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因子GTP结合蛋白3(ADP ribosylation factor GTPase binding protein 3,ARFGAP 3)在小鼠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靶向治疗中的初步分析。方法选择雌性成年处鼠C 57 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点的不同分为1 d、3 d、7 d、14 d组和对照组。造模采用经典的阴道扩张法模拟产伤构建盆底肌损伤小鼠模型,分别于处理后第1、3、7、14 d处死小鼠,取盆底肌组织进行分析,对照组常规饲养1周后取盆底肌作相同处理。HE染色观察盆底肌病理变化,确定损伤的存在及持续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ARFGAP 3蛋白水平表达变化;q-PCR检测ARFGAP 3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1 d、3 d组盆底肌损伤变化明显,肌膜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肌纤维小灶性坏死,肌间隙增宽,肌束结构不清晰;7 d组盆底肌组织损伤趋于修复,少量肌纤维萎缩,炎性浸润减少,结缔组织增生;14 d组小鼠盆底肌纤维、肌束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基本恢复正常,肌间隙略宽。②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检测以及q-PCR结果相一致,各造模组较对照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ARFGAP 3表达上调(P0.05),3 d组上调较各造模组最明显。结论①模拟产伤法构建的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盆底肌损伤明显,成功构建盆底肌损伤小鼠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探究SUI发病机制;②小鼠盆底肌损伤后ARFGAP 3表达上调,且于第3 d增高最明显,随后表达逐渐降低,这表明ARFGAP 3可能参与了盆底肌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其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分娩后肛提肌损伤与否,分为肛提肌损伤组(40例)和肛提肌正常组(60例),根据其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比较两组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盆底功能各参数,分析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其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静息状态下,肛提肌损伤组盆膈裂孔面积(LHA)、盆膈裂孔宽径(LHW)、肛直肠连接处(ARJ)至耻骨尾骨(PCL)线的垂线距离(M线)、肛直肠夹角(ARA)大于肛提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盆膈裂孔长度(LHL)、直肠后壁的距离(H线)、膀胱至PCL线的距离(B-PCL)、子宫至PCL线的距离(U-P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损伤组LHA、LHL、LHW、H线、M线大于肛提肌正常组,B-PCL、UPCL小于肛提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A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大,可造成其盆底功能减退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年龄、分娩损伤因素对C 57 BL/6小鼠肛提肌组织中ADP-核糖基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3(ADP-ribosylation factor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3,ArfGAP 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月龄雌性处鼠、9月龄雌性处鼠、9月龄雌性分娩6~7次小鼠各6只,分别为年轻未孕组、中老年未孕组、中老年多产组,共3组。取各组小鼠肛提肌组织,采用Western-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rfGAP 3在肛提肌组织中的表达及组织内的定位。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数据集GSE 34388、GSE 103726中ArfGAP 3表达的影响。结果 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均显示ArfGAP 3在中老年多产组小鼠肛提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年轻未孕组和中老年未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未孕组和中老年未孕组肛提肌组织中的ArfGAP 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E 34388、GSE 103726数据集分析显示年龄因素对骨骼肌组织表达ArfGAP 3基因无影响,机械损伤能够使骨骼肌组织中ArfGAP 3表达降低。结论年龄因素对小鼠肛提肌组织中ArfGAP 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分娩因素能降低影响肛提肌组织中ArfGAP 3表达,可能与分娩造成的肛提肌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双酚A对小鼠心脏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 50只健康昆明(KM)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剂量组分别给予2.4、24、240、480 mg/kg双酚A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玉米油灌胃,每天1次,共28 d。试验中计算心脏脏器系数,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Ca2+-ATP酶的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小鼠Ca2+-ATP酶活性下降(P<0.05),心脏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心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且随着剂量增加病理改变程度越显著。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排列疏松,间隙增宽,间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甚至心肌坏死。雌雄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双酚A对小鼠心脏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双酚A导致小鼠心肌组织炎症与Ca2+-ATP酶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大鼠RNA对受照小鼠肠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雄性小鼠36只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单纯照射组和小肠RNA组,每组12只。用11.5Gy60Coγ射线进行腹部一次照射,于照后1~3h采用局部肠腔扩张注入法给小鼠空肠肠腔内注入正常大鼠小肠RNA,于照后18h解剖取空肠段,检测各组肠腺存活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将观察肠黏膜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肠腺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小肠RNA可明显提高受腹部照射小鼠空肠的肠腺存活率(P<0.01),减轻肠绒毛损伤,改善肠黏膜形态结构。结论大鼠小肠RNA对小鼠肠黏膜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经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妇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北区2017年10~12月收治的POP产妇90例的临床资料,收集产妇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等,根据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经阴道分娩组(47例)及剖宫产组(43例)。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女性47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并比较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经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妇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产妇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及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经阴道分娩组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7%、95.74%,剖宫产组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67%、95.34%,两组产妇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可较好显示盆底解剖结构,诊断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妇POP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高电压低电流间歇刺激的方法,造成兔实验性力竭运动后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并用 HE 染色、PTH 横纹染色、酶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运动后骨骼肌形态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提示,力竭运动后48小时内兔后肢骨骼肌持续处于代谢障碍,糖原消失,线粒体肿胀,灶性肌纤维坏死等改变。72小时至1周后病变才趋于稳定并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林燕  余文静  张春燕  王顺容  李著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20-4722,4727
[目的]采用机械拍打小鼠腿部组织诱导机体的耐损伤变化,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60只健康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D、E组。A组不进行机械拍打,其余各组每天以50HZ·min-1的频率、1N的强度机械拍打小鼠右腿10min。B组拍打4d,C组拍打8d,D组拍打16d,E组拍打32d。各组达到拍打时间后,取拍打部位组织做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打拍部位肉眼改变:A组小鼠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颜色正常。B组皮肤红肿,皮下淤血明显。C组皮肤严重损伤,明显肿胀,表皮破溃,出血,肌肉萎缩。D组皮肤损伤逐渐修复,破损处开始结痂,皮肤变粗糙,变肌肉粗壮。E组皮肤损伤完全修复,皮肤更粗糙,角质层明显增厚,肌肉更粗壮。(2)普通显微镜下观察:A组皮肤组织结构、肌纤维正常;B组皮肤组织结构不完整,肌纤维断裂,部分萎缩;C组皮肤组织结构破坏,肌纤维明显萎缩;D组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肌纤维萎缩逐渐减少,部分肌纤维增粗;E组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肌纤维明显增粗,肌束间隙变窄或消失。(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组、E组拍打部位皮肤和肌肉组织的HSP70表达较A组明显增高。[结论](1)用一定频率,一定强度机械拍打小鼠腿部组织能诱导其产生耐损伤改变,雌雄鼠比较此变化无明显差异。(2)机械拍打可致小鼠受拍打部位皮肤肌肉组织中的HSP70表达上调。(3)机械拍打诱导小鼠产生耐损伤变化可能与局部组织重构、HSP70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断层成像技术(TUI)诊断产后重度会阴裂伤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应用三维腹部超声探头经会阴部扫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对15例产后陈旧性会阴裂伤患者(病例组)及34例正常产后者(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及形态,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以及双侧肛提肌厚度;通过TUI断层成像观察病例组双侧肛提肌肌束完整性及肛提肌裂伤程度,通过TUI断层成像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连续性,判断有无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存在。结果正常对照组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静息状态比较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安静状态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对照组组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增大,肛提肌厚度均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病例组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厚度与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产后陈旧性裂伤患者经三维TUI超声检查发现左侧肛提肌损伤6例,右侧损伤7例,双侧均损伤3例,双侧肛提肌完整者5例;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肛门括约肌损伤,其中仅肛门外括约肌断裂8例,肛门内外括约肌全部断裂7例。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对产后陈旧性会阴裂伤的诊断有着显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分娩的134例西南地区产后初产妇,按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将产妇分为正常组(93例)和巨大组(41例),采用超声评估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和损伤情况,比较两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各径线超声检测结果、不同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肛提肌肌力情况。结果:正常组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周长(LHC)、直径(LHD)、横径(LHW)、前后径(LHAP)以及尿道中点至肛提肌的距离(LUG)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t=-5.919,t=-9.940,t=-12.621,t=-4.124;P<0.05)。正常组产妇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产后3d、42d和90d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静息状态=-8.058,t=-9.794,t=-1 1.478;t缩肛状态=-9.644,t=-10.058,t=-10.794;tValsalva动作=-14.375,t=-13.462,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