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5例PTC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4.27%,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侧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多灶、癌灶最大径、侵犯被膜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男性、年龄<55岁、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Ⅵ区转移率最高,行颈淋巴结清扫时应将Ⅵ区作为常规清扫区域。对于男性、年轻、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1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转移组(n=42)和非转移组(n=209)。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1~3年,记录其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合并腺瘤、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中年龄小于45岁者及男性比例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中肿瘤直径为5~10 mm者25例(59.5%),多灶12例(28.6%),突破被膜22例(52.4%),未转移组相应的数据为70例(33.5%)、23例(11.0%)和67例(32.1%),均显著低于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术后嘶哑1例(2.3%),局部麻木6例(14.3%),神经侵犯1例(2.3%),脉管侵犯2例(4.8%),无咳呛报告;随访1~3年中,仅2例复发,复发率为4.8%。非转移组术后则无以上并发症,也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为年龄小于45岁的男性,存在肿瘤直径超过5 mm、多灶性病变、伴有被膜突破症状等特点,临床需将满足上述条件者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予以相关防预措施,以降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术前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侵袭性的相关性,为PTC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11例PT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PTC的术前超声图像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与侵袭性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同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κ=0.554,P0.001);术前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同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差(κ=0.006 6,P=0.86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侵犯相关(P0.05);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血流、钙化、边界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被膜侵犯相关(P0.05);患者性别、病灶大小、边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中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被膜侵犯相关,患者性别、病灶大小、边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以为诊断提供参考。术前超声诊断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性差,PTC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1年12月南京同仁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N0 PTMC患者154例, 其中男48例、女106例, 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43岁。肿瘤灶位于左侧腺叶66例(单癌灶62例、多癌灶4例)、右侧腺叶65例(单癌灶55例、多癌灶10例)、双侧腺叶23例(双侧均为单癌灶20例、双侧均为多癌灶3例)。对单病灶病例依据术前超声检查进行肿瘤位置的划分与分组:以甲状腺冠状面1/2假想平面为界, 肿瘤主体(超过肿瘤横径的1/2)位于假想平面前方者纳入腹侧组(85例)、位于假想平面后方者纳入背侧组(72例);对于多灶患者, 肿瘤位置不作区分。合并桥本甲状腺炎34例。15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共行Ⅵ区淋巴结清扫177侧, 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甲状腺全切+同侧/肿瘤侧Ⅵ区淋巴结清扫131例、甲状腺全切+双侧/单侧Ⅵ区淋巴结清扫23例;观察术后并发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计算cN0 PTMC 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对cN0 PTM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危险...  相似文献   

5.
李春虎 《医学信息》2002,15(9):551-551
目的 对可通过哨兵淋巴结活检进行腋窝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制定更进一步的分型 ,并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腋窝非哨兵淋巴结转移必须被准确描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 2 12例乳腺癌患者 ,均曾进行哨兵淋巴结活检及完整腋窝清扫。采用多因素逻辑性逐步回归法分析非哨兵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 ,原发灶大小 ,有无淋巴侵犯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哨兵淋巴结 ,哨兵淋巴结转移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超过 2 cm,原发灶有淋巴侵犯 ,哨兵淋巴结巨大转移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阳性者均与非哨兵淋巴结的转移呈独立相关 (分别为 P =0 .0 0 0 1,P =0 .0 483 ,P…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71例PTC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单纯PTC组(n=42)和合并HT组(n=29)。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进行检查,术后与病理情况对比,分析超声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单纯PTC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合并HT组,P 0. 05;其中以中央区转移多见。两组患者总确诊率、侧颈部转移确诊率均无差异,P 0. 05;而单纯PTC组中央区转移确诊率明显高于合并HT组,P 0. 05。结论超声对单纯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检测更准确,而对合并HT的PTC患者诊断率较低,但对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并不受HT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临床分期、生长类型、分化程度、宫旁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25例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侵犯,其中内生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生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病理类型上,鳞癌与腺癌宫旁侵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均高于腺鳞癌、小神经内分泌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10例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比较,二者在高危HPV、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宫旁侵犯、生长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后发现,上述因素均是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论ⅠB1期及以下病理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宫旁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不高,内生型宫颈癌患者宫旁侵犯风险较高,高危HPV、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宫旁侵犯、生长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血清学和超声影像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46例单灶性PTC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00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3.3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血清学及超声影像特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有无CLNM,分析与临床、血清及超声因素间关系。确定影响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病理诊断证实,246例患者中有86例(34.96%)发生CLNM,160例(65.04%)未发生CLNM,术前超声诊断CLNM真阳性79例,真阴性143例,假阳性7例,假阴性17例,灵敏度为91.86%,特异度为89.38%,准确率为90.24%。发生CLNM与未发生CLNM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甲状腺球蛋白(Tg)、术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年龄、性别、Tg、TPOAb、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上述因素比值比(OR)均 1,均是引起单灶性PTC患者发生CLNM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灶性PTC患者发生CLNM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Tg、TPOAb、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临床一旦发现,应考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嗜神经侵犯、WPOI-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1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评估嗜神经侵犯及WPOI-5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嗜神经侵犯发生率为37.8%(51/135),多灶嗜神经侵犯与肿瘤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结被膜外浸润(P=0.03)及较高的TNM分期(P<0.001)等因素相关,WPOI-5发生率为22.2%(30/135),与肿瘤浸润深度加深(P=0.006)、淋巴结转移(P=0.014)及较高的TNM分期(P=0.018)等因素相关。生存分析显示:伴嗜神经侵犯、WPOI-5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较低,且嗜神经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灶嗜神经侵犯、WPOI-5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性增加相关,建议将单灶与多灶嗜神经侵犯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腋窝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水平、切口美观满意度及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总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手术前后PTH及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血钙水平均先降低后又逐渐回升,其中术后1 d血钙水平较术前降低(P 0. 05),术后3 d血钙水平较术后1 d升高(P 0. 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切口美观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均无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美观满意度高等优势,不仅满足了患者完全无瘢痕的美容要求,还可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LN-prRLN)的转移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3例PTC合并HT及150例单纯PTC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完整清扫,比较2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2.
颜魁  谢莹  段绪伟  汪多平  许坚  韦正波 《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13,(11):1324-1327,1330,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人资料共61例,其中3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共计算64侧颈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各个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等与11b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61例病人,共64侧颈Ⅱ、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22/64)、43.8%(28/64)、42.2%(27/64)、25.0%(16/64)和48.4%(31/64),其中Ⅱa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25.0%(16/64)和9.4%(6/64)。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出现Ⅱa区淋巴结转移则Ⅱb区应行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转移中男性(47.58%)、年龄45岁(43.4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46.20%)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中男性(32.26%)、肿瘤最大径 1 cm(26.08%)、多发病灶(28.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2.28%)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73%)、双侧病变(33.0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病变位置(单/双侧)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显示,多个淋巴结转移中肿瘤最大径 1 cm(14.35%)、伴钙化(24.2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8.35%)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8.30%)、双侧病变(17.7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术前或术中诊断PTC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收集133例淋巴结检出数量12枚的CRC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鸡尾酒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种方法在脉管侵犯筛查效果中的差异,并分析应用鸡尾酒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的脉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1)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对脉管侵犯的检出率分别为42. 9%(57/133)和21. 8%(29/133),差异有显著性(P 0. 001)。(2)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法证实的脉管侵犯与Dukes分期、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出芽相关(P 0. 05)。(3)脉管侵犯、侵犯位置深度、程度及脉管侵犯灶数≤2个灶且癌栓细胞数量≥5. 5个与患者OS密切相关(P 0. 05)。结论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对脉管侵犯评估优于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出芽情况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CRC病例的补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性,45岁。PET-CT示: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其他部位未见可疑恶性肿瘤病灶。颈部超声检查示:左侧颈部Ⅲ区见一大小3 cm×1.5 cm肿大淋巴结;左侧甲状腺多发结节,最大0.6 cm×0.3 cm。粗针穿刺病理活检提示Ⅲ区肿大淋巴结内见甲状腺髓样癌细胞,患者遂行手术治疗,首先切除左叶及峡部甲状腺、清扫左侧中央区淋巴结,病理结果提示左叶原发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及左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提示原发髓样癌病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年龄≥60岁D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甲状腺球蛋白水平、131Ⅰ全身显像、胸部平片、胸部CT或肺部病灶病理确诊肺转移.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病灶数量、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老年D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老年DTC中,肺转移率为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是预测肺转移的显著性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是老年DTC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DTC肺转移发生率较高.肺转移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转移,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与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性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合计89例,记录其手术标本中的病灶数量及是否淋巴结转移,细胞涂片褪色后行BRAF(VE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染色结果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多灶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89例涂片中检出BRAF阳性51例,阴性38例。BRA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7.352,P0.05),一致性检验κ值为0.733;BRA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多灶性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177,P0.05),一致性检验κ值为0.445。结论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BRA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多灶性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颈部中央区及各亚区淋巴结的数目。 结果 双侧中央区淋巴结(9.86±3.36) 枚(4~20枚)。左侧中央区淋巴结(6.24±2.23) 枚(2~14枚)。右侧中央区淋巴结(7.77±2.79) 枚(2~15枚)。喉前区淋巴结(1.29±0.75) 枚(0~4枚),气管前区(2.62±1.26) 枚(0~7枚),左侧气管旁区(2.38±1.34) 枚(0~6枚),右侧气管旁区(3.97±1.97) 枚(0~10枚)。四个亚区淋巴结比例分别为:12.69%,24.47%,24.15%,38.47%。其中右侧气管旁区的两个亚区右侧喉返神经外侧区(1.35±1.27) 枚(0~6枚),右侧喉返神经内侧区(2.64±1.75) 枚(0~9枚)。 结论 本研究报道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结果,可为外科医生在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时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囊状、拉长、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行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1例子宫内膜样癌中,14例出现肌层MELF浸润,发生率为27%。MELF浸润病例更倾向于出现鳞状分化、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P 0. 05),与患者年龄、黏液分化、肌层浸润深度、腺肌病和术前血CA125、CA199水平无关(P 0. 05)。子宫内膜样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黏液分化、脉管侵犯及MELF浸润模式相关(P 0. 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F浸润模式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指标(P 0. 05)。结论伴有MELF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常出现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然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乳腺外科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17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LNB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将SLN阴性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清扫腋窝淋巴结者为对照组,未清扫者为观察组,对比其手术情况、术后转归及生存质量。结果 SLNB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均较高。观察组患者手术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功能和症状评分、总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LNB对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较高,用以指导保乳手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