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凶险型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价值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前置胎盘(placenta previa,PP)的妊娠晚期孕妇87例的临床资料,均行MRI检查,根据手术或病理结果确诊80例,分为观察组(PPP,50例)和对照组(非凶险型PP,30例),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情况,对影响PPP的因素和MRI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80例PP孕妇中,仅对照组中1例顺产;其中MRI诊断PP准确率为93.75%,MRI诊断胎盘粘连30例,准确率为83.33%,MRI诊断胎盘植入7例,准确率为50.00%,MRI诊断穿透2例,准确率为33.33%;观察组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OR=1.346)、人流史(OR=1.525)是影响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RI诊断胎盘植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P0.05),灵敏度64.9%和特异度83.3%;MRI诊断胎盘粘连曲线下面积为0.578,灵敏度46.5%,特异度51.2%;MRI诊断胎盘穿透曲线下面积为0.614,灵敏度50.6%,特异度52.7%。结论 MRI诊断可作为产前胎盘植入的早期诊断标准,有助于对不良妊娠结局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5年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凶险型前置胎盘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进行超声以及MRI诊断。结果疑似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的产前超声诊断以及MRI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胎盘植入产妇的妊娠结局较非合并者差(P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产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较高,产前超声的诊断效果比较理想,存在风险因素的产妇应当重点进行超声确诊,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孕期胎盘植入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科56例中孕期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孕期胎盘植入患者严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28.6%(16/5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产前阴道出血次数、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终止妊娠的孕周、胎盘植入类型、未规律产检、宫腔感染、产前多学科团队参与、和合并胎盘低置是中孕期胎盘植入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OR=2.213)、宫腔感染(OR=1.606),合并胎盘低置(OR=1.834)是中孕期胎盘植入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孕期胎盘植入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次数、宫腔感染和胎盘低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早孕期筛查结果为唐氏综合征(DS)或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临界风险与低风险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其妊娠结局。 方法选择2017年1至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早孕期筛查,并获得明确妊娠结局的14 598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妊娠结局随访,分别采取查询本院产前诊断中心、深圳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或电话随访受试者本人的方式完成,对其随访截止时间设定为活产儿1岁,或胎儿自然流产/死胎发生时。其中,接受早孕期血清学筛查孕妇为6 825例,接受早孕期血清学联合胎儿超声颈项透明层(NT)筛查为7 773例;早孕期筛查结果为DS或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临界风险、低风险的孕妇分别为1 082例、1 903例及11 613例;高龄(预产年龄≥35岁)孕妇为2 223例(15.23%,2 223/14 598)。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所有孕妇早孕期筛查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果及其妊娠结局。对于预产年龄<35岁与≥35岁孕妇的胎儿DS、18-三体综合征筛查阳性率(SPR)比较,早孕期筛查结果为胎儿DS或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临界风险、低风险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高龄孕妇的胎儿DS与18-三体综合征SPR分别为22.22%(494/2 223)与1.30%(29/2 223),均显著高于预产年龄<35岁孕妇的4.00%(495/12 375)与0.52%(649/12 37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0.737、18.456,P<0.001)。②本研究14 598例孕妇中,经产前诊断确诊为胎儿染色体异常者为49例,经新生儿外周血核型分析确诊为胎儿染色体异常者为2例,胎儿染色体异常率为0.35%(51/14 598)。51例异常染色体胎儿中,26例为DS胎儿。其中,早孕期筛查结果为胎儿DS高风险为22例,临界风险及低风险为4例,DS胎儿检出率为84.62%(22/26),胎儿DS发生率为0.18%(26/14 598);胎儿18-三体综合征为3例,早孕期筛查结果均为胎儿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胎儿18-三体综合征检出率为100.00%(3/3);胎儿性染色体异常为15例,胎儿性染色体异常率为0.10%(15/14 598);2例为13-三体综合征胎儿,5例为染色体结构异常胎儿。③早孕期筛查结果为胎儿DS或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临界风险、低风险孕妇中,确诊胎儿为染色体异常者分别为31例、7例及13例,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87%(31/1 082)、0.37%(7/1 903)及0.11%(13/11 613)。在胎儿DS或18-三体综合征临界风险和低风险孕妇中,确诊胎儿为DS或18-三体综合征者共计20例,其中19例经产前诊断确诊,包括17例无创产前检测(NIPT)结果显示异常、1例孕妇为高龄及1例为胎儿NT增厚;1例为产后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④排除51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孕妇之外,其余14 547例孕妇中,早孕期筛查结果为高风险孕妇,因胎儿超声结构异常而终止妊娠、自然流产/死胎、早产、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9.32%(98/1 051),临界风险孕妇为5.17%(98/1 896),低风险孕妇为4.19%(486/11 600),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89,P<0.001)。 结论早孕期筛查对DS和18-三体综合征胎儿具有较高检出率,但是不能检出所有的染色体异常胎儿。在早孕期筛查结果为临界风险、低风险孕妇中,其胎儿仍然存在染色体异常可能,对此类孕妇进一步进行NIPT,有助于检出染色体异常胎儿。早孕期筛查结果为高风险孕妇,除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高外,因胎儿超声结构异常而终止妊娠、自然流产/死胎、早产、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诊断思路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来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560例,经超声检查确认其孕囊着床位置及胎盘附着部位,从而判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高危人群。结果:本组共筛查出早孕期胚胎停止发育4例,中晚妊期并发症胎儿死亡2例,胎儿畸形3例,孕囊着床于子宫下段13例,含一例早孕期瘢痕妊娠及7例胎盘低置及前置,而后者在产前仍有3例前置胎盘,一例为胎盘植入。结论:超声检查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具有非常重要的筛查价值,且操作安全简便无痛苦,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前置胎盘高危因素及其妊娠结局,为及时干预、改善母儿结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7年8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60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期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组333例(A组)、部分型前置胎盘组47例(B组)、边缘性前置胎盘组105例(C组)、低置胎盘组123例(D组),比较4组的高危因素、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结果 4组产妇发生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中产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孕次、剖宫产史、流产史、是否为辅助生育、是否有子宫畸形、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是否肥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产妇分娩孕周、剖宫产分娩、产前出血、产前接受抑制宫缩治疗、产后出血、产后输血、胎盘植入、胎盘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前贫血、子宫切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NICU入住率、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前置胎盘的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不同,针对不同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完全性前置胎盘组结局较差,应着重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48例接受孕检的疑似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48例疑似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后,41例确诊为瘢痕妊娠,病理确诊40例,准确率97.56%,7例患者为非瘢痕妊娠,病理确诊6例,准确率85.71%,总体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5.83%;瘢痕妊娠患者分为孕囊型和包块型两种,两种类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显示病灶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诊断可根据超声图像特点进行确诊;41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大小(长、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前壁峡部肌层厚和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临床诊断上可提供相对较精确的病灶图像,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不同程度胎盘植入的超声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胎盘植入孕妇150例为胎盘植入组,正常分娩的孕妇1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分析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根据胎盘植入程度将胎盘植入组分为轻型组(粘连型)和重型组(植入型和穿透型)并比较超声影像表现。结果:胎盘植入组年龄、孕次、孕前体质指数、产次、人工流产史、既往剖宫产史、多胎妊娠、前置胎盘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史、既往剖宫产史、前置胎盘、宫腔手术史是胎盘植入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重型胎盘植入组胎盘位置、胎盘厚度、胎盘后低回声带、膀胱线、胎盘内部回声和胎盘基底部血流信号与轻型胎盘植入组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工流产史、既往剖宫产史、前置胎盘和宫腔手术史,不同程度胎盘植入超声影像表现存在差异,临床可根据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及超声影像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孕妇产前及产后植入性胎盘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植入性胎盘病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38例患者中,产前超声检查84例,提示植入性胎盘18例,诊断正确率21.43%,其中宫角妊娠4例,宫角妊娠孕中晚期子宫破裂2例;产后超声检查54例,超声检查提示植入性胎盘20例,诊断正确率37.04%,其中瘢痕子宫处胎盘植入者10例。另外,138例患者中,前置胎盘84例,约占植入性胎盘60.87%,其中前置胎盘合并前壁胎盘60例,约占前置胎盘71.43%,后壁胎盘12例,约占前置胎盘14.29%,其他12例,约占前置胎盘14.29%。结论:超声检查对产后的植入性胎盘诊断符合率较产前高。产前超声诊断较为困难,可依据声像的特异性表现进行诊断。前置胎盘发生植入性胎盘者几率较高,而前置胎盘合并胎盘前壁者的发生率更高,应注意仔细扫查确认。另外瘢痕子宫妊娠及宫角妊娠者胎盘植入更易引起孕妇子宫破裂,危及孕妇及患儿生命,因此如可及时确诊胎盘植入,可指导临床对孕妇产时及产后的准备和处理有着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产前筛查结果为极高风险孕妇(DS风险值≥1/20)的妊娠结局,并与DS产前筛查结果为普通高风险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旨在了解DS产前筛查效力。 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DS产前筛查,并且DS风险值≥1/20的167例DS产前筛查结果为极高风险的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接受DS产前筛查时孕龄,将其分为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n=75)和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n=92)。选择同期因DS产前筛查结果为高风险(1/270≤DS风险值<1/20,或者18-三体综合征风险值≥1/350),而在本院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6 826例单胎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对早孕期孕妇的DS筛查,采用DS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OSCAR)方法,即胎儿颈项透明层(NT)超声检查联合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 β-hCG)水平筛查;对中孕期孕妇的DS筛查,采用孕妇血清学三联筛查方法,即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f 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水平联合筛查。随访和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对3组孕妇正常分娩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两比较,并调整检验水准(α′=0.01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孕妇接受DS产前筛查或介入性产前诊断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孕妇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对照组孕妇的正常分娩率分别为48.0%(36/75)、71.7%(66/92)、96.0%(6 552/6 826),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2.2%(12/54)、2.4%(160/6 826),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0%(9/75)、5.4%(5/92)、0.9%(64/6 826),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7%(2/75)、9.8%(9/92)、0.7%(50/6 826)。3组孕妇正常分娩率及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20、482.655、98.080、88.808,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早、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正常分娩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正常分娩率,显著低于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而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则显著高于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②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75例孕妇中,68例(90.7%)检出胎儿NT增厚。其中,26例(38.2%,26/68)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9例(13.2%,9/68)检出胎儿超声结构异常,2例(2.9%,2/68)发生自然流产,31例(45.6%,31/68)正常分娩。 结论DS产前筛查结果为极高风险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如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自然流产、死胎、早产等发生风险,均较筛查结果为普通高风险孕妇高。因为本研究仅为回顾性研究,早孕期OSCAR筛查法对于DS产前筛查的效果,是否优于中孕期血清学筛查效果,则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