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82例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肌肉牵张锻炼治疗,观察组予以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相似文献   

3.
肌筋膜疼痛是指局部肌肉疼痛,同时伴随激痛点产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居多,多数患者可指出疼痛部位,痛可向远处放射,如涉及肩臂部或上背部以及头部,还可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头晕、耳鸣等。医用臭氧是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臭氧应用于疼痛临床已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利用臭氧治疗慢性肌筋膜痛,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比,观察医用臭氧治疗肌筋膜疼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俞航  储辉  黄洪 《人民军医》2014,(7):795-795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因运动损伤导致肌肉、肌腱和筋膜等结缔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造成病变部位组织粘连、血供不足及新陈代谢障碍等病理生理改变,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也是影响官兵正常训练的一大原因。2010年以来,我们采用射频热凝治疗军事训练引起的MPS 119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可视化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运动损伤后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2例运动损伤后腰背部MP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超声可视化下竖脊肌或腰方肌PRP注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2周及4周,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麦吉尔疼痛问卷(McGill)评分、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DQ)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和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纳入32例运动损伤后腰背部MPS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22例;年龄12~68岁[(47.3±16.3)岁]。患者均获随访4周。在治疗前, 治疗后24 h、2周及4周, VAS分别为5.0(4.0, 6.0)分、3.5(3.0, 4.8)分、2.0(2.0, 3.0)分、2.0(1.3, 3.0)分;McGill评分分别为9.0(7.0, 11.0)分、7.0(5.0, 9.0)分、4.0(3.0, 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中频与传统针灸结合推拿按摩两种方法治疗慢性颈肩痛疗效的差异。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以平衡针结合电脑中频和传统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平衡针法结合电脑中频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易于推广,适宜向基层卫生队及航医室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7.
颈部软组织损伤属于常见病,笔者采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0例,女6例,年龄16~68岁。病程2 h~3 d。一侧夹肌损伤36例,一侧两块以上颈肌损伤60例。病人呈强迫体位,头向患侧偏斜。检查时损伤的肌肉有明显压痛,肌张力增高,功能受限。门诊采用先点揉风池穴,后弹拨,捋顺,捏拿患侧损伤肌肉,颈部旋转、侧扳等推拿按摩手法治  相似文献   

8.
常见运动损伤性疼痛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机械性和物理性伤害所导致的疼痛,称为运动损伤性疼痛。一般严重的创伤很少,大部分属小创伤,其中以肌肉、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和关节囊伤最多。  相似文献   

9.
肌筋膜痛以扳机点为关键特征,是临床最常见的软组织痛之一,发病率高。对其基础研究较匮乏,其中疾病模型就是限制因素之一。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大体分为非干预状态下模型与人为造模模型。非干预状态下模型基本能完全模拟疾病状态的特征,但扳机点检出率不高、部位不一,难以大量试验;人为造模模型扳机点检出率高,但可能与疾病状态的自然过程有差异。不同模型之间各有优劣,同时扳机点的确立、病理生理学特征表现等可能有差异。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的大鼠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经过症状、病理组织学、电生理等检验,被研究和使用较多。本文对肌筋膜痛模型、造模方法、扳机点确立进行综述,并评价各造模方法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的干预持续时间不同,B组干预4周,C组干预8周后饲养2周,D组干预8周后饲养4周。实验共1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查大鼠受累肌的紧张带和局部抽搐反应,采用肌电仪观察自发肌电现象,然后解剖取材,检查触发点肌肉组织学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各项检查均为阴性。其它3组与A组比较:(1)紧张带:B组未发现紧张带,阳性率为0;C组阳性率为100%(8/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2)局部抽搐反应:B组阳性率为37.5%(3/8,P<0.05),C组阳性率87.5%(7/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3)自发肌电图:B组阳性率为12.5%(1/8,P>0.05);C组阳性率100%(8/8,P<0.01),D组阳性率87.5%(7/8,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和B组均未发现挛缩肌纤维,C组和D组发现挛缩肌纤维。结论: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干预1个月虽激活了大鼠触发点,但不足以形成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而2个月的干预可形成稳定可靠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12.
高压水柱冲击致双下肢伤大量肌肉坏死、感染临床少见,早期切开、充分减压,正确评估坏死界限非常关键,分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软组织压痛点封闭适用于各种外伤造成的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非化脓性炎症,如风湿性肌筋膜炎及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炎症,  相似文献   

15.
解答:临床上“5P”被认为是切开减压的指征,但事实上已是病理上的晚期,此时手术的效果很差,而足背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可扪及的意义仅在于鉴别血管损伤,对早期诊断无意义:(1)疼痛:患肢创伤后持续性剧痛,进行性加剧,小儿表现为哭闹烦躁,疼痛范围由肢体深部向远端广泛灼痛。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维斌  王佳福 《人民军医》1998,41(9):509-509
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中药薰蒸加按摩治疗腰背肌筋膜综合征358例,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15例,女143例;年龄17~76岁,平均42岁。1.2 诊断标准〔1〕 (1)多数病人有诱发因素,如寒冷、潮湿、慢性损伤;(2)弥漫性腰背痛:晨起时疼痛剧烈,活动后减轻;(3)点状压痛(激痛点);(4)皮下结节:大小多在5mm×5mm以下,少数直径1cm左右;(5)腰部僵硬、腰肌紧张、活动受限。1.3 治疗方法1.3.1 中药薰蒸治疗床型号:CVT-I型,温度10~100°C。1.3.2 方药组成 川乌20g,白芍15g,附子15g,苍术15g,草乌15g,葛根15g,羌活15g,桂枝15g,…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训练后的疲劳是正常现象,但训练疲劳的积累会导致过劳损伤。由于过劳损伤导致的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往往不典型,加之基层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更易被忽视。因此,对过劳损伤所致的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引起足够重视。1过劳损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过劳损伤是指从事某一项运动或训练项目而发生的积累性损伤,常见的有应力骨折、跖筋膜炎、骨关节炎及一些部位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等[1]。而过劳损伤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与肌肉肌腱单位的损伤有关。肌肉肌腱单位的损伤主要表现:(1)肌肉筋膜炎与肌肉劳损。可出现骨骼肌变性、再生及代谢…  相似文献   

20.
赵远闯  李如良  吴瑾  李玉华 《武警医学》2018,29(12):1121-1124
  目的 探讨单次胸椎冲击复位手法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致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8例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分为复位组、假复位组及空白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15 min和干预后1 h取受试者全血及全清样本,全血样本用LPS制造炎性反应存放24 h后,通过ELISA分别测定TNF-α、IL-1β、COX-2的浓度,β-内啡肽和SP浓度则直接测定。结果 与初始水平比较,在研究期间内TNF-α、IL-1β、COX-2水平在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中明显升高(P<0.001),P物质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胸椎复位组随着研究时间推移,TNF-α、IL-1β、COX-2和P物质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01);组间比较,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TNF-α、IL-1β、COX-2和P物质增高水平相比胸椎复位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而胸椎复位组TNF-α、IL-1β、COX-2和P物质水平在浓度LPS刺激相对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01)。另外,β-内啡肽水平在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 (P>0.05),而胸椎复位组随着研究时间推移则显著增高(P<0.00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01)。结论 单次胸椎冲击复位手法有助于炎性因子TNF-α、IL-1β、COX-2和神经递质P物质表达下调,并提高了β-内啡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