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72岁[(56.3±7.1)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5例,B型夹层(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不适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1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5例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3个月、1年及2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旁路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 ~ 48.0个月[(24.O±8.2)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的缺血征象.结论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的部位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治疗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迸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运动恢复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效果。术中观察旁路人工血管或者覆膜支架的应用效果;术后随访36个月,通过CT血管造影(CTA)评价主动脉支架和烟囱支架表现、是否出现内漏、夹层假腔或者动脉瘤腔血管栓塞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透析情况。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技术性成功,覆膜支架平均直径(34. 5±2. 5) mm;手术时间为(1. 51±1. 00) h,术中出血量为(150. 54±90. 01) m L,呼吸机辅助时间(23. 01±1. 58) h,ICU时间(74. 30±6. 71) h,术后运动恢复时间为(49. 45±21. 10) h,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为(25. 18±11. 23) h,住院时间为(12. 09±4. 05) d; 15例患者出现内漏,术后仅3例患者出现重度不良事件。治疗期间升主动脉造影表明主动脉覆膜支架位置固定精准;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旁路人工血管和烟囱支架、覆膜支架在位良好,应用效果好。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透析等症状均改善(P 0. 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提高(P 0. 05)。结论 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是一种致命性主动脉疾病。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避免夹层破裂或者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腔内修复术的发展使得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从开放手术迈向微创手术。由于腔内修复术能够促进主动脉重构和预防远期动脉瘤样扩张,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内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 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内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及防治原则;观察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2006年1月,对2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笔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术后行影像学及症状学随访观察。结果术中成功释放移植物22例,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18例近段破口完全被封闭,动脉瘤消失,4例发生内漏,其中2例再次置入支架后内漏消失。术后2例患者发生腹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再次行腔内隔绝术。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肠坏死而死亡。22例患者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并发症,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愈合,出院,术后经过CTA及症状学随访显示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近、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48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在DSA下行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腹股沟区纵切口显露股动脉,送入人工血管输送器至病变处,准确定位后,释放人工血管进行腔内修复。术后复查造影,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48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支架未能完全封堵漏口、内漏明显,手术成功率95.8%。支架置入后假腔血压下降,机体脏器缺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支架性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 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 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联合腔内修复(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干预方法分为观察组(TEVAR+烟囱技术)22例,对照组(单一TEVAR)34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达100%,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量、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期间病死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腔内修复及其联合烟囱技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指标基本相当,烟囱技术可重建重要分支血流,尤其适用于端锚定区不足患者,但需格外注意术后相关并发症,避免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主动脉血管重塑情况,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每搏心输出量(SV),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D-dimer)、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患者生存状况。结果联合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主动脉峡部段、降主动脉中段、降主动脉远段真腔短径长于对照组,假腔短径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LVEDD、LVESD短于对照组,LVEF、SV高/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血清ALT、AST、Cr、BUN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外周血NLR、D-dimer、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联合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治疗TBAD可降低外周血NLR、D-dimer、H-FABP表达,改善主动脉血管重塑情况、心功能、肝肾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产Ankura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在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均使用国产Ankura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中1例同时行右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1个月,无支架移位和Ⅰ型内漏发生;其中1例术中发生髂动脉分支支架与主体支架严重移位,通过增加1枚支架得到有效处理。结论 对于短瘤颈、大成角的腹主动脉瘤,使用国产的Ankura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o 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后处理技术。22例患者的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和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程度及真假腔情况。结果 40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真、假腔内径在手术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发生逆行性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5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其中腔内隔绝术后23支受累血管真腔管径不同程度扩大,假腔管径变小,34支变化不明显,3支无名动脉受累,腔内隔绝术后修复。双源CT血管成像与DSA资料对照分析,1例内漏DSA未能显示。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后处理资料,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应作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并发症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42例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n=71)与对照组(n=71)。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联合TEVAR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8. 45%,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8. 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 68%,对照组患者并未出现主要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出院30 d内病死率为0,对照组患者出院30 d内病死率为8. 4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4. 37%、85. 92%、77. 46%,对照组分别为91. 55%、83. 10%、71. 8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51,P=0. 172)。结论 TEVAR联合药物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预后生存率,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良好手术时机,谨慎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7.29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其中20例行腔内支架隔绝术并复查,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40例,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均可显示,36例可见破裂口;未见明显破口的主动脉壁间血肿8例,合并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溃疡7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位于主动脉弓2例,位于降主动脉2例。20例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未出现内漏、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的随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覆膜支架植入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的护理.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0月,采用先健AnkuraTM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施行EVGA术的病人有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1~55岁.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好健康教育.结果 5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植入.术前血压控制平稳,5例术中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2月~4年随访,所有患者复查CT示假腔径缩小并见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径增大,未发生瘤体破裂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严密、认真的护理措施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ADA起病急、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在起病后数小时计数天内死亡.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有报道[1]急症手术死亡率为20%左右.主动脉带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特点.我科在外院专家指导下对1例ADA患者实行带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慧  杨守忠  张钊 《医学信息》2007,20(2):304-305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12月至2006年5月,16例B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50.2岁(34~岁)。临床除2例无胸、背痛等症状外,其余均有典型的胸、背痛症状,3例有胸腔积液,12例伴高血压。术前行CT增强或MRI扫描确诊。局麻下切开一侧股动脉,在DSA监测下行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示:13例患者一枚支架将假腔破口完全封堵;1例患者支架近端少量造影剂外溢,再串联1枚支架,后封堵完全;一例患者支架近端极少量造影剂外溢,未补支架,术后一月复查CT无造影剂外溢;一例患者为双破口,植入2枚支架,复查造影,破口封堵完全。16例患者共植入Talent支架18枚,全部成功。平均随访17.2月(3~个月),复42查CT示:16例患者血管管腔通畅,均无造影剂外溢。无一例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死亡率极高,覆膜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的患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腔内隔绝术在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的操作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5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立刻消失,2例腹主动脉瘤瘤体成功隔绝。无支架移位;术中发生内漏1例,经及时处理后消失;2例术后出现移植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缓解。随访3-2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假腔内见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有着较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回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对患者疼痛的观察及有效止痛;控制血压、降低心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夹层并髂动静脉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6月1例髂动脉夹层并髂动静脉瘘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右侧髂总动脉夹层并动-静脉瘘,腔内支架隔绝术顺利有效。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且高效的血管完整性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OSR)与腔内修复手术(EVAR)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8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118例,其中男102例、女16例,年龄(70.5±9.6)岁。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OSR组23例和EVAR组95例。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生活习惯、合并症、瘤体最大径、复杂瘤颈形态等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饮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情况。(3)术后定期复查CT血管成像(CTA),观察有无再干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移植物感染、各型内漏等发生。结果 OSR组和EVAR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VA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饮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OSR组,分别为(141.15±22.97) min与(242.79±29.41) min、(34.32±16.08) mL与(443.93±109.58)mL、(14.26±3.34) h与(52.25±12.05)h、(4.07±0.63) d与(6.48±0.83)d、(21.88±1.78) d与(24.44±2.4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19、17.881、14.978、15.532、4.745,P值均<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获随访1年,除EVAR组2例出现轻微Ⅱ型内漏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瘤的OSR和EVAR均能取得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与OSR相比较,EVAR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禁饮食、卧床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