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挤压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既往健康的外伤后慢性LEDVT成年患者29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用小于目标血管(腘静脉)直径2 mm的球囊扩张挤压碎裂血栓,然后在球囊扩张状态下拖移使血栓移位,随后留置导管溶栓3~7 d,拔出导管后继续顺行溶栓3 d,1个月内取出滤器,随访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9例均成功完成,球囊扩张后血管全部即时再通;溶栓3~10 d后下肢肿痛缓解或消失,超声复查腘静脉以上深静脉均再通、局部狭窄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随访平均(4.9±2.7)年,临床效果好,其中病程≤3个月者效果最好。结论:既往健康的外伤后慢性LEDVT患者应用球囊挤压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以病程≤3个月者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护理方法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03-2013-02住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16例为观察组,以2011-01-2012-02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由连续护理小组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对护士满意度及导管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方法,有利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461例肿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32例出现导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对伴有导管内凝血者先正位后溶栓;伴有静脉血栓者充分抗凝成功后再正位。正位可采用脉冲式注入同时送管法,若失败可插入同型号导丝再正位;也可经患者同意直接插入导丝正位。结果32例中无意中发现导管移位的有20例,多于因客观因素发现者(P=0.04);肿瘤部位与导管移位有关(P=0.01);患者的发病年龄、置管肢体侧向及穿刺的静脉与导管移位无关(P>0.05)。正位成功26例(81.25%)。正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置管的静脉而无关。结论PICC置管时的导管异位和留置期间的导管移位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应定期行X线和置管静脉超声波检查。建议厂家按移位发生比例生产单包装导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正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降低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要求PICC置管治疗的127例慢性DOC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 ...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行超声引导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置管2周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为96.85%,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0%,对照组为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观察组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达到90.4%,对照组为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经B超引导穿刺联合IECG定位技术操作简单,可提高置管的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首次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且180 d累积技术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OLD-fMRI联合DTI在运动区脑肿瘤术前定位运动功能区及皮质下纤维束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8例运动区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联合应用BOLD-fMRI、DTI)20例和对照组(术前应用DTI)18例。2组均行运动区脑肿瘤神经导航术。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肿瘤全切率(80.00%,16/20)高于对照组(50.00%,9/18)(P>0.05);试验组术后致残率(30.00%,6/20)低于对照组(66.67%,12/18)(P<0.05)。结论:BOLD-fMRI联合DTI可帮助运动区脑肿瘤的术前功能区定位,以及设计手术入路,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皮质下纤维束和运动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SAP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非手术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胃、皮硝腹部外敷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胰腺CT密度及CT胰腺外炎症评分(EPIC),以及不同CT坏死分级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1.1%(43/53),显著高于对照组64.2%(34/53)(P<0.05)。2组CT密度明显升高,EPIC明显下降,联合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CT坏死分级的增加,SAP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中CT坏死Ⅳ级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胰腺血循环,减少渗液和胰酶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救治成功率。CT检查、EPIC及CT坏死分级对SAP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盘早剥的诊断价值,胎盘早剥的超声图像特征,以及对孕妇、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8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判断孕产妇有无胎盘早剥高危因素并进行诊断,高度怀疑此诊断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2组均行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图像,并比较预后。结果:观察组中有胎盘早剥高危因素的例数明显增多,且观察组产检规范占比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超声主要表现为胎盘回声不均和胎盘异常增厚。观察组母儿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安全、方便、快捷,是筛查胎盘早剥和决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较广。  相似文献   

9.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减少反复穿刺痛苦等优势,临床中被长期输液、静脉营养和肿瘤化疗等患者广泛接受.但术后也存在感染、静脉炎、导管栓塞和血栓形成等诸多并发症.其中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 最严重的并发症,轻者致患肢静脉回流障碍,增加患者痛苦; 作者单位:陈燕(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扶正消瘤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98例(113个肌瘤)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57个肌瘤)及对照组49例(56个肌瘤)。实验组采用HIFU消融治疗联合扶正消瘤方口服3个月;对照组仅采用HIFU消融治疗。HIFU治疗后6个月行超声造影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HIFU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肌瘤体积缩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治疗显效率(91.23%),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P<0.05)。结论:扶正消瘤方联合HIFU治疗子宫肌瘤,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实时动态评估,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对不孕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68例不孕不育症患者共319条输卵管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及宫腔病变,排除在造影术后行宫腔镜和(或)腹腔镜手术者62例,对余106例造影术后未行药物及手术治疗者随访观察1年,统计其自然妊娠率;并根据造影过程中静脉逆流程度将患者分为逆流组与无逆流组,比较2组的自然妊娠率。结果:106例1年内自然妊娠率为23.6%(25/106),造影检查后0~6个月的自然妊娠率(17.0%,18/106)与7~12个月的自然妊娠率(6.6%,7/1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P<0.05)。无逆流组自然妊娠率(30.8%)较逆流组(12.2%)高(χ2=4.81,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可提高不孕症患者造影术后1年内的自然妊娠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骆春林 《西南军医》2016,(2):192-19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价值。方法160例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80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疾病类型、置管静脉、置管次数、置管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及CRBSI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疾病类型、置管静脉、置管次数及置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CRBSI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1.25%)(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明显降低肿瘤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黄酊在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CT增强扫描发生对比剂外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50%的硫酸镁浸透纱布湿敷外渗处,试验组采用马黄酊浸透纱布湿敷外渗处,2组患者均抬高患肢,增加血液和淋巴回流,观察肢端血运情况。结果:试验组水肿消退情况、皮肤状况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水肿消退时间、疼痛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用的硫酸镁湿敷相比,马黄酊外敷对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预测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公式计算,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胸部CT上腔静脉定位得出。比较2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PICC置管精确率,患者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精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CT上腔静脉在肿瘤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PICC置管精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对降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超声组和对照组各72例。超声组术前超声检查静脉情况,选择穿刺血管,术中实时引导,并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对照组常规穿刺置管。分析2组所致血栓形成率。结果:超声组血栓形成率为1.4%,对照组血栓形成率为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控可以有效地降低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IV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3例伴子宫肌瘤及IVL,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史。7例病变均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5例累及单侧或双侧髂静脉,1例累及右侧卵巢静脉。CT平扫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管腔内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增粗;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肿瘤内丰富的迂曲血管。MPR可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病变起源位置,以及血管受累程度。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仅可清晰显示IVL的影像特点,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还可对病变整体作出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7.
杨建芳  江珉  董娟  伍世珍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81-108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将46例不同病种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常规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两组穿刺成功后,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4h。结果观察组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改进PICC穿刺方法后,可减少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等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BOLD-fMRI技术分析高原缺氧环境对正常人脑功能连接的影响,并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其生理机制。方法:收集世居高原健康藏族大一学生(实验组)及初入高原2个月内健康大一汉族志愿者(对照组)各30例,采用BOLD-fMRI技术分析2组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的差异。结果:静息态下对照组相对于实验组大脑半球间VMHC呈局部对称性增强,表明额部脑区两侧功能连接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uster>5,TFCE校正)。2组VMHC值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无相关性(r=0.04,0.29;均P>0.05)。结论: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影响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模式,可能是初入高原发生轻度高原反应及大脑适应性变化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ICC置管在不同年龄段发生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将本院2010~2012年行PICC置管的6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并发症情况和舒适度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舒适度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PICC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概率且增加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比较双腔PICC与CVC导管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CVC(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同CVC静脉导管方式相比,PICC导管置管相对安全、留置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多次静脉置管的痛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