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灵长类动物猴被认为是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最佳动物,但有关猴腰椎间盘退变规律的研究极少。目的:通过磁共振T2mapping和T1ρ成像技术探讨群养种属成年恒河猴腰椎间盘退变过程及其退变特点。方法:在1.5T MR扫描仪上采集符合研究条件的63只群养种属恒河猴腰椎间盘矢状位的T2WI、T2 mapping和T1ρ图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测定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感兴趣区的T2-map值和T1ρ值。结果与结论:(1)研究获得425个质量良好的成年恒河猴腰椎间盘磁共振图像,不同人员对髓核组织T2-map值和T1ρ值的测量高度一致,两者Kappa系数达0.93以上;(2)恒河猴腰椎间盘髓核组织T1ρ值和T2-map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42,P0.01;r=-0.896,P0.01)。PfirrmannⅠ-Ⅳ级之间恒河猴腰椎间盘髓核组织T1ρ值和T2-ma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P0.001)。PfirrmannⅡ-Ⅲ级(退变早期)和PfirrmannⅣ-Ⅴ级(退变晚期)的髓核组织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1;r=-0.499,P0.01);退变早期和退变晚期的髓核组织T2-map值与Pfirrmann分级也呈显著负相关(r=-0.617,P0.01;r=-0.652,P0.01);(3)L_(1-2)和L_(2-3)椎间盘髓核组织T2-map值明显低于L_(6-7)和L_7-S_1椎间盘髓核组织T2-map值(P0.05);(4)不同年龄段恒河猴腰椎间盘髓核组织T2-map值和T1ρ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0.730,P0.001;r=-0.702,P0.001);(5)结果说明,磁共振T2 mapping和T1ρ成像技术可客观量化敏感地评估恒河猴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的退变过程;成年恒河猴L1-2和L_(2-3)椎间盘较L_(6-7)和L_7-S_1椎间盘易发生退变且退变程度重;年龄是影响成年恒河猴腰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MR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 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诊断的认识。 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 超导磁共振仪。常规平扫包括矢状位T1WI序列及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行矢状位扫描,取b值为800s/ mm2,层厚、间距和显示野同T2WI抑脂序列扫描。根据Pfirrmann等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采用盲法在矢状位T2WI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9例54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弥散加权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并对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画出L1/2-L5/S1椎间盘的感兴趣区,记录数据。 结果与结论: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高级别数量越多。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影响因素分析:男性与女性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L1-S1各椎间盘年龄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椎间盘评级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提示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将会成为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特别是椎间盘早期退变、无创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和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 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54例腰痛研究对象共256个腰椎间盘进行矢状位T2WI和T2mapping扫描,分析扫描图像并根据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程度进行分级及分组;正常椎间盘为G1组,存在侧面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为G2组,存在正中、中间侧面和旁正中局限性后部突出的椎间盘为G3组。计算各组的Pfirrmann得分,通过后处理计算得到各纤维环、后10%椎间盘(PAF-10)和后20%椎间盘(PAF-20)的T2弛豫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个椎间盘中G1组104个(40. 6%),G2组116个(45. 3%),G3组36个(14. 1%),各组Pfirrmann平均得分依次为(2. 16±0. 55)分、(2. 59±0. 71)分、(3. 21±0. 74)分。经过后处理计算,G1组,G2组及G3组椎间盘PAF-10和PAF-20的T2弛豫时间分别为(32. 6±5. 6) ms/(67. 8±12. 3) ms、(34. 2±5. 4) ms/(55. 6±10. 2) ms、(40. 2±7. 2) ms/(46. 9±9. 8) ms。PAF-20的T2值从G1组到G3组逐渐降低,而PAF-10的T2弛豫时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从G1组到G3组逐渐升高。和G2组比较,G3组PAF-10的T2值明显升高,且和髓核的T2弛豫时间无相关性。而G3组PAF-20的T2弛豫时间和髓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 T2mapping能对腰椎间盘T2弛豫时间进行定量评估,且PAF-10的高T2值与椎间盘突出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早期发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并对退行性变程度进行准确评价,对腰腿痛的预防、治疗有重要价值。定量MRI技术具有无创性定量评估的功能,在椎间盘退行性变评价中具有其他影像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包括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峰度成像(DKI)、T_2mapping、T_2*mapping、旋转坐标系下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ρ)成像、磁共振波谱(MRS)成像等。文章对定量MRI新技术DTI、DKI、T_2mapping、T_2*mapping、T_1ρ成像、MRS成像等在腰椎退行性变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三点法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IDEAL)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49.4岁;病程1天~3年,平均病程(65.0±16.2)天;发生椎间盘突出部位L1/2椎间盘2例,L2/3椎间盘7例,L3/4椎间盘23例,L4/5椎间盘56例,L5/S1椎间盘48例。采用T2WI IDEAL水相位图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对椎间盘进行分级,并测量各椎间盘T2信号强度(T2SI)。采用矢状位DTI图测量各椎间盘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间FA、ADC值及T2SI,并统计分析FA、ADC值及T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间盘磁共振功能研究大都是平卧状态非负荷下进行的,不能反映人体直立下椎间盘负荷状态下的形态及功能改变,因此需要研究模拟人直立状态下的椎间盘磁共振功能成像特点。 目的:探讨轴向负荷对受检者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值及T2值的影响。 方法:募集腰腿痛患者17例,年龄34-65岁。轴向负荷前后进行常规T2W、T1W、弥散张量成像、T2-mapping成像,负荷质量为体质量的40%-50%,负荷10 min后扫描第2个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约负荷15 min扫描第2个T2-mapping序列。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单次激发平面回波(EPI),TR 2 500 ms,TE 89 ms,弥散方向为6个方向,b值设为400 s/mm2,扫描时间4∶10 min。利用弥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重建表观弥散系数图、b0图,测定其负荷前后椎间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T2-mapping序列自动重建出T2值图,测量髓核全椎间盘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分析短时轴向负荷前后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17例85个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结果:Ⅰ级0个,Ⅱ级26个,Ⅲ级19个,Ⅳ级30个,Ⅴ级10个。表观弥散系数图84个纳入研究,T2值图85个纳入研究。84个椎间盘短时轴向负荷下,短时轴向负荷下全椎间盘(减少38×10-3 mm2/s,Z=2.567,P < 0.05)及髓核区表观弥散系数值减少(减少62×10-3 mm2/s,Z=3.461,P < 0.05),表观弥散系数变化主要影响Pfirrmann Ⅲ级椎间盘(减少55×10-3 mm2/s,Z=2.556,     P < 0.05)。T2值的变化主要影响正常椎间盘(Pfirrmann Ⅱ级),负荷下椎间盘T2值减低(减少3.17 ms,Z=2.967,P < 0.05),其余级别椎间盘负荷下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短时轴向负荷下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值与T2值的变化因退变Pfirrmann分级不同而不同,评价椎间盘的活体MRI功能可能要根据不同的退变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寻求一种相对合适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希望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新的造模方式选择。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模型组。采用双上肢去势联合椎间盘刺破的方式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于造模当天及造模后4周、8周进行MRI检查,观察造模前后椎间盘形态变化并评估Pfirrmann分级;造模4,8周后取出大鼠L4-L5及L5-L6椎间盘,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法观察椎间盘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观察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在造模当天仅呈现轻微退变;(2)在造模第4周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RI上T2加权信号降低,在Pfirrmann分级上可见明显差异(P<0.05),在造模第8周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RI上T2加权信号明显降低,与纤维环边界模糊不清,且髓核向后纵韧带膨出,在Pfirrmann分级上可见显著差异(P<0.01);(3)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在造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肿瘤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半量化与动态对比剂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 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星形细胞肿瘤患者的术前SWI及PI检查资料。测量SWI中肿瘤内磁敏感低信号区( ITSHIA)半量化数据,以及PI中肿瘤内实性部分最大相对脑血流量值( rrCBV瘤内max )和瘤周区最大相对CBV值( rrCBV瘤周max )。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星形细胞肿瘤间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的差异,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灌注热点区与ITSHIA形态的对应情况;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SWI中各半量化指标与PI中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肿瘤rrCBV瘤内max值( rs =0.662,P<0.01)及rrCBV瘤周max值(rs =0.794,P<0.01)与其分级显著相关。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rrCBV瘤内max高于Ⅱ级星形细胞瘤,与Ⅲ级肿瘤类似;而 rrCBV瘤周max与Ⅱ级星形细胞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却低于高级别肿瘤。星形细胞肿瘤的ITSHIA半量化指标与rrCBV瘤内max与rrCBV瘤周max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星形细胞肿瘤内灌注热点区与ITSHIA不完全对应。结论星形细胞肿瘤SWI指标与PI指标密切相关,二者对于术前评估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灌注热点区与ITSHIA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二者显示肿瘤内血管生成的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临床以血瘀证多见,但目前仍缺少理想的防治手段。既往研究已报道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及椎间盘退变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08-01/2009-12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共60例,同期相匹配的非血瘀证患者60例,均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检测,并观测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等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LR)法分析椎间盘退变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根据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基因型者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CC和TT基因型高,血瘀证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比非血瘀证患者更严重(P0.05)。重度椎间盘退变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轻中度椎间盘退变者的1.818倍(OR=1.818,95%CI:1.275~2.931,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重度椎间盘退变的累积暴露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其中某单一因素的2.038倍(OR=2.038,95%CI:1.379~3.423,P0.05)。实验结果提示重度椎间盘退变很可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CT基因型的患者在引发椎间盘退变加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患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负荷运动前后膝关节软骨磁共振T2时间和软骨容积变化,探讨利用T2时间和容积变化反映负荷作用下软骨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为20.1~30.4岁,平均年龄25.7岁。在同等运动负荷前后进行软骨T2mapping序列成像,测量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平台和髌软骨T2时间;以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序列扫描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后测量髌软骨及股骨髁软骨容积。比较负荷前后软骨T2时间变化、软骨容积差异,并分析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运动前与运动后髌软骨T2时间最长,胫骨外侧平台最短;运动后不同部位软骨T2时间均降低(P=0.000),股骨内侧髁软骨下降幅度最大(t=-27.96,P=0.000);运动后膝关节软骨容积减小(P=0.000),股骨髁软骨容积变化程度(t=-86.71,P=0.000)大于髌软骨(t=-9.42,P=0.000);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运动后膝关节软骨各部位T2时间和局部软骨容积均减少,但软骨容积与T2时间变化间无相关性;软骨T2mapping和软骨容积变化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评价负荷作用下软骨形态变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T2mapping是近年来发展的MRI新技术,能间接反应关节软骨结构及组织学成分的变化,发现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之前的组织学改变。笔者就T2mapping成像原理、软骨损伤的组织学表现,以及成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T2mapping在软骨损伤、退变、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T2mapping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女性哺乳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女性哺乳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岁。选择同年龄组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0~35岁,未婚。运用MRI,对腰椎间盘行常规矢状位轴位T2加权成像(T2WI)、矢状位T1加权成像(T1WI)加扫矢状位弥散加权成像(DWI),在MRI后处理工作站对椎间盘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女性哺乳期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变化及形成原因。结果常规腰椎扫描T1WI显示椎间盘退行性变均为低信号。T2WI显示正常椎间盘明亮均匀的高信号,退行性变椎间盘则为灰色,中等甚至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同时会有椎间隙变窄;DWI技术可见对退行性变椎间盘进行定量检测,退行性变椎间盘ADC值明显减低。DWI技术有特异性。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4/515例,L5/S118例,腰椎间盘形态椎间盘范围缩小15例,椎间盘前部无信号17例,椎间盘无信号2例(图1)。产后ADC值为(0.29±0.15)×10-3mm2/s,1年为0.56×10-3 mm2/s。哺乳期腰椎间盘ADC值与健康同龄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哺乳期腰椎间盘ADC值随着产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高恢复至一定的稳定水平,DWI对腰椎间盘定量检测结果可以给临床医师选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1 mapping检测心肌梗死对梗死类型、梗死分期及磁场强度的依赖性。方法建立24只狗的心肌梗死模型(MI),其中出血性心梗(n=15)和非出血性心梗(n=9)。分别在MI的急性和慢性期对全部受试动物进行多参数mapping(T1和T2~*)和晚期钆增强(LGE)扫描。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场强下出血梗死区、血肿周围梗死区、非出血性梗死区和非梗塞区(远端心肌)的T1和T2~*值。结果出血性梗死区在急性期和慢性期、1.5T或3.0T均表现为显著的T2~*减低(P0.005)。而梗死区域的平扫T1及其与远端心肌的相对变化显示出对梗塞分期、类型和磁场强度的显着依赖性,急性期各梗死区以及慢性期的血肿周围梗死区和非出血性梗死区在1.5T及3.0T的T1map上均表现出相对远端心肌的高信号(P0.005)。在MI的慢性期,出血性梗死区域的T1在1.5T下低于远端心肌水平(T1%=-9.8±8.6%,P0.005),然而,在3.0T下出血性梗死区域的的T1相对于远端心肌并无显著差异(T1%=-0.6±6.6%,P=0.634)。结论非出血性心梗及急性期出血性心梗依赖T1与正常心肌鉴别,但慢性期出血性心梗的鉴别需要联合T2~*对梗死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椎体之间和椎体内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1~69岁。1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5个年龄组,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在L1~S1椎体CT正中矢状位影像选择松质骨范围最大的区域测量其HU值,进而将L1~5椎体自上而下三等分,分别测量每一等份内松质骨的HU值;基于腰椎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对比5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及同一年龄组内L1~5不同椎体间的松质骨HU值,分析同一腰椎节段上、中、下不同区域椎体松质骨HU值;观察不同Pfirrmann分级的腰椎间盘上位与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各年龄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病变节段、术前腰椎侧凸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密度HU值在L1~5各椎体之间并未表现出梯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L1~5椎体HU值表现出下降趋势。L1~5椎体内部存在骨密度梯度变化,上、中、下1/3椎体松质骨HU值依序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0例500个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204例、Ⅲ级186例、Ⅳ级93例、Ⅴ级13例;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随着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升高而减小,而上、下位椎体松质HU值差值则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25、20.39,P值均<0.01)。结论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不同椎体之间骨密度无梯度差异,而各腰椎椎体内部骨密度HU值表现出从头端向尾端增加的趋势。骨密度下降以及上下相邻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梯度的较大差值对于椎间盘退变可能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SPIR/3D T1-FFE序列)在诊断膝前疼痛患者软骨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74例髌股关节疼痛患者(78膝)进行MRI检查和关节镜手术.选择SPIR/3D T1-FFE序列对软骨进行成像,按照Recht分级标准对软骨的病变进行诊断.关节镜下按照Outerbridge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分析MRI分级和关节镜分级的相关性和SPIR/3D T1-FFE诊断软骨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通过MRI(SPIR/3D T1-FFE序列)可以较好显示髌骨软骨的4层结构.MRI和关节镜对软骨病变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U=3.97,P<0.01).同关节镜相比,MRI对Ⅰ级软骨诊断的敏感度为58.30%,特异度为97.83%;对Ⅱ级软骨诊断的敏感度为67.61%,特异度为95.94%;对Ⅲ级软骨诊断的敏感度为93.58%,特异度为97.48%;对Ⅳ级软骨诊断的敏感度为91.80%,特异度为98.02%.MRI诊断软骨损伤总体敏感度为93.87%,特异度为95.63%.结论 MRI(SPIR/3D T1-FFE序列)是诊断软骨病变的理想序列,MRI和关节镜检查对关节软骨的评价各有特色,两者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和互补性,MRI在诊断早期软骨内部病变方面比关节镜有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对髌股关节软骨病变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0%-40%,按其发生迁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主要分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三大类。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为遗传、衰老、营养不良和负荷史,免疫系统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2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分级,进一步评估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KY-285),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②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4+T细胞百分率、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③对照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CD4+ 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成线性正相关(r =0.412,P=0.000;r=0.715,P=0.000;r=0.494,P=0.000),与CD8+ T细胞百分率成线性负相关(r=-0.737,P=0.000);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有关,且CD4+T细胞增多、自然杀伤细胞增多以及CD4+/CD8+比值增高可能加速腰椎间盘退变。提示,免疫系统改变预示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可能,其有望成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防治靶点。 ORCID: 0000-0002-8087-2356(冯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1调控诸多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半乳糖凝集素1在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中的差异性表达,并探讨其对大鼠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患者的椎间盘标本,采用Pfirrmann分级后检测半乳糖凝集素1在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中的差异性表达。建立SD大鼠腰椎退变模型,随机分为3组,造模后隔日进行干预,对照组、模型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半乳糖凝集素1干预组尾静脉注射半乳糖凝集素1重组蛋白,1次/d,各组均干预7 d;造模术后8周使用Bruker Pharmascan 7.0T核磁共振仪进行Pfirrmann分级后观察椎间盘的病理变化,并检测椎间盘中半乳糖凝集素1、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的加重,半乳糖凝集素1表达逐渐减少,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8周,大鼠腰椎MRI提示半乳糖凝集素1干预可降低改良Pfirrmann分级;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半乳糖凝集素1干预减少椎间盘退变的病...  相似文献   

20.
腰椎退变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与腰椎退变性不稳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个下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与脊柱功能位X线片,腰椎不稳分为成角不稳,旋转不稳和水平不稳;椎间盘退变根据T2加权相被分为5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在T1加权相上被分为4级。结果: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有26.8%(93个)节段出现腰椎不稳,其中以椎间盘退变程度为1,2级的节段最为多见,与其他各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J=0.937,P〈0.05),向前水平不稳和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明显相关,差异成极显著性(P〈0.01)。结论:放射影像测量的腰椎不稳定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