅需做终丝切断的终丝紧张型脊髓拴系及脊髓纵裂(Pang氏Ⅱ型)共4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松解术为对照组;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13例患儿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为观察组。对2组患儿手术后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伤口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3例患儿获随访3个月至2年,对照组手术的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伤口大小的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显微手术治疗在保证单纯拴系患儿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手术的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减少术区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髓拴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脊髓拴系胎儿8例为(脊髓拴系组)480例健康胎儿(正常组).两组均应用三种超声定位方法检出,分析比较脊髓拴系的诊断率.结果常规方法、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与联合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健康胎儿脊髓圆椎末端检出率分别为80.0%、90.0%、9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拴系胎儿检测率分别为75.0%、87.5%、1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髓拴系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胎儿脊髓脊柱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  张秀兰 《解剖学杂志》1998,21(3):229-232
用193例正常胎儿尸体观察测量了脊髓的全长、重量,体积,颈膨大,腰骶膨大及终丝等方面出生前的逐月发育值及的变化。在4个月时脊髓已脱离了骶管;出生时脊髓下端位于腰2 ̄腰3椎体间高度;硬脊膜囊下界位于骶1 ̄骶2椎体间高度;外终丝止点基本在尾1 ̄尾2椎体间;脊髓长与身长之比逐月下降,至出生前约为1/3;脊髓重与体重之比始终保持在0.1%左右,脊髓发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可为教学及临床提供基本的参考数  相似文献   

5.
低位脊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脊髓1例姬西团①唐立善①崔灵君①陈文凯①李迎山①低位脊髓临床又称栓系综合症或终丝牵张综合症,是一种神经轴先天性畸形,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终丝增粗并张力增高,牵拉脊髓圆锥下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报道1例低位脊髓,无内终丝,脊髓与脊膜终端直接粘连。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我院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前及术后的症状程度,对患儿的手术疗效做出评估。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28例手术治疗有效,手术总有效率为65.12%。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无终丝紧张(P0.05)、手术方式(P0.05)及发病时间(P0.05)是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受到有无终丝紧张、手术方式及发病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尽早急诊手术的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取35例脊柱脊髓损伤并进行创伤外科急诊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比较其不同时间段进行手术,术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35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较术前明显好转,8小时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8小时的患者好,越早进行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越好,所有患者术后的脊髓功能ASIA评分(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时间越早手术的术后ASIA评分提高值就越高,与术前、不同时间段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需加快其院外及院内的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损伤,提高其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31例新鲜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系统固定并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术后经过5~31个月的随访,手术均获得成功,获得骨性愈合,脊髓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大部分患者重返工作.结论对新鲜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椎体成形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功能锻炼,为手术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内松解术在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3例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的患者行后路硬膜内松解术,其在入院前已经行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恢复较术前恢复不明显。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硬模内松解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由术前的62.5分提高到78.6分。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较术前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硬膜内松解术在治疗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2岁,因双腿间断性疼痛伴大小便不畅1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腰骶部无明显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叩击痛(+),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双下肢无明显肿胀,处于屈膝屈髋位,被动处于功能位时双侧大腿疼痛明显,双侧膝腱反射亢进,肌张力略高.CT示:腰4~骶1水平脊髓内可见圆形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较清.MRI示:腰4~5椎体平面椎管增大,内有大小5.2cm×1.9 cm×1.5 cm混杂异常信号,脊髓圆锥消失,位于腰3椎体平面,马尾神经有拉平.临床诊断:腰4~5椎管内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伴脊髓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健康成人和29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①CE、N24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②CE正常,N24和P40异常,见于腰骶髓病变;③CE、N24正常,P40异常,见于颈胸髓病变。结论: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能够鉴别腰骶神经根或不同节段的脊髓病变,临床上具有定位诊断价值。但对于轻度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腹侧病变,结果可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目的主要是尽快解除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并通过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这种理论源于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重要的生物力学原理,但尚缺乏大量临床资料的支持。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效果,评价伤椎高度、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共75例,行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后凸角改善情况及椎体高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后凸角为(25.2±2.1)°,治疗后末次随访为(8.8±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伤椎前缘高度为(58.4±14.2)%,治疗后末次随访为(92.3±6.8)%。按ASIA评分,40分以上神经功能轻微受损者48例,45例完全恢复行走能力,恢复率94%;其余27例40分以下者为中等或重度神经功能受损,有15例出现较治疗前局部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局部恢复率56%。提示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可以有效的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所用材料是专供学生局部解剖的童尸60具(男33、女27)身长自52-128cm,并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所观测深部位保留完好,由作者直接解剖剥离,将胸腰段脊椎的椎板及骶中嵴两旁切除剪开硬脊膜,进行定点测定,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结果如下:一、脊髓圆锥下极位置与推骨的关系,脊髓下极位置不仅在小儿与成人有区别,同令者也有一定的差异。脊髓圆锥下极的测定点,由于脊髓圆锥乃逐渐移行于内终丝,故用肉眼严格地确定其界限并非易事。本文以尾神经根丝离开脊髓的平面下缘作为内终丝上端,即脊髓圆锥下界。儿童脊髓下界的位置观测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4.
杨强  段喜彦 《医学信息》2007,20(9):1705-1706
目的观察探讨胸腰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致瘫病人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临床4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病例资料。探讨该类损伤致瘫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结果本组43例均随访1~3年.椎体后突成角畸形基本矫正,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32例,同时合并马尾神经从裂口疝脱出9例,局部碎骨片嵌压脊神经11例。急诊手术32例,术后随访一年,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一周内手术和一周后手术神经恢复较差,按照ASLA分级标准,A级9例仅有5例恢复到B级,其余不全损伤34例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8例完全恢复。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下急诊手术减压,越彻底越好,脊髓损伤恢复越快,效果越好。同时应用椎弓根固定器具,对骨折脱位复位效果好。固定确实.以利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手术治疗的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手术资料及预后等。结果 13例患者病变最常见节段为T12~L3,长度1.5~11.0 cm,平均4.1 cm,有7例(54%)病理回报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Ⅰ级),6例(46%)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本组患者10例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长期随访有2例复发,复发患者肿瘤均为分块大部切除,病理均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术后常规放疗。长期随访2例复发患者改良的Mccormick评级较术前分别下降1级和2级,余未复发患者有5例较术前提高1级或2级,余6例患者维持术前的1级或2级水平。结论手术全切是终丝室管膜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两种术式对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2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开窗减压术,即直接减压组;24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术,即间接减压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路间接复位术和椎板切除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复位术组和去椎板组,各40例。术后均随访1年,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1年观察2组患者腰椎功能,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疼痛程度,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级标准(ASIA)对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升高,Cobb’s角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复位术组各个时刻VAS评分低于去椎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刻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去椎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去椎板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接复位术和椎板切除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均有一定效果,但后路间接复位术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伤后2~8 d,4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例采用1期前-后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用放射学方法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1.2个月。1例伤后2 d接受手术,术后死亡,6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治愈。3例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提高1~2级)。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者。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纯前路手术或者1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9.
AF钉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圣  董俊  周歧勇 《解剖与临床》2004,9(3):183-184
目的:总结采用AF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F钉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型骨折患者120例,全部采用后人路AF钉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示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弧度完全恢复,脱位纠正;合并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神经功能恢复率达87%;平均随访18个月,有11例断钉,14例伤椎椎体高度丢失10%左右;112例恢复劳动能力。结论:后路AF钉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复位、固定和对椎管间接减压更加简便、有效,无需电视监视条件;为防止断钉等并发症发生,应严格限制术后早期负重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对31例新鲜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系统固定并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经过5.31个月的随访,手术均获得成功,获得骨性愈合,脊髓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大部分患者重返工作.结论 对新鲜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椎体成形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功能锻炼,为手术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