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专科性、临床适用性的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循证分析法、Delphi专家函询法,确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7%,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20、0.865,协调系数W值波动于0.109~0.162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出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率、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等6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建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对肿瘤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且对持续动态地促进肿瘤科护理质量的改进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专科性、临床适用性的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循证分析法、Delphi专家函询法,确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7%,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20、0.865,协调系数W值波动于0.109~0.162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出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率、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等6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建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对肿瘤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且对持续动态地促进肿瘤科护理质量的改进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构建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肿瘤科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4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38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肿瘤专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按照“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循证分析以及Delphi专家函询法明确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肿瘤专科护理。分析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构建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共形成6个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分别为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肿瘤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焦虑抑郁发生率。干预后,观察组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深静脉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肿瘤患者意外事件、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构建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提升肿瘤专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血液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为血液科护理质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选择来自全国11个省或直辖市的22所三级甲等医院和护理学院的2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改,确定血液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1和0.91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99和0.393;最终形成血液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8个,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结论 血液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过程科学,结果可靠,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血液专科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为理论框架,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 拟订条目池, 分别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通过2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及其权重。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0.92和1.00, 权威系数分别为0.913和0.917, 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41和0.202, 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患者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目标激励, 为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适用于肿瘤专科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肿瘤护理质量监测及管理提供标准的、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构建方法,运用专家会议法、德尔菲专家两轮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结果:初步构建了三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化疗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及疼痛评估正确率。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80,各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3,结果可信。结论:肿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一套与肿瘤护理实践密切相关的、质量评价特异性高的、注重患者结局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有利于肿瘤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监测该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科学、实用、可测量的依据。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拟定相关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再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及个别专家面谈的方式最终确立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结果 :最终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6与0.921,肯德尔和谐系数在0.190~0.223之间。结论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专科特色强,各项指标围绕围手术期护理展开,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有利于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王宁  吕琳  杨丽梅  王晓平  韩琳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1):2565-2571
目的 构建本土化、科学可靠的伤口造口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护理质量评价提供标准化工具。方法 2021年6月—12月,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型为理论依据,基于循证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制订函询问卷,通过德尔菲法确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1%、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7、0.93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0~0.156、0.162~0.196,最终形成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的伤口造口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结论 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符合伤口造口专科临床实践与护理管理特点,可为客观评价伤口造口专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乳腺癌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提取潜在的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形成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函询法,明确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内容。结果3轮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6、0.835和0.910,判断系数分别为0.961、0.945和0.980,熟悉程度分别为0.711、0.725和0.840,专家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080、0.128和0.117(P<0.05)。最终形成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47项。结论构建的乳腺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专科特色突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为临床乳腺癌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心脏介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心脏介入护理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心脏介入护理敏感质量相关备选指标,按照“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型,结合专家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指标后编制专家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心脏介入护理领域的33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问卷函询,并对心脏介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修正。结果 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0%、66.67%,权威系数为0.86、0.91,协调系数为0.214~0.361(P0.001)。构建的心脏介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心脏介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先经临床实践验证其在护理质量控制与评价中的作用,进而逐步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1.
种婷婷  钱利 《全科护理》2021,19(25):3503-3505
阐述国内外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特点,对国内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构建过程、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PICC专科护理中敏感性指标在我国所存在的不足及展望,为构建更加有效的PICC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科学、系统、实用的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方法 以三维质量结构管理模式为依据,通过逐条分析《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涉及的静脉输液条目,结合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百分比权重法,确定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9%,100%,专家权威程度Cr值分别为0.864,0.940,总体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310,0.254,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10项二级指标和48项三级指标。结论 该指标体系设置合理,构建过程科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护理管理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套科学、敏感且实用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MHD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指导, 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 构建指标体系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22年9—10月选取来自全国6个省市的12家三甲医院的20名血液透析领域的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 修订和确认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00%和100.00%,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和0.818, 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21~0.257(P<0.05), 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30。经过2轮专家函询, 最终构建的MHD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1项结构指标、7项过程指标、2项结果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包含10项指标的MHD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专科特色, 可用于规范血液净化中心营养筛查与评估护理工作,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兰德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RAND-UCLA)专家共识法建立心血管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为实现心血管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CINAHL中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31日。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模型进行循证分析总结, 并参考心血管护理质量指标相关文件形成指标池。2022年5月23日—7月12日, 选取17名专家应用RAND-UCLA专家共识法对指标进行函询。结果第1轮和第3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17/17), 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88;第3轮专家函询的18个指标中, 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一致性程度均<1.00, 最终建立18个心血管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本研究专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较好, 形成的护理敏感指标具有科学性、心血管专科特色及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血液肿瘤患儿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价血液肿瘤患儿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构建指标体系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15名来自儿科、血液肿瘤科领域的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血液肿瘤患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月行PICC置管410例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410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9%。其中,选择头静脉置管者的白细胞计数低于2500×10^9/L、输注TPN以及置管时间大于60d的肿瘤化疗患者PICC感染发生率较高。16例感染患者经积极处理后,4d内感染症状均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肿瘤患者PICC感染与导管穿刺部位、患者白细胞计数的高低、是否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液(TPN)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PICC操作流程及无菌操作技术,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等,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操作、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以提高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回顾性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PICC置管静脉化疗4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5例均成功进行置管,1次穿刺成功42例,2次置管成功3例;平均留管时间(10.5±2.5)月;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22.2%,其中穿刺点有血液渗出4例,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滑脱、导管穿刺处感染各1例,经处理后好转等。结论:PICC置管静脉化疗具有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及时发现置管后的各种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延长留置管的时间,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敏感、科学、有针对性的精神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在三维质量结构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由专家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指标,编制函询问卷,运用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对精神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修正及确定。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90.63%与96.55%,权威系数为0.81与0.83,协调系数为0.136~0.335;构建的精神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结论构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精神专科特色,可以先经临床实践验证其在护理质量控制与评价中的作用,进而逐步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科学、敏感的癌痛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为癌痛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三维质量结构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由专家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指标,编制函询问卷,运用 Delphi 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对癌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修正及确定。 结果 2 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92.50%与97.30%,权威系数为0.87与0.88,协调系数为第1轮指标重要性W=0.247, 指标可行性W=0.121(P<0.001) ; 第2轮指标重要性W=0.228, 指标可行性W=0.098(P<0.001);构建的癌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癌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专科特色,可应用于临床,评价其效果,进而在癌痛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乳腺癌化疗中常用的三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静脉导管的选择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确诊为乳腺癌且需行首次化疗的患者150例,VPA组50例采用静脉输液港行化疗,CVC组50例采用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化疗,PICC组50例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化疗,对三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性全身感染、导管完全阻塞和导管部分阻塞发生率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CVC组的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导管完全阻塞伴血栓形成及导管部分阻塞发生率伴血栓形成均高于VPA组(P0.05);PICC组的导管完全阻塞发生率伴血栓形成、导管部分阻塞伴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CVC组(P0.05);PICC组的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性全身感染、导管完全阻塞、导管部分阻塞伴血栓形成发生率与VP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A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堵管伴血栓形成发生率比CVC低,PICC的堵管发生率比CVC低。但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堵管伴血栓形成的风险较VPA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