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软组织滑膜肉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大小、部位、密度、强化方式等。结果:18例肿瘤体积均较大,其中下肢15例,上肢2例,胸壁1例。13例较深,11例呈分叶状。CT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2例瘤周伴钙化,呈渐进性强化。4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5例T2WI均以稍高或高信号为主,4例病变内见T1WI高信号,6例瘤体内见分隔征;3例T2WI表现为"三重信号"信号,7例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MRI表现,有助于滑膜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瘤卒中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明确诊断的颅内瘤卒中患者的CT、MRI图像,并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5例中,胶质瘤卒中8例,其中右侧颞顶叶、左侧岛叶基底节区、左侧顶叶、右侧额叶各2例;CT呈不规则片状稍高密度,CT值55~83 HU,T1WI呈混杂信号,T2WI、T2FLAIR呈混杂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内见部分高信号扩散受限;瘤周水肿明显6例,稍明显2例;占位效应明显7例,不明显1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实性成分强化。转移瘤卒中7例,其中右侧额叶2例,右侧顶叶2例,左侧颞顶叶交界区2例,脑干1例;CT呈不规则片状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1例,CT值60~80 HU,增强扫描可见部分强化;T1WI呈高信号,T2WI、T2FLAIR呈混杂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明显5例,不明显2例。结论:颅内瘤卒中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PCNSL)的影像学表现,提高PCNSL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PCNSL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分布、形态、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7例中,5例单发,2例多发,均位于幕上;共13个病灶,位于大脑半球深部5个,灰白质交界区4个,胼胝体3个,基底节区1个;CT示略高密度10个,混杂密度3个;MRI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轻。结论:PCNSL预后不良,生存期较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表现多样化,早期确诊难度较大;认识其CT、MRI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髓母细胞瘤(MB)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成人MB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3例中,单发12例,位于小脑上蚓部4例,小脑半球5例,桥小脑臂1例,第四脑室3例。多发1例,累及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DWI(b=1 000s/mm2)为稍高或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9例可见不同程度囊变。9例病灶周边见轻度水肿。4例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发生于中线区7例,其中4例肿瘤前方可见脑脊液间隙。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5例;2例可见脑膜尾征。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脑积水。结论:成人MB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肿瘤前方脑脊液间隙、易囊变、DWI呈高信号、瘤周无或轻度水肿、多数轻中度强化等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3例中病变位于额叶5例,颞叶2例,顶叶4例,右侧桥脑小脑角区1例,鞍区1例;9例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平扫时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可见脑膜尾征;8例可见中、重度瘤周水肿。结论微囊型脑膜瘤是颅内少见肿瘤,其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熟悉煤工尘肺肿块及结节病灶的MRI表现,以提高对煤工尘肺与其他类似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并随访多年的煤矽肺患者10例,均曾行1次及以上CT及MRI常规检查。观察MRI征象,重点观察病灶信号。结果:10例均有肺部肿块及结节病灶,其中4例为双侧,6例为单侧;均为双肺弥漫多发;均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双侧块状病灶均位于上肺野。肿块最大径2.0~5.5 cm;结节病灶最大径0.2~0.5 cm。肿块病灶在T1WI上多呈等高信号,少数信号欠均匀;T2WI及FS-T2WI序列多呈等低信号,多数信号不均匀。结节病灶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且T2WI显示数量较T1WI减少。结论:煤工尘肺肿块及结节病灶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嗜酸性筋膜炎(EF)的影像学表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EF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5例中,3例双侧对称性发病,1例为单侧。MRI表现为双侧对称性T1WI呈皮下浅筋膜广泛等信号、稍高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性深筋膜、肌筋膜肿胀、增厚,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高信号。X线仅表现为双侧肘关节或小腿软组织广泛肿胀,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F的MRI有特征性表现,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HC-NH)的MRI特征性表现,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NH的MRI表现。结果:9例均累及基底节区,7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累及一侧苍白球5例,累及一侧苍白球及尾状核头部1例,累及双侧苍白球3例;9例T1WI均呈高信号,5例T2WI呈稍低信号,4例T2WI呈等信号,9例FLAIR呈略高信号,9例DWI弥散均不受限。结论:HC-NH临床表现为高血糖患者不自主舞蹈样运动,MRI主要表现为对侧基底节区T1WI高信号。该病临床及MRI表现有特征性,提高对其认识,可减少误诊,为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好发部位、信号特征、瘤周水肿及增强扫描肿块的强化程度。结果: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呈条纹相间的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影,增强扫描无强化。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2例,病灶呈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贴近脑膜,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节细胞瘤1例,位于左侧颞叶,呈囊性改变,囊壁明显增厚,增强扫描囊壁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脑室外神经细胞瘤2例,分别位于松果体区和鞍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发病部位和年龄段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重要因素,影像学可发现一些特征性表现以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学征象,15例均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X线平片及CT检查,2例行ECT检查。结果:15例(共25侧)均发生在骶骨翼,其中10例为双侧骨折,5例为单侧骨折,8例合并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15例骶骨翼骨折MRI表现为波浪状低信号影,骨折线周围见T1WI呈片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水肿区,3例骨折周围肌肉大片状水肿;10例CT图像可见与骨小梁垂直的透亮线,8例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性改变;2例X线平片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线状硬化影,与相邻关节面平行;2例ECT表现为对称性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结论:影像学诊断骶骨衰竭骨折具有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临床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影像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3例均为单发实性肿块,右侧8例,左侧5例,肿瘤可见完整包膜,腹膜后及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MRI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3例呈低信号夹杂斑片状稍高信号,6例呈高信号。DWI肿瘤呈稍高-高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卵巢降低。增强扫描肿瘤后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方式,TIC为缓升型,但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L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60例FLP,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8例加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60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内叶51例,左外叶9例。CT平扫呈低密度10例、等密度50例。MRI平扫T1WI双回波正反相位呈等、等信号15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低、低信号1例,16例在脂肪抑制T2WI均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平衡期呈等、低密度信号,门脉期均为低密度信号。结论:FLP影像表现典型,CT结合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初诊为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矢状位T2WI、横轴位T1WI、T2WI抑脂、冠状位T2WI抑脂、DWI序列,3例行增强扫描,分析MRI表现,明确各型瘘管的走行、分支及内外口,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RI检查发现内口25个,诊断准确率89.3%(25/28),18例内口T2WI抑脂表现高信号、T1WI与肌肉信号相似,15个DWI呈高信号;瘘管及分支27支,瘘管分支T2WI抑脂序列表现高信号21支,6例瘘管壁纤维组织T1WI、T2WI均呈低信号;脓肿、肛周间隙蜂窝组织炎5例,与手术结果一致,呈条索状、团块状,T1WI均呈低信号,T2WI及DWI均呈高信号;3例增强扫描内口呈环形强化。结论:MRI可准确显示复杂性肛瘘的类型、瘘管走行、分支、内口位置、瘘管与周围肌肉关系以及有无脓肿形成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RMS)的CT/MRI特点,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RM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CT/MRI图像特征。结果:8例肿块均较大,位于膀胱直肠隐窝6例,腹膜后2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内部见偏向性带状、团片状低密度区,1例见斑片状高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较中心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3例瘤体内见迂曲走行的供血动脉,2例内部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5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伴腹壁及大网膜转移,1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RMS好发于15岁以内儿童,恶性程度高,腹盆部RMS早期即可侵犯周围组织,病理类型以胚胎型为主,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滑膜树枝状脂肪瘤(LA)的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LA,均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关节镜检查,分析其MRI特征性表现。结果:7例病变均位于髌上囊,MRI示:4例表现为树枝状病灶,呈伪足征;2例表现为髌上囊后部棉团状病变,边缘呈浅分叶,可见宽基底附着于髌上囊;1例表现为髌上囊弥漫分布沙砾状小结节游离体,伴大量积液。T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病理示大量脂肪细胞。结论:L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帮助临床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GCT合并ABC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扫描,2例行全身骨显像。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病灶位于股骨6例,胫骨3例,尺骨3例,腓骨1例,桡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匀,皮质变薄或中断。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内多伴囊变和液-液平面,病灶周围骨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全身骨现象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片状放射性核素浓聚,显影不均匀。结论:GCT合并AB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X线、全身骨显像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毛母质瘤的CT和MRI表现,并揭示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17个毛母质瘤病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4个病灶行影像检查,其中6个病灶行CT平扫,1个行CT增强扫描,7个行MR平扫。结果 肿瘤发生于头颈部13个(耳周5个,头皮5个,耳垂1个,颌面部1个,颈部1个),躯干3个,下肢1个。行影像检查的14个病灶均位于皮下脂肪层,其中13个边界清楚,多与皮肤关系密切,肿瘤的最长径6~51 mm。CT表现:6个病灶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与肌肉相近,其中5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另1个病灶表现为完全钙化;行增强扫描的1个病灶呈中度强化。MR表现:头颈部毛母质瘤中,4个T1WI呈均匀等肌肉信号,4个T2WI信号不均匀,5个T2WI抑脂序列见环状高信号,其中3个病灶内可见网状高信号。结论 毛母质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内可见不同类型的钙化;MRI上T2WI和T2WI+FS呈特征性的网状和环状高信号表现;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肿瘤28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手术病理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常见,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症状最多见,其次是视力障碍和意识丧失。肿瘤体积较大,多见于脑外或髓外、脑内或髓内邻近表面。肿瘤为实质性肿块,大小不一,瘤内成分复杂,常见出血、坏死、囊变等。CT和MRI表现根据肿瘤的成分不同而异,典型者为CT高密度类似出血,MRI呈现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FLAIR和DWI亦呈低信号。实质部分常有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变/坏死或出血无强化。有轻度至中度瘤周水肿,有时伴有脑组织浸润。MRS呈现肿瘤波谱,但并不典型。结论:颅内黑色素瘤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结合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3.0 T MRI T1WI评估子宫肌瘤高强度聚集超声(HIFU)治疗前后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31例行子宫肌瘤HIFU治疗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性患者,观察、分析其术前常规MRI序列、术后T1WI平扫与增强扫描序列信号变化特点,评价其短期疗效。结果:31例(36个肌瘤)行HIFU治疗,消融率平均(89.11±26.16)%。消融区T1WI信号不同程度升高,术前、术后子宫肌瘤消融区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信号强度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0 T MRI T1WI对子宫肌瘤HIFU治疗后早期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