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拴系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的临床特点,采用终丝切断造瘘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并分析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例脊髓拴系合并末端空洞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的空洞均向远端延伸形成终丝空洞,其中空洞位于腰骶部6例、胸腰骶部4例、颈胸腰骶(全脊髓) 2例;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小便功能和下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可合并脊柱侧弯、脊柱裂、脊髓纵裂和皮毛窦等其他神经管畸形。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采用终丝切断造瘘术,先游离并切断终丝,松解脊髓拴系,然后在切断的终丝末端做"V"型造瘘,达到引流脊髓空洞积水、防止空洞远端开口闭合的目的。根据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运动功能、反射和大小便功能,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和分级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全部病例空洞明显缩小或消失,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空洞无复发。结论对脊髓拴系合并末端空洞的患者采用终丝切断造瘘的手术方式治疗,创伤小,效果良好,可有效避免空洞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中针对单纯拴系的小切口微创手术与常规松解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根据MRI检查结果,将仅需做终丝切断的终丝紧张型脊髓拴系及脊髓纵裂(Pang氏Ⅱ型)共4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松解术为对照组;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13例患儿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为观察组。对2组患儿手术后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伤口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3例患儿获随访3个月至2年,对照组手术的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伤口大小的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显微手术治疗在保证单纯拴系患儿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手术的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减少术区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3.
脊髓栓系的临床解剖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一组发育畸形,包括脊髓圆锥被一种或几种硬膜内异常病变栓系住或被硬膜外之脂肪瘤、骨片、瘢痕疙瘩压迫,或内外终丝粗短,牵张所致的神经症状。手术关键在于解除其压迫及牵张、松解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髓拴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脊髓拴系胎儿8例为(脊髓拴系组)480例健康胎儿(正常组).两组均应用三种超声定位方法检出,分析比较脊髓拴系的诊断率.结果常规方法、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与联合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健康胎儿脊髓圆椎末端检出率分别为80.0%、90.0%、9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拴系胎儿检测率分别为75.0%、87.5%、1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髓拴系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我院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前及术后的症状程度,对患儿的手术疗效做出评估。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28例手术治疗有效,手术总有效率为65.12%。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无终丝紧张(P0.05)、手术方式(P0.05)及发病时间(P0.05)是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受到有无终丝紧张、手术方式及发病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内松解术在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3例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的患者行后路硬膜内松解术,其在入院前已经行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恢复较术前恢复不明显。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硬模内松解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由术前的62.5分提高到78.6分。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较术前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硬膜内松解术在治疗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脊柱拼接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7例脊柱侧弯患者的数字化全脊柱拼接影像及其术前脊柱MRI影像,对其进行术前分析。通过数字化全脊柱拼接影像测量术前、术后cobb角变化,并结合MRI检查评估手术改善效果。结果:患者术前cobb角20°~40°有7例,40°~60°有13例,大于60°有17例。经手术矫正cobb角小于10°有26例,10°~20°有8例,20°以上有3例。其MRI影像显示伴半椎体畸形9例,伴蝴蝶椎1例,伴椎体楔形变3例,伴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伴脊髓中央管扩张2例,伴发栓系综合征1例,伴小脑扁桃体下疝1例,伴脊髓空洞1例,伴骶管闭合不全1例,其余未见异常。MRI影像对椎体及脊髓的异常检出率为100%。结论:通过数字化全脊柱拼接技术能明确患者侧弯段脊柱的治疗效果,为青少年脊柱侧弯修复及术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通过MRI可清晰地显示其椎体骨质及椎管内脊髓改变,为椎体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起指导性作用;两者结合可作为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比较尺神经原位松解术和皮下前置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3 月~2012 年10月收治64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32例采用尺神经原位松解术(原位松解组),32例采用尺神经皮下前置(皮下前置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侧、病程及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部第一背侧骨间肌肌力、小指展肌肌力以及小指末节指腹皮肤测量两点辨别觉,肘上5cm~肘下5cm尺神经传导速度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个月。末次随访时,二组患者手部第一背侧骨间肌肌力、小指展肌肌力及小指末节两点辨别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尺神经原位松解组并发症的发生率6.25%明显低于皮下松解前置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神经单纯松解及皮下前置两种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均可达到良好疗效,其中尺神经原位松解法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脊髓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我国这项工作则在稍后时间起步。由于脊髓神经外科在我国的发展中较滞后,因此,脊髓手术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尚需积极发展。脊髓、脊柱手术的神经电生理监测自有其特点,既要监测脊髓又要监测神经根,既要监测运动神经又要监测感觉神经,还要顾及二便功能。监测手段目前主要包括术中肌电图(EMG)和诱发电位,但是随着近年来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方法和应用范围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Ⅱ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 cm~2.0 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物多糖胶液冲洗对冻结肩关节镜松解术后患者疼痛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6年3月~2018年11月,对68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松解手术.观察组:在关节镜松解后用生物多糖胶液冲洗关节腔;对照组仅行关节镜松解手术,未注入药物.平均随访7.3个月,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42岁,平均20.6岁。先天性分节不全型3例,先天性半椎体型8例和混合型3例。术前脊柱后凸 Cobb 角91°~155°,平均109.4°;术前矢状面偏移-0.1~5.5 cm ,平均0.9 cm。13例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1°~128°,平均67.5°;术前冠状面偏移0~6.5 cm,平均2.6 cm。8例半椎体畸形中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1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0~45分,平均16.8分。结果手术时间为5.6~10.7 h,平均6.9 h;术中出血1400~5100 ml,平均3160 ml;脊髓短缩为1.9~2.9 cm,平均缩短2.4 cm。融合固定节段为6~14节椎体,平均10.4节。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4~96个月,平均44.9个月。末次随访结果:脊柱后凸 Cobb 角9°~44°,平均26.4°,后凸矫正率75.8%;矢状面偏移矫正到-0.8~0.5 cm,平均0.09 cm,矫正率89.8%;脊柱侧凸Cobb角0°~55°,平均17.2°,侧凸矫正率74.6%;冠状位偏移矫正到0~2.7 cm,平均0.5 cm,冠状位不平衡矫正率81.3%。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到E级。术后ODI评分0~2分,平均0.2分,改善率为98.8%。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能有效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获得极好的畸形矫正,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柱骨样骨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4例脊柱骨样骨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37.4±11.2)岁(11 ~ 63岁);病程(7.5±2.1)个月(4 ~ 13个月)。病灶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5例、骶椎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骨样骨瘤。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神经功能评分来评估脊髓功能,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1±2)个月(19 ~ 4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4±1.8)分减小到(0.7±0.7)分,VAS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ODI评分由术前(53.8±8.1)分减小到(21.2±5.9)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E级5例。术后3个月随访D级2例,E级12例,末次随访中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ASIA E级。术后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症状,经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余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等并发症。结论 位于椎体及附件的脊柱骨样骨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薄层CT能够快速准确诊断及定位瘤巢,而对于毗邻神经及血管的肿瘤,积极的手术切除仍是脊柱骨样骨瘤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手术治疗的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手术资料及预后等。结果 13例患者病变最常见节段为T12~L3,长度1.5~11.0 cm,平均4.1 cm,有7例(54%)病理回报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Ⅰ级),6例(46%)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本组患者10例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长期随访有2例复发,复发患者肿瘤均为分块大部切除,病理均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术后常规放疗。长期随访2例复发患者改良的Mccormick评级较术前分别下降1级和2级,余未复发患者有5例较术前提高1级或2级,余6例患者维持术前的1级或2级水平。结论手术全切是终丝室管膜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为防止脊髓神经功能损伤进行术中脊髓功能监护十分必要。本研究以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脊髓功能的电生理监护特征参数提取技术为目标,试图解决监护参数在时域参数变异性较大、容易受干扰的问题。运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手术中采集的体感诱发电位分析处理,提取信号在时频域的三个新的特征参数。通过本研究表明,在脊柱手术监护中,运用连续小波变换获得的时频域特征参数比单纯在时域分析参数具有更小的变异系数。因此时频域特征分析参数比单纯时域的幅值和潜伏期分析更稳定和可靠。在脊柱手术中如果应用时频监护参数可能会更有效地避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6.
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损伤的脊髓组织提供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及所含因子,以恢复其部分功能。方法 脊髓松解后,纵行切开适宜的长度、深度,将自身周围神经(一般为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截断部分神经纤维至其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呈多条状、纵行排列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用8个0的无损伤线与硬膜适当固定,骶棘肌瓣覆盖。结果 6例患者经术后1/2~3年随访,按Frankel分级,功能恢复较术前增加两级以上的四例,一级以上的二例。结论 该方法可为损伤段脊髓提供良好的的神经生长环境和桥梁支架,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创伤性颈髓损伤模式,占所有颈脊髓损伤的20%和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约70%。虽然一些关于中心脊髓综合征的确切病理生理学的争议仍然存在,但最近与磁共振成像结果相关的组织病理学证据表明,外侧皮质脊髓束是患者发生最严重损伤的位置。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在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因为患者神经恢复速度以及程度的不同使临床难以预测神经恢复的程度。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特别是关于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背景:在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因为患者神经恢复速度以及程度的不同使临床难以预测神经恢复的程度。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特别是关于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和钛板内固定治疗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43例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钛板组152例行钛板置入内固定,药物治疗组91例给予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24 h内及治疗后6,12,24个月随访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将年龄、治疗方式和性别因素纳入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后6,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单因素分析。之后将年龄、治疗方式和性别因素纳入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后6,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243例患者均获24个月以上随访,治疗后恢复良好;②治疗后6个月药物治疗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低于钛板组(P=0.001 2,0.000 0);但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药物治疗组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高于钛板组(P=0.037 4,0.047 8);③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与患者年龄和治疗方式有相关性(P=0.007 2,P < 0.000 1),且药物治疗及年龄大于50岁与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P=0.043,P=0.010);④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与患者的治疗方式有相关性(P=0.004 3),且药物治疗与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预后相关(P=0.021);⑤结果提示,钛板内固定治疗时患者的6个月内恢复速度比药物治疗快;但是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药物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优于钛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6个月预后与治疗方式和年龄有关,但是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预后与治疗方式有关。 ORCID: 0000-0002-0064-0003(张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青少年患者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配合医生手术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两年脊柱侧弯畸形均得到了明显矫正。结论手术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全面掌握各种仪器及器械操作是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完善的术前准备及密切的术中观察是减少脊柱侧弯病人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定位胎儿脊髄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髄拴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脊髄拴系胎儿8例为(脊髄拴系组)480例健康胎儿(正常组)。两组均应用三种超声定位方法检出,分析比较脊髄拴系的诊断率。结果常规方法、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与联合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健康胎儿脊髄圆椎末端检出率分别为80.0%、90.0%、9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髄拴系胎儿检测率分别为75.0%、87.5%、1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定位胎儿脊髄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髄拴系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查对四边孔综合征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3~2010.3期间,临床四边孔综合征患者24例的电生理资料。结果:所检全部患侧腋神经支配肌中均见失神经电位和募集反应减弱。22例CMAP的LAT延长和波幅(AMP)降低、2例未引出CMAP。结论:电生理能对四边孔综合征进行比较准确地术前诊断,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