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临床经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诸静脉常用三个进针点,在38具尸体上作有标记的摸拟穿刺,解剖追踪各进针点到达的静脉,证实锁骨下缘外中1/3交界处进针穿入头静脉末段、下缘中点穿入腋静脉末段,下缘中内1/3交界处穿入锁骨下静脉。同时对上述各穿刺静脉进行观测:进针点处的头静脉直径平均4.3mm,至汇入腋静脉长平均3.1cm,该段头静脉与锁骨平行,居锁骨下方约1cm,位置表浅,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1.3cm,可供锁骨下穿刺和注射药液用,中间进针点处的腋静脉直径平均为11.1mm,该段静脉与锁骨长轴相交成55°角斜行向内上,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2.1cm,内侧穿刺点处的锁骨下静脉直径平均为12.3mm,与锁骨长轴相交成38.1°角,位锁骨深(背)面,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为2.2cm。锁骨下的静脉穿刺和置导管,因静脉口径大,位置恒定,容易穿刺和置导管固定方便等优点,近年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鉴于锁骨下的静脉穿刺术常用的锁骨下三个进针点,并非全都穿刺在锁骨下静脉内。为配合临床开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工作的需要,对与锁骨下穿刺有关的静脉作进一步调查,积累数据,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有关的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85具成人尸体上,结合颈部静脉穿刺置管术,调查了锁骨下静脉以及其它有关静脉。锁骨下静脉口径平均值为1.16厘米,长度平均值为3.76厘米,静脉全长近2/3位于锁—肋—前斜角肌之间隙内。锁骨下静脉的深度平均值为2.18厘米,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面交点的角度平均值为37.99°,交点指数为33.38。提示锁骨下静脉进针部位以经锁骨下,于锁骨内、中1/3交点处,深度以不超过3厘米为宜。插管深度左侧在15厘米,右侧在12厘米范围内,以采用右侧插管为佳。颈内静脉口径平均值为1.26厘米。观察了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关系,讨论了穿刺测管的定位标志及周围结构。颈外静脉的口径由上段到下段逐渐增大,有些呈结节状膨大,有的部分主干呈岛状,其注入部位和属支数目变异较多,限制了置管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的锁骨下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锁骨下静脉属支腋静脉与锁骨中线交点距锁骨中点下缘(6.2±1.7)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指数为39.0±4.5,提示交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稍偏外侧。静脉角位于锁骨上缘距胸锁关节外侧(10.0±2.4)mm处。上述三点相连,即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的体表投影。结论沿锁骨下静脉体表投影穿刺进针可获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应首选右侧,穿刺插管长度不超过5.8cm(右)或4.7cm(左)。 相似文献
4.
目的找到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好的体位、进针部位、穿刺方向及定位方法。方法对5具成人尸体颈根部及腋窝进行解剖,观测与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有关结构、结构间位置关系及其随体位变化,比较不同部位进针穿刺锁骨下静脉。结果腋-锁骨下静脉上缘与锁骨下缘相交处(下称A点)在锁骨上缘对应的结构是前斜角肌外侧缘等。上肢贴躯干时、肩外展90°时,腋-锁骨下静脉上缘与锁骨下缘的夹角分别是41.3°±2.2°(45.2°~36.8°)、22.4°±1.8°(24.6°~19.8°)。肩前屈、外展时,锁骨与第一肋之间间隙变大;反之变小。在A点外下方1~1.5cm处(下称B点)进针,朝A点穿刺,针尖能顺利到达A点,再贴锁骨后面往胸锁关节穿刺,针尖能顺利到达胸锁关节;在锁骨外、中1/3交界处下1~1.5cm处进针,按相同方向穿刺,针尖在锁骨内、中1/3交界处被第一肋顶住。结论进行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时,应采取肩前屈、外展体位;用前斜角肌外侧缘在体表定位A点、B点;应在B点处进针,朝A点穿刺。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熟悉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SVC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SVC的600例住院患者(男410例,女1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穿刺582例,穿刺成功率为97%。其中1次穿刺成功546例(91%),重复穿刺或改颈内静脉或其它穿刺38例(6.3%),失败16例(2.7%)。发生并发症22例(3.7%),其中误入动脉8例(1.3%),气胸3例(0.5%),导管尖端导入颈内静脉5例(0.8%),导管相关感染2例(0.3%),导管堵塞2例(0.3%),心律失常2例(0.3%)。结论 SVC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是一种较好的中心静脉穿刺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验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为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 , 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20具成人标本,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毗邻,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并用该法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 180例.结果穿刺点至右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角的距离分别为(3.5±0.6)cm, (2.9±0.6)cm 和 (5.7 ±0.9)cm, 锁骨表面至第一肋表面的深度为(2.3±0.4)cm, 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角度为 37.5°±11.6°.统计了按此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2 180例,穿刺成功率为98.85% (2155 例 );穿刺失败率为1.15% (25 例),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具有成功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病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常常放置深静脉导管.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保留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而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笔者观察了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158例应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内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59%,其中局部出血、血肿5例(3.16%),误穿动脉3例(1.90%),局部红肿感染2例(1.27%),心律失常1例(0.63%)、气胸1例(0.63%)。结论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 资料患者男性 ,4 5岁 ,因胆总管结石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胆肠吻合术 ,术前心肺功能正常 ,无甲亢病史。安定 1 0mg、阿托品 0 .5mg术前 30min肌注 ;入室后哌替啶 50mg、异丙嗪 2 5mg静滴 ;1 0min后 2 %硫喷妥钠 2 0ml,琥珀胆碱 1 0 0mg静推 ,快速诱导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 (ID 8.5# ) ,麻醉维持吸入安氟醚 ,哌库溴铵间断静推维持肌松 ,机械通气 :VT1 2ml·kg- 1、f 1 2次 /分、I:E =1 :2。应用storz公司 2 0升全自动气腹机以 8L·min- 1的气流量向腹内注入CO2 ,压力维持在 1 0 -1…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神经外科最快捷、安全、有效的深静脉输液方法,以其可以较长时间留管,导管容易固定、护理方便、颈部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抢救危重休克、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大手术、测定中心静脉压或深静脉营养和化疗等患者,传统的周围浅静脉穿刺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有利于进行手术期补液、营养支持、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及时用药、抽血、血液制品的输入、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及肿瘤病人的化疗等,它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管理方法.方法 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对当地医院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结果 本组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发生局部感染2例,无一例发生导管所致的全身感染,发生导管堵塞3例,其中一例予拔管.大部分患者能携管顺利地完成4-6个疗程的化疗.结论 正确的导管维护及患者的配合依从性是延长导管安全使用的重要保证.通过针对带中心静脉导管出院患者的管理,对基层医院技术指导和培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例PICC常规置管失败、锁骨下静脉留管的特殊病例的成功护理经历,给由于某些原因导管尖端始终无法到达理想位置,导管尖端只能到达锁骨下静脉的PICC穿刺失败病例一点启示,表明只要防护措施得当保留导管、延长留管时间亦有可行性,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麻烦、减少经济浪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不是不可实现。方法1例肺癌患者按常规操作程序操作,X线示院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处反折,多次尝试,导管末端始终无法进入头臂静脉,患者要求中长度留管,汇报医生,鉴于Angle JF等[4]等剪短导管使尖端被放置在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时,对非刺激性的物质如生理盐水及血液输注依然适用,考虑患者的治疗为姑息性、外周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将导管末端留置于锁骨下静脉。我科护士经过耐心的心理护理、细致的观察、切实有效的沟通和健康宣教、结合有效护理、到位的出院维护等综合防护措施,患者静脉炎、导管内回血得以有效控制,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携管出院期间预防措施落实得当,无特殊情况的发生,生命末期输液治疗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结果导管留置5月余未出现明显不良并发症,至患者疾病不治身亡,导管仍有效发挥输液作用,为患者在生命末期保留了一条生命通道、减轻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麻烦、减少了经济浪费、提高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床位医生、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肯定。结论此次护理经历为我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穿刺水平、提升PICC护理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也能给PICC穿刺和护理的同仁们一点点启示。让我们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PICC各项工作,努力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从而真正体现PICC护理的工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605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身高、BMI、入路(右侧、左侧)及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等6种可能影响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其中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包括穿刺失败改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植入、气胸、误入颈内静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5%,包括1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输液港外露,1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4例导管感染。术中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远期并发症导致非正常取港10例。左、右侧植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BMI(BMI>24 kg/m2和BMI<19 kg/m2)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异常BMI指数患者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