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之间的关联。方法 2016年6-9月,抽取安徽省六安市城乡2个社区60岁及以上居民1080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BMI与MCI、WC与MCI的关联,并对BMI、WC与年龄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基于BMI划分的偏瘦与MCI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873,95%CI:1.210~2.897),超重或肥胖与MCI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0.774,95%CI:0.551~1.087);继续调整WC,偏瘦及超重或肥胖与MCI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WC划分的中心性肥胖与MCI关联在多因素调整后保持统计学意义(OR=0.567, 95%CI:0.409~0.786);继续调整BMI,WC与MCI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0.628,95%CI:0.403~0.978)。对年龄分层,WC与MCI关联在60~70岁老年人中无统计学意义(OR=0.925,95%CI:0.397~2.151),在70~94岁老年人中有统计学意义(OR=0.511,95%CI:0.300~0.873)。结论基于BMI划分的老年肥胖与MCI无关联,而基于WC划分的老年肥胖与MCI有负关联。WC与MCI关联在高龄老年人中更强。  相似文献   

3.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4.
《sane》2014,(3)
目的探讨出生体重与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选择242名7~16岁儿童进行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出生体重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超重检出率为18.2%,肥胖检出率为16.1%。高出生体重者中儿童超重/肥胖比例(55.8%)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者(0)和正常出生体重者(29.9%),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531,P=0.003)。与正常出生体重者比较,高出生体重者发生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前OR=2.955,校正后OR=3.221,均P0.05)。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身体质量指数也逐渐增加(β=1.567,P0.05)。结果高出生体重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肃省四市县农村地区7岁以下9390名健康儿童,采用体质指数(BMI)进行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所有资料用Epidata 3.0软件、采用双份录入法建立数据库,并用Excel、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超重检出率为8.2%(男8.7%,女7.8%),肥胖检出率为6.1%(男6.4%,女5.8%);儿童出生体重≥4000g、散居的生活方式是超重(OR=2.317,95%CI为1.640~3.275;OR=3.381,95%CI为2.324~4.918)和肥胖(OR=1.878,95%CI为1.225~2.881;OR=3.243,95%CI为2.046~5.140)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9月龄~2岁农村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较高,应该作为重点干预人群;减少巨大儿的出生和散居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备孕人群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 以2013年1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 625 010名备孕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压力、体质指数(BMI)等相关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 体重过低(BMI <18.5)、正常(BMI=18.5~23.9)、超重(BMI=24.0~27.9)、肥胖者(BMI≥28.0)分别为77 692人(12.43%)、384 963人(61.59%)、130 086人(20.81%)和32 269人(5.16%);自报心理压力大者80 892人,占12.94%。与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心理压力大的备孕人群发生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的概率分别升高4%(OR=1.04,95%CI=1.01~1.07)、7%(OR=1.07,95%CI=1.05~1.10)和18%(OR=1.18,95%CI=1.14~1.23)。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同年龄组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20~29岁、30~3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发生体重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与其生命早期因素以及父母体重的关联,为防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6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呼和浩特市抽取5 370名中小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就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和儿童青少年生命早期因素对其超重肥胖影响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7.8%,高于女生的26.1%(χ2=84.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父亲超重(OR=1.52,95%CI=1.30~1.77)、仅母亲超重(OR=1.61,95%CI=1.31~1.97)、父母均超重(OR=2.42,95%CI=2.03~2.87)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出生体重(OR=1.29,95%CI=1.08~1.55),剖宫产(OR=1.32,95%CI=1.17~1.48),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1.24,95%CI=1.06~1.46)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  相似文献   

9.
孙文慧  闫佳  张黎月  张迪  文娟  姜腾轩  卢智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649-3651,365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与年龄相关白内障(ARC)的关系。[方法]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因视力下降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晶状体混浊的260例ARC患者,对照为因患其他非白内障及其他眼部疾病而入住与病例相同医院的同期患者260例。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对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HR与临床ARC的比值比(OR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与正常体型者(男性WHR﹤0.9;女性﹤0.88)相比,向心性肥胖者(男性WHR≥0.9;女性及≥0.88)发生ARC的危险性增加(OR值分别为2.105和1.821,95%CI分别为1.796~3.238和1.483~2.84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后,与正常BMI(18.50~23.99)者相比较,无论是超重(BMI24.0~27.99),还是肥胖(BMI≥28.00),发生ARC的危险性均明显升高(超重者OR=1.624,95%CI:1.025~1.986,P=0.015;肥胖者OR=1.745,95%CI:1.321~2.394,P=0.022),而体重过低者(BMI﹤18.50)发生ARC的危险性亦增加(OR=1.370,95%CI:1.103~1.684,P=0.017)。[结论]向心性肥胖是发生ARC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发生ARC的危脸性明显增加,维持正常体重可能是ARC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年人午睡习惯及夜晚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收集2015年成都市1276例(女性823人,男性453人) 20~7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测量调查对象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判断超重/肥胖;夜晚睡眠时间通过问题"你平均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是多久"获得,午睡习惯通过问题"你一周睡几次午觉"获得。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午睡习惯的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夜晚睡眠时间的关系。结果 66. 38%成都市成年人有午睡习惯,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有午睡习惯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低于无午睡习惯的人(OR=0. 69,95%CI0. 54~0. 88);青年组(45岁)中,每周午睡次数增加1次,BMI减少0. 20;中年组(45~59岁)中,每周午睡次数增加1次,BMI减少0. 13;中年组的夜晚睡眠时间6 h和6~6. 9 h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大于7~7. 9 h的人[OR=2. 11 (95%CI1. 20~3. 76),OR=1. 93(95%CI 1. 13~3. 34)]。结论成都市青年和中年人中,午睡次数与BMI呈现负相关关系,中年人夜晚睡眠时间短于7~7. 9 h可能是患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湖北省≥18岁居民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关系。方法于2013年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共纳入研究对象27 814人。采用欧洲5维健康量表(EQ-5D)对居民HRQOL进行评价;分析不同BMI分组与HRQOL得分以及EQ-5D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EQ-5D和EQ-VAS得分均低于正常体重人群,而超重或肥胖人群EQ-5D和EQ-VAS得分与正常体重人群没有明显差异。相对于正常体重者,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在EQ-5D各维度出现问题的风险均增加;超重男性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的风险降低(OR=0.776,95%CI=0.626~0.961),超重女性出现"疼痛或不适"的风险升高(OR=1.150,95%CI=1.105~1.303);不同性别肥胖人群出现"行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问题的风险较大,且肥胖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OR=1.381,95%CI=1.028~1.856)。结论低体重人群HRQOL较差,超重和肥胖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生命质量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育龄人群孕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2015年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86 341例男性和87 36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临床检验收集相关信息,比较G6PD酶活性组间基线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6PD酶活性低下对BMI异常(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G6PD酶活性低下男性检出率为3.8%,女性为1.9%。男性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分别为4.9%、37.9%,女性分别为21.4%、10.9%。多因素分析显示,与G6PD酶活性正常组相比,男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更高(OR=1.32,95%CI 1.11~1.57),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低(OR=0.84,95%CI 0.76~0.93);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同样更高(OR=1.30,95%CI1.11~1.53),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6PD酶活性低下会增加育龄人群孕前体重过低的风险,需对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合并体重过低的育龄人群加强体重管理,以降低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社区成年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H型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为H型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长沙、衡阳、永州、株洲、湘西、岳阳6个地区抽取4 012名≥30岁社区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湖南地区4 012名社区成年居民中,低体重218人(5.4%),正常体重2 210人(55.1%),超重1 241人(30.9%),肥胖343人(8.5%);非中心性肥胖1 513人(37.7%),中心性肥胖2 499人(62.3%)。湖南地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社区成年居民的H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2.39%、15.57%、23.93%和35.57%,非中心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社区成年居民的H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2.82%和23.85%,不同BMI、WC社区成年居民H型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情况和饮酒情况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OR=1.783,95%CI=1.486~2.140)、肥胖(OR=3.256,95%CI=2.505~4.233)和中心性肥胖(OR=2.198,95%CI=1.829~2.641)是湖南地区社区成年居民H型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低体重(OR=0.547,95%CI=0.352~0.851)是湖南地区社区成年居民H型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湖南地区社区成年居民BMI和WC与H型高血压患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血压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3个城区、3个郊区共12 600名≥15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疾病史等信息,并测量身高、腰围、体重和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WHtR)。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共调查12 47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9%),超重3 980例(31.9%),肥胖1 770例(14.2%),WHt R≥0.5者6 899例(55.3%);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指标在性别、年龄、城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均超过体重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和WHt R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0、0.409、0.259和0.264,P<0.01),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BMI和WHt R仍然与SBP、DBP相关(r值分别为0.251、0.271、0.217和0.180,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68,95%CI:1.064~1.071)、吸烟(OR=1.163,95%CI:1.010~1.339)、饮酒(OR=1.343,95%CI:1.151~1.567)、农村居住(OR=1.178,95%CI:1.069~1.298)、高血压家族史(OR=1.371,95%CI:1.190~1.581)、超重(OR=1.847,95%CI:1.650~2.067)、肥胖(OR=3.379,95%CI:2.927~3.901)和WHt R≥0.5(OR=1.853,95%CI:1.648~2.084)。结论天津市城乡居民超重或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肥胖人群中有着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分析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2020年至2022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常规健康体检的4 962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评估系统中的横断面数据构建数值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体型匀称度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出生情况、父母BMI的关联,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4 962名儿童中,男童2 986名(60.2%),女童1 976名(39.8%),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3.5%、7.2%、5.4%;出生体重>4 000g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337(1.458~3.747)、2.875(1.754~4.715);出生体重<2 500g的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718(1.117~2.642);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消瘦的风险增加,超重的风险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015(1.391~...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与自评BMI的一致性及影响自评BM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相应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6轮调查资料中6238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度-均值-变异系数(LMS)法揭示BMI变化规律,采用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其与自评体重的偏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体型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0-2015年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曲线P50和P85均显示增高趋势,且高百分位增幅更大.无论年龄和性别,实测BMI与自评体重一致性较差(Kappa<0.3),50%以上的消瘦和超重(除13~18岁女生)调查对象误认为自身体重正常,约1/4体重正常调查对象误以为自身体重异常.城市男生更易自评体重偏瘦[OR值(95%CI)=1.43(1.18~ 1.73)],喜欢流行节目[OR值(95%CI)=1.80(1.23~2.55)]和卡通/动漫[OR值(95%CI)=1.39(1.00~ 1.96)]的男生更易自评体重超重.高年龄组[OR值(95%CI)=2.74(2.08~3.61)]、城市[OR值(95%CI)=1.53(1.21~1.94)]、喜欢流行节目[OR值(95%CI)=1.74(1.27~2.38)]的女生更易自评体重超重;喜欢动漫/卡通节女生更会认为自身体重偏瘦[OR值(95%CI)=1.78(1.33~2.40)].结论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呈现升高趋势,且与自评BMI偏差较大,年龄、现住地和喜欢视频节目类型会影响体重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圳市育龄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中TSH水平升高者占3.4%;体重过低(BMI<18.5kg/m2)和超重/肥胖(BMI≥24.0kg/m2)者分别占20.0%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与TSH水平正常组相比,TSH水平升高组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9%(OR=1.29,95%CI 1.20~1.38),体重过低的风险降低13%(OR=0.87,95%CI 0.82~0.93)。结论: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增大有关,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江汉区5所幼儿园共1 120名儿童,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其身高、体重,并以WHO儿童BMI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自拟问卷对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饮食和运动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 120名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1.9%,男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为巨大儿(OR=1.662,95%CI:1.066~2.590)、进食量多(OR=4.640,95%CI:3.319~6.486)、进食速度快(OR=2.121,95%CI:1.452~3.098)、喜欢吃洋快餐(OR=1.907,95%CI:1.363~2.668)、喜欢吃蛋类(OR=1.518,95%CI:1.115~2.086)等5个因素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经常吃蔬菜、水果(OR=0.659,95%CI:0.477~0.911)、周末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35,95%CI:0.469~0.858)则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不良饮食和运动习惯可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