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检查胃肠壁外局限性小气泡征(ELAB征)在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2~2010-10经手术证实的89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腹部CT图像.按照精确定位法[胃区,小肠(按Cole法分6组),结肠(分4组: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上、下消化道分组法,观察胃肠壁外局限性小气泡征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相关性.分析镰状韧带征、圆韧带征、肝门周围游离气体征(PPFA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89例消化道穿孔中85例出现游离气体,其中18例表现为胃肠壁外局限性小气泡积聚.18例具有ELAB征的穿孔患者脏器定位(按照精确定位法)与手术结果对照,准确性为94.4%(17/18).镰状韧带征、圆韧带征、肝门周围游离气体征(PPFA征)在大体定位(上、下消化道分组法)中的准确性分别为74.2% (66/89)、68.5%(61/89)、84.3% (75/89).结论 多层螺旋CT胃肠壁外局限性小气泡征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Crohn病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2例中病变多发13例,单发9例。CT上均有肠壁增厚,其中8例呈分层强化。13例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例出现肠系膜改变,可见“木梳征”。并发症:不全性肠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腔脓肿1例,肠间内瘘1例。结论:Crohn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并发症,对Crohn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壁外游离小气泡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X线检查阴性)的MSCT影像资料,观察腹腔游离气体的大小形态、分布与穿孔部位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以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为界,按上、下消化道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30例患者仅表现为腹腔单个或多个游离小气泡积聚.其中上消化道穿孔 14例,下消化道穿孔16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游离小气泡对下消化道穿孔脏器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3.8%(15/16),上消化道符合率为57.1%(8/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腹腔游离小气泡在下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轴扫及MPR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CT资料,对比分析CT轴扫图像、MPR图像及CT轴扫联合MPR图像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轴扫图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69.8%(30/43),MPR图像定位诊断准确率67.4%(29/43),CT轴扫结合MPR图像定位诊断准确率90.7%(39/43)。结论:MSCT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轴扫与MPR联合运用可有效提高穿孔部位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胆囊穿孔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胆囊穿孔的MRI图像,总结其MRI征象。结果:胆囊穿孔最常见的MRI直接征象为胆囊壁连续性局部中断,胆囊壁的不规则增厚;主要的间接征象为穿孔处、胆囊周围积液与脓肿形成,以及T2WI、DWI的异常高信号。结论:MRI对胆囊穿孔的诊断及显示邻近组织的受累有明显优势,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对胆囊十二指肠内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的资料,7例均行MSCT检查,使用ADW 4.5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行MPR,分析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MSCT直接征象:4例瘘口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例位于降部;瘘口内径3~19 mm,平均8 mm。间接征象:胆囊形态萎陷、壁增厚(胆囊壁厚5~10 mm,平均8 mm);胆囊十二指肠局部黏合,轮廓模糊;均有胆道系统积气;胆囊结石异位致机械性肠梗阻(5例梗阻位于十二指肠,2例梗阻位于空肠上段)。结论:MSCT不仅可清晰分辨胆囊与十二指肠间瘘口,还可观察胆囊形态、胆肠粘连、胆系积气、胆石性肠梗阻,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在消化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病例,术前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者41例,腹部CT扫描者51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消化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1例X线片检出游离气体26例,CT检出50例,CT检出率高于普通X线检查(P<0.05)。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呈新月状或小气泡影(50例),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或蜂窝织炎(34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肠梗阻(5例),胃肠壁增厚(25例),胃肠壁肿块(2例),胃肠壁缺损(4例),腹水(30例)。CT对穿孔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为68.6%(35/51),对穿孔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88.2%(45/51)。结论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对穿孔部位和病因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支气管囊肿患者资料,讨论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4例中,位于左肾上腺区3例,左肾中下极后方1例。长径2.7~6.5 cm,短径1.2~4.9 cm,平均最大径4.5 cm。3例呈椭圆形或类圆形,1例呈分叶状。在CT上呈等高密度影或囊实性密度影,均无强化。结论: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多位于左肾上腺区,CT有助于病灶定位,明确病灶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眼外伤后的MSCT表现,提高MSCT在眼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眼外伤患者115例(116只眼)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眼眶MSCT横断面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结果:115例116只眼中,眼眶骨折17例18只眼;眼球损伤72例73只眼;眶内异物27例;眼睑损伤57例;眶内其他内容物损伤11例。结论:MSCT检查可对眼外伤患者眶骨骨折、眶内异物、眼球内容物、眶内其他内容物及眼睑损伤情况进行很好地判定,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中游离气体的分布对于鉴别上下消化道穿孔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腹部CT,包括上消化道穿孔49例,下消化道穿孔27例.比较2组患者中游离气体的不同分布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上下消化道穿孔在肝门、镰状韧带、圆韧带周围游离气体、胃肠道周围局限性小气泡、腹腔内肠系膜区、盆腔等方面二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周围、镰状韧带周围及圆韧带周围游离气体、上消化道周围局限性小气泡影常提示上消化道穿孔.四者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7%、91.8%、77.6%、59.2%;93.9%、87.8%、89.8%、98.0%.下消化道肠壁周围局限性小气泡、腹腔内肠系膜区及盆腔内游离气体在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4.4%、55.6%、11.1%; 100%、95.9%、100%.结论 CT图像上游离气体的分布有助于上下消化道穿孔的鉴别,综合游离气体的不同分布能提高穿孔部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以急性腹痛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肠病MSCT表现.方法:搜集2009年3月-2012年9月以急性腹痛入院并确诊为SLE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并对扫描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临床放射科医师观察双期增强扫描的轴面及后处理图像,研究SLE相关性肠病MSCT表现.结果:肠管:肠壁肿胀、增厚者10例(10/11),肠管表现为“靶征”和“双晕征”8例(8/11),肠壁囊样积气症1例(1/11).肠管扩张9例(9/11),积气及积液者1例.肠系膜:肠系膜局部脂肪密度升高者9例(9/11),肠系膜血管增多、充血增粗者6例(6/11),肠系膜呈“梳状征”6例.胸水7例,腹腔积液10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多8例,双肾积水2例,膀胱壁增厚1例,SLE药物性肝损害1例.结论:SLE相关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壁和肠系膜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胆囊炎(EC)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C患者,3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2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MRI平扫,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6例均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5例伴胆囊或胆总管结石。5例(83.3%)胆囊壁弥漫性增厚,1例(16.7%)胆囊局限性增厚;3例MRI 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动脉早期可见强化,随时间延迟病灶逐渐强化。5例误诊,误诊率83.3%,其中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胆囊炎4例。结论:EC临床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类似,但常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急腹症的低剂量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201例经临床证实的急腹症患儿的影像资料。所有患儿在术前使用GE Optima CT660螺旋CT机进行全腹部CT平扫。对原始图像采用0.625mm层厚进行重建,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01例中先天性小肠闭锁45例,其中十二指肠闭锁4例,主要MSCT表现为“双泡征”;空回肠闭锁41例,主要征象包括小肠梗阻和细小结肠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1例,表现为“中心点征”26例,“漩涡征”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0例,主要表现为肠壁小囊状或串珠状透亮影12例,细线状、半弧状及环状透亮影27例,两种形式共同存在9例;胎粪性腹膜炎13例,均可见腹腔内肠腔外钙化灶;肛门直肠畸形80例,其中Currarino综合征7例。结论:MSCT图像可明确诊断新生儿急腹症的病因及并发症,同时可了解腹壁、腹膜腔和肠壁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后IMT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病变最大径3.4~22.0 cm,5例囊实性,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2例内见分隔强化。1例囊性,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周围包膜轻度强化。结论:腹膜后IMT具有一定特征,瘤体较大,形态多不规则,囊实性较多见,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对急性腹部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创伤性腹部动脉损伤的临床及MSCT资料,均采用128层螺旋CT行3期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行薄层重建后,在工作站行VR、MIP及MPR,对损伤部位及类型作出诊断。结果:44例共59支动脉损伤,MSCT及图像后处理检出40支(对比剂外渗15支,假性动脉瘤12支,动脉闭塞6支,动脉狭窄3支,动脉痉挛3支,动-门静脉瘘1支),其诊断符合率为67.80%;其中21例行DSA检查另检出对比剂外渗19支,MSCT仅表现为损伤区域血肿或盆、腹腔积血,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渗征象。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对急性腹部创伤性动脉损伤的位置及类型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MSCT结合DSA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李晨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本组病例6例,分别经手术病理和治疗随访证实,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2~60岁。5例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或血丝痰,1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6例均行CT平扫。肺窗:WW1500HU,WC-500HU;纵隔窗:WW400HU,WC40HU。4例加行多方位图像重建(MPR)。结果:病灶位于右肺2例,左肺4例。2例表现为孤立性实质性结节,直径10 mm-37 mm,类圆形,边缘可见棘突及"晕影"。4例为空洞性结节,直径15 mm~87 mm,其中2例具有"新月"征,2例具有"滚珠"征。结论:肺曲菌病早期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当病变局限形成曲菌球,尤其具备"新月征"和"滚珠征"时,才是CT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腹膜结核与腹膜癌的MSCT征象,探讨MSCT在腹膜结核与腹膜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腹膜结核组40例和腹膜癌组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观察内容:壁腹膜厚度、形态及强化特征,网膜改变,肠系膜改变,腹腔淋巴结改变,腹腔积液密度及分布,特殊CT征象(大网膜边缘征、扇贝征等)。对腹膜结核组和腹膜癌组的MSCT表现按不同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逻辑回归计算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淋巴结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癌组的MSCT征象中,壁腹膜结节样及肿块样增厚、大网膜饼样增厚及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和扇贝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17.5%、17.5%、15.0%,特异度分别为100%、98.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7.5%、100%,阴性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瘤卒中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明确诊断的颅内瘤卒中患者的CT、MRI图像,并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5例中,胶质瘤卒中8例,其中右侧颞顶叶、左侧岛叶基底节区、左侧顶叶、右侧额叶各2例;CT呈不规则片状稍高密度,CT值55~83 HU,T1WI呈混杂信号,T2WI、T2FLAIR呈混杂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内见部分高信号扩散受限;瘤周水肿明显6例,稍明显2例;占位效应明显7例,不明显1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实性成分强化。转移瘤卒中7例,其中右侧额叶2例,右侧顶叶2例,左侧颞顶叶交界区2例,脑干1例;CT呈不规则片状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1例,CT值60~80 HU,增强扫描可见部分强化;T1WI呈高信号,T2WI、T2FLAIR呈混杂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明显5例,不明显2例。结论:颅内瘤卒中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肠道造影(MSCTE)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临床、肠镜、病理及影像确诊的活动性UC的MSCTE资料,根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29例),比较3组的MSCTE表现。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黏膜下气泡、结肠袋消失、肠管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系膜小血管增生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E能较好显示结肠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及肠外并发症,在活动性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低剂量CT(LDCT)的图像特征,通过对结节大小、密度及征象分析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1例肺部磨玻璃结节影(GGN)患者,分为微浸润腺癌(MIA)组51例、浸润性腺癌(IPA)组46例及肺腺泡结节(AN)组84例。对比分析3组的LDCT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MIA组CT值(-191±81)HU,空泡征占43.1%;IPA组CT值(-108±55)HU,分叶征占56.5%;AN组CT值(-43±22)HU,结节边缘光滑,占72.6%;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DCT扫描能在降低受照剂量的同时鉴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早期选择合适治疗方式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