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部位的粘膜上皮癌。目前国内外对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仍然广泛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但还是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肿瘤的分期作为判断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存活率的主要参考标准为人们广泛接受,但肝门部胆管癌临床分期的可操作性比较困难。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较易识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依据。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确诊是否为肝门部胆管癌以外,还需要提供有关手术方法选择和判断预后的证据。对肝门部胆管癌实施病灶整块切除,仍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确定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由于所处位置的解剖复杂及特殊的毗邻关系,切除率非常低,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联合肝部分切除或周围血管整块切除手术的实施,使切除率明显提高,本文重点就其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主要指左右肝管至肝总管的恶性肿瘤,占肝管癌的50%~58%,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癌。肝管癌的外科治疗与其解剖关系非常密切,常因技术原因而显得困难,目前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切除肿瘤。 一、手术前治疗 1.护肝治疗:血清蛋白<30g/L直接影响围手术期病死率,通过适当治疗纠正低蛋白,贫血,增强手术耐受力。 2.减黄治疗:术前PTCD减黄可能带来引流管脱落,胆管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只引流了需要切除的一侧肝脏等问题,术前引流和不引流在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1、3、5年生存率均无差异。因此,只有行肝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肝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影像表现,评估肝门区胆管癌的周围浸润,探讨综合影像学方法在肝门区胆管癌的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增强扫描、CTA、MRCP表现,影像学分型与手术所见的临床分型对照,CT/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23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CT与MRI增强扫描联合CTA、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影像学分型与手术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CT/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8%、91.6%及86.9%。 结论 CT联合MRI,能客观有效地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浸润范围,有助于临床进行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肝门静脉造影(3DDCEMRP)的成像质量并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61例门静脉3DDCEMRP检查,通过对MPV、LPV、RPV,SV及SMV显示情况和对门脉右支显示能力的分析,评价3DDCEMRP的成像质量。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对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各型的构成比。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4级以上分支。61次成像中,4例(6.6%)显示门脉主干呈三叉状,3例(4.9%)门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继续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2例(3.3%)门脉右前支起自左支,l例(1.6%)门脉右支缺如,其余5l例(83.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3D DCE MRP是一种有效、微创技术。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脉的解剖和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临床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率。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4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情况、临床分型、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术前确诊90.7%;行手术切除37例,根治性切除14例,姑息性切除8例,引流术9例,单纯剖腹探查术6例;根治性切除者1、3年生存率85.7%、42.9%。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临床表现可疑患进行影像学诊断。联合B超、CT、MRCP等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术前已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态度。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方法自2000年9月-2004年1月收治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对26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10例,非根治性切除组16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21.3月,非根治组中位生存期为10.2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非根治组中内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为13.1月,而外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仅为5.8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尽量手术切除,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无法切除者,桥式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肝门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LH)的解剖基础及手术路径。 方法 解剖尸体肝脏,分离血流阻断所涉及各肝门结构,观察在二维平面中毗邻,测量在肝外长度及夹角;观察LH视频中肝门结构,总结镜下的位置及特征。 结果 肝动脉平面低于肝管(90%),肝门静脉分叉位置固定于后方;肝左和肝中静脉在肝外大多共干(90%),肝右静脉与共干间存在间隙,与肝后下腔静脉(IVC)前方相通;肝短静脉位于IVC两侧,有(7±3)支;IVC韧带在尸体中易忽略,活体中较明显,为包绕IVC的膜性结构,厚度个体差异大;各结构在肝外长度及夹角为肝门血流阻断提供足够空间;镜下各结构位置及特征与实体比较有特殊性。 结论 LH中应用肝门血流阻断有解剖依据及路径遵循。 相似文献
10.
第一肝门的腹腔镜肝脏手术入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尾状叶尖的距离。观察肝门静脉左、右支在横沟内与左、右肝动脉及肝左、右管的伴行关系。结果:①肝门静脉在胰颈或胰体之后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1.42±2.85)mm、(7.91±3.06)mm]汇合而成。其汇合类型分为3型;②横沟呈槽状,长度为(4.19±0.36)cm;③肝门静脉左支长为(1.45±0.17)cm,直径为(11.97±1.65)mm;④门静脉右支长为(1.57±0.05)cm,直径为(11.75±0.98)mm。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分离第一肝门是可行的;肝门阻断入路操作简单,效果切实;还可以进行手术区域的肝门管道预处理及肝门静脉保护。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经验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12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结果肿瘤切除联合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25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15例,右三肝切除3例,左三叶切除5例,中肝叶切除19例;所有患者同时附加尾状叶切除手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根治性切除率为58.1%(75/129)。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37.3%。结论积极提高根治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惟一有效方法,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肾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肾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对106例无肾相关疾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薄层获得原始图像,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VR)、3D最大密度投影(3D-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分析肾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技术对肾动脉的显示,特别是变异血管的显示.结果:106例均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位置、起源、走向、分支及变异情况.共检出血管正常患者53例,左侧副肾动脉共21例,右侧副肾动脉16例,双侧副肾动脉9例,肾动脉过早分支7例.结论:256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能很好地显示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分析及PCNA表达的特点黄世章罗欣鸣△胡以则郝卓芳林英陆光明廖德贵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病理科、△外科510260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肝胆外科1984年6月~1995年2月,行骨骼化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1...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0年11月收治的49例III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24例解剖第1、2、3肝门后进行区域性阻断后,行根治性切除;对照组25例不解剖第2、3肝门,行常规根治性切除。 结果 治疗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发生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恢复。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肝断面出血1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获得随访40例,随访率为82%,平均生存时间26月(2~65月)。总胆红素≥300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300μmol/L者(P<0.05)。 结论 当总胆红素≥300 μ 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区域性肝门阻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心血管病高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根据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指南标准,将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手术的72例70岁以上合并心血管病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分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3级后进行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9.
20.
对100例成年肝脏的第一、二、三肝门进行解剖学观测、并讨论,发现第一肝门四周肝裂的出现率为84%,副肝管的出现率为10±3.00%,门静脉在肝外分为左、右支者占42±4.93%,左、右肝管在肝门外汇合者仅37±4.28%。第二肝门,左、中肝静脉汇合成两口型者占64±4.98%,各肝静各自独立开口者占35±4.76%,其开口位置主要在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上3/8区内。第三肝门在100例肝脏中共有开口676个,其中长径大于1厘米者占5.35±2.60%,0.5至0.99厘米者占31.5±1.78%,分布遍布下腔静肝后段的各个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