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了解阿克苏市汉族、维吾尔族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3年阿克苏市学生体检信息报表中抽取7~ 12岁汉族小学生5 377名,维吾尔族小学生4 984名,共10 361名.利用中国学生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结果 汉族小学生总体超重率(15.10%)、肥胖率(11.20%)高于维吾尔族小学生总体超重率(6.48%)、肥胖率(2.71%)(x2值分别为197.05,281.98,P值均<0.01).汉族男生总体超重率(18.11%)、肥胖率(13.69%)高于汉族女生总体超重率(11.87%)、肥胖率(8.52%)(x2值分别为40.73,36.10,P值均<0.01);维吾尔族男生超重率(7.60%)高于女生(5.40%)(x2=10.00,P<0.01);维吾尔族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11%,2.48% (x2=1.01,P>0.05).汉族男生超重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汉族男生肥胖检出率及汉、维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P值均<0.05).结论 阿克苏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已处于流行期.应及早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方法收集2015—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按照体质指数(BMI)判定是否超重/肥胖,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体检者超重/肥胖率。结果共纳入14 313名体检人员,其中男性8 472人,占59.19%;女性5 841人,占40.81%;平均(44.75±12.18)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5.72%。超重/肥胖6 782人,超重/肥胖率为47.38%。男性超重/肥胖率为61.14%,高于女性的27.43%(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1岁最高(55.86%);不同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问题较突出,尤其是中年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3.
分析成都市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预测该地区超重肥胖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各2所7~15岁儿童青少年有效数据2 144份.测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结果 根据WGOC标准和IOTF标准,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68%,12.92%和6.53%,3.17%.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分别为10~12岁和7~9岁,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均为10~12岁.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13—2019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分析流行趋势,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宝山区2013—2019年中小学生普查体检数据,共纳入533 41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的体质量指数(BMI)参考值作为判定标准,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37%和14.26%,随后两年略有下降,2016—2019年有所增长,至2019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97%和16.50%。2013—2019年超重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65、504.82,P<0.001),2017年定基比增长速度最快(超重:6.18%,肥胖:15.60%)。7年超重、肥胖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66%、2.29%。小学阶段肥胖率较高,初中阶段超重率突出,高中阶段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速最快。结论 201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呈...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4种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评价新疆3~9岁汉族、维吾尔族两民族儿童超重/肥胖率,验证我国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在多民族地区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新疆4个地区汉族、维吾尔族两民族儿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分别采用:1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IOTF)超重/肥胖标准;2WHO 2~19岁儿童生长发育标准;3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CHS/CDC)标准;4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BMI界值点对儿童进行超重/肥胖评价。结果:在IOTF标准、WHO标准、NCHS/CDC标准、中国界值下儿童总体超重率分别为11.48%、12.03%、12.66%、16.61%,总体肥胖率分别为4.55%、7.40%、8.71%、9.81%。4种分类标准在5.5岁前超重检出率差异较大,6岁后检出率差异较小。中国界值超重/肥胖检出率>NCHS/CDC标准>WHO标准>IOTF标准。结论:4种BMI分类标准对3~9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有所不同,我国BMI分类标准适用于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十堰市某小学儿童超重与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超重与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十堰市某小学二、三年级的192名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被调查儿童的家庭情况、饮食习惯、生长发育情况及健康状况等资料。结果:192名儿童身体体制指数(BMI)为13.3~23.6 kg/m2,均数(16.9±2.0)kg/m2。男、女生的超重率分别为20.9%(24名)和13.0%(10名),肥胖率分别为5.2%(6名)和1.3%(1名)。超重的总人数为34名,患病率为17.7%;肥胖的总人数为7名,患病率为3.6%。超重与肥胖合计患病率为21.4%。家庭年饮食消费开支、食欲对超重与肥胖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儿童营养失衡性疾病之一,是多种影响因素不同作用的结果,应加强对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分布现况,为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淮安市城区8所中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调查了18 299名中学生,年龄为12~17岁,其中男生为9 831名,女生为8 468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5%、8.4%。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8.4%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0,P0.05);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3,P0.05)。初中和高中学生超重率分别为15.0%和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其肥胖率分别为9.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4,P0.05)。结论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长沙市12~18岁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认识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严峻性,为制定控制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年9-12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12所中学和12所高中,共纳入13~18岁中学生16 843名,并按照WHO的要求测量体重和身高。结果 本次研究的中学生共16 843名,超重人数1 703名,超重率为10.11%,肥胖人数838,肥胖率为4.98%,其中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952/8 149(11.68%)和751/8 694(8.64%),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578/8 149(7.09%)和260/8 694(2.99%)。不同性别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149.73,P均<0.001)。随着年龄增长男生超重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肥胖率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女生超重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增加趋势,肥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 长沙市13~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高,存在性别差异,应该动员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在内的所有相关群体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泸县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特征,为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搜集居民的基本信息、身高和体重等体格检查结果,计算BMI,获得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泸县成人超重率为31.51%,肥胖率为11.29%,男女超重率分别为29.56%、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P=0.001)。男女肥胖率分别为8.37%、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7,P<0.001)。调查显示35~64岁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χ2分别为25.04、43.12,P均<0.001),文化程度越高,超重率和肥胖率越低,(χ2分别为11.22、16.90,P分别为0.047、0.023)。结论泸县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且不同特征人群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超重和肥胖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曾婕  卢旭  陈剑宇  张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9):1299-1302
了解四川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省经济水平好、中、差的3个片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 200名7~18岁在校中小学生,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的检测方法测量学生身高、体重并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评价超重肥胖,对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四川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9.2%(664/7 200),3.8%(270/7 200),超重肥胖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x2趋势=66.591,P<0.05).男生、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好、小学生、体育课感觉很累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OR值95%CI)分别为1.613(1.376~1.890),1.818(1.538~2.151),1.307(1.075~ 1.588),1.703(1.365~2.124),1.490(1.019~2.179).结论 四川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区差异明显.社会经济水平、体育课感觉等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了解西安市城区2013年0~6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西安市城区0~6岁儿童10 374名.以WH0 2007身高别体重肥胖标准作为诊断超重和肥胖的依据,将2013年西安市城区0~6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与2005年全国同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2013年西安市城区0~6岁儿童的超重率为16.9%,肥胖率为8.2%.除3岁组与5岁组男童超重率高于女童(x2值分别19.696,11.756,P值均<0.01)外,其余年龄段儿童超重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4~6岁组儿童肥胖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年龄组肥胖率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2005年全国同年龄段儿童相比,西安市2岁和4~7岁儿童超重率均低于全国水平,<1岁和1岁组肥胖率高于全国水平,而西安市0~6岁儿童总体超重率低于全国水平,总肥胖率高于全国水平(P值均<0.05).5 498名男童超重率为18.3%(1 008名),肥胖率为8.9%(491名);4 876名女童超重率为15.2%(742名),肥胖率为7.3%(358名),男童均高于女童(x2值分别为17.898,8.677,P值均<0.01).西安市男童超重率、女童超重率均低于全国水平(P值均<0.01),西安市男童肥胖率与全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安市城区0~6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制定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有效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 116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以李辉制定的中国7~18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kg/m2)标准作为划分超重、肥胖的标准。结果 绵阳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4.24%,肥胖率为6.31%。男生、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4.79%、13.68%,肥胖率分别为7.60%、4.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岁儿童超重、肥胖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P<0.001)。涪城区、江油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分别为15.77%、12.44%,肥胖率分别为7.63%、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绵阳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有较高的检出率,政府、学校及家庭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秦秋兰  杨虹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549-551,555
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4个县(区)6 ~13岁城市小学生3 308名,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根据《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判断是否超重肥胖.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超重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0.91%,6.50%;女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7.15%,4.16%,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4.003,8.822,P值均<0.05).男、女生睡眠不足比例分别为9.78%,10.92%.男生正常出生体重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66,95% CI=0.44 ~0.99),体力活动时间不足是危险因素(OR=4.28,95% CI=1.57 ~11.65),女生充足的睡眠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46,95% CI=O.23 ~0.90).结论 出生体重、体力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干预是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吉林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吉林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对吉林市5~18岁学生196 454名进行体格检查,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结果吉林市5~18岁儿童青少年男生肥胖率为20.2%,女生肥胖率为10.4%;男生超重率为19.0%,女生超重率为13.8%;‘超重+肥胖’:男生39.1%,女生24.2%;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吉林市儿童青少年男性比女性超重、肥胖情况更严重,均高于国内其他城市水平。吉林市超重、肥胖有一定的流行趋势,因此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晚期大学生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师范大学2017—2021年30 523名大一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定》数据资料,分析青少年晚期大学生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联性。结果 30 523名青少年晚期大学生的平均BMI为(20.46±2.8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2.4%、7.5%、7.6%和2.5%;7 407名男生的平均BMI为(21.51±3.47),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1.8%、9.1%、13.3%和5.8%;23 116名女生的平均BMI为(20.13±2.5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5.8%、7.0%、5.8%和1.4%。男生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体能指数(PFI)分别为(0.006±2.719)、(–1.823±2.995)和(–4.621±3.268),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FI的(0.708±2.946)(均P <0.01);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的PFI分别为(–1.677±2.944)和(–3.787±3.42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血糖及血脂的关系。方法运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顺义区常住居民3 840人进行血糖、血脂及相关因素调查;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8.3%和27.1%,其中男性超重率(40.2%)和肥胖率(29.3%)明显高于女性超重率(36.8%)和肥胖率(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群平均BMI及超重、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P0.05);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超重和肥胖组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内,高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随BMI的增高呈增高的趋势(均P0.05)。结论顺义区人群超重、肥胖形势严峻,且超重、肥胖与高血糖和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开展群体超重、肥胖干预行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奉化市居民2004-2010年体质指数(BMI)水平与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奉化市三次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居民BMI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4、2007、2010年3年BMI均值分别为(22.52±3.42)kg/m2,(22.89±3.03)kg/m2,(23.65±3.33)kg/m2,女性BMI均值均高于男性;三年超重患病率分别为22.01%、27.50%、32.8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94%,23.10%,26.83%,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62%、6.25%、10.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47%,4.57%,7.94%;BMI≥24kg/m2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腹部脂肪蓄积率高于BMI<24kg/m2人群。结论 6年间奉化市居民BMI均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应加强超重肥胖防治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35~60岁女性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城乡35~60岁女性居民3263名进行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生活方式,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水平、职业等,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烟、饮及睡眠现况;体格检查为身高、体重、腰围(WC)和臀围(H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女性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因素。结果北京市35~60岁女性居民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38.4%和24.3%。不同BMI水平在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肥胖率在50~60岁年龄组最高(77.2%)。腹型肥胖(WHp0.8和WC80 cm)的比率随着BMI值的增加而增高(P0.05),BMI≥28.0组腹型肥胖率最高为95.7%。低中高体力活动以及代谢当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回归分析结果腰臀比(WHR)是超重的危险因素,高体力活动是女性居民肥胖的保护因素,而高中及中专教育水平、腰臀比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35~60岁女性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较高,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对妇女超重和肥胖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