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邵荣  韩伯军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231-123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203例首次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DWI检查结果,按照ABCD。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析不同ABCD2评分、DWI表现与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3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8%。ABCD2评分与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786,P〈0.0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阳性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与DWI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2评分结合DWI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41)高于ABCD2评分法(0.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BCD2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一步结合DWI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多次发作,常常是发生严重脑梗死的警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年来在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影像等诸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心脏病变、糖尿病或高酯血症等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等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102例和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病史、但是未进展为脑梗死的306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患有糖尿病、患有高血压、患有冠心病、TIA发作时间≥30 min、3个月内发作次数组≥6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TIA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或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侧支循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人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13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少芳 《现代保健》2010,(34):172-173
目的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内科2006~2008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8例采用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71例(91.0%)患者症状得到控制,7例(9.0%)患者发展成脑梗死。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作为急症处理,积极干预治疗,以防发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齐洪丽 《健康必读》2008,7(5):55-55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基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付享征  桂蔓青 《中国保健》2005,13(14):74-7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6~2004-6间收治的62例TIA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TIA病人6h内就诊50例,普通内科门诊就诊25例,急诊科就诊20例,脑血管专科就诊17例.临床治愈55例,随访1年共发生脑梗死17例,治疗不当3例.结论TIA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TIA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p—IgG以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gA-Hp—IgG)阳性率,同时检测血清TC、TG、Apo—A、Apo-B、HDL-C、LDL-C水平。脑梗死组及TIA组血清Up—IgG阳性率分别为65.40%和67.90%,CagA—Hp—IgG阳性率分别为52.56%和50.23,两组间均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7.15%和35.20%(P〈0.05)。脑梗死Hp—IgG阳性与阴性者间TG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TIA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后期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因此,了解该疾病的防治对于降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防治研究对现有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自1965年定义以来一直沿用至今,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TIA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在概念、影像学、缺血耐受、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研究发现.短暂的轻微脑缺血可对其后发生的再次脑缺血产生部分保护作用。我们对首次发生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价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cient ischemic attacks.TIA)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莫肇 《现代医院》2012,12(1):52-5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 对TIA患者应该尽早做诊断检查(MRA和TCD对血液动力学型TI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确诊,去除各项危险因素,及时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31例TIA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并按照ABCD2评分测定其评分值。另外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和B组。结果:两组血清胆红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6~7分)血清胆红素分别大于低危组、中危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不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44例TI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累及后循环系统TIA 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累及颈内动脉系统TIA 118例中37例(31.4%)发生了脑梗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0%(27/50)的脑梗死发生于TIA后1~7 d;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24h内TIA发作>5次以及首次发作后>24h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平均动脉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未发生脑梗死者(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者后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