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宫颈淋巴瘤样病变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采用光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随访。结果:8例平均年龄42岁,临床表现6例为接触性出血,1例为白带中夹血丝,1例为体检发现宫颈息肉。妇检见宫颈糜烂5例,宫颈糜烂伴息肉3例。光镜示致密的大淋巴细胞与多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中性白细胞混合存在,大淋巴细胞的核分裂象活跃(包括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淋巴细胞及小部分成熟小淋巴细胞CD20( ),大部分小淋巴细胞CD3( ),CD30散在或灶性大淋巴细胞( ),κ、λ均阳性,且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其中获随访资料的5例患者均健在。结论: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一种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因其常有活跃的核分裂象而需要注意与恶性淋巴瘤鉴别,临床常表现为宫颈糜烂或糜烂伴息肉样新生物,病变特有的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对我科2002~2005年宫颈淋巴瘤样病变误诊为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7~46(平均40.6)岁。临床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妇检见宫颈息肉样新生物3例,宫颈糜烂宫旁未见特殊2例。本组均第2次送检,其中1例行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人群中重要但较少见的肿瘤。发病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45岁),25%~65%病例中出现“血管中心性血管破坏”的组织学特征,好发于鼻腔、鼻咽部、  相似文献   

4.
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女性宫颈组织发生的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瘤样病变。由于该病容易与恶性淋巴瘤相混淆,近年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献报道认为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宫颈炎性反应性增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和EB病毒。本院曾收治1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已明确同时发生了多发性尖锐湿疣、低危HPV感染,这可能是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胃MALT淋巴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11例胃MALT淋巴瘤全部示B细胞性淋巴瘤,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11例胃MALT淋巴瘤中大多数示低度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本病误诊率较高,待确诊时病变已属中晚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1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误诊为宫颈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误诊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散发性伯基特及伯基特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EBER原位杂交,对13例BL及7例伯基特样淋巴瘤(BLL)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散发性病例中,病变部位在淋巴结内者,位于颈部淋巴结6例,颌下淋巴结4例,锁骨下淋巴结1例,腋下淋巴结1例;病变部位在淋巴结外者,位于回盲部3例,精索、睾丸、结肠、肌肉、前列腺各1例。光镜下可见瘤组织由单一的、弥漫浸润的中等大小圆细胞组成,其中散在分布着吞噬细胞碎片的组织细胞,呈"星空"样改变。免疫表型检测示,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和CD79α,部分表达CD10,>90%的瘤细胞Ki-67阳性,而CD3、CD43、bcl-2和TdT呈阴性。EBER原位杂交发现,3例瘤细胞呈阳性。结论:散发性BL属高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9.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级临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7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临床病理表现、诊断早期诊断主要靠妇科普查、宫颈抹片及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组76例中,19例(25%)无任何症状,72例(95%)有慢性宫颈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完全吻合者56例(占73.7%);14例重度非典型增生采用Leep术、宫颈锥切或子宫全切;62例原位癌采用Leep术、宫颈锥切、子宫全切术或扩大性子宫全切、次广泛性子宫切除。但年轻尚未生育的妇女采用宫颈锥切或Leep术,同时保留卵巢或行卵巢移位术。【结论】阴道细胞学涂片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能提高原位癌的早期诊断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各种术式治疗效果均好,但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出血量明显多余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五区域小组织活检和宫颈锥切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修水县宫颈癌高发地区30~49岁妇女共2 500例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13种高危型HPV检测、5%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碘染色后肉眼观察(VILI),对其任何一项检查阳性者行电子阴道镜检查,部分病例进行五区域活检(宫颈四项限多点活检加宫颈管刮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活检病理诊断为CIN2以上的宫颈高度病变包括CIN2、CIN3、原位癌和可疑微小浸润癌患者中自愿参加治疗的72例常规首选宫颈锥切术(LEEP或CKC),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决定终止治疗、定期随访或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结果:宫颈锥切术后病理与阴道镜下活检相符者39例占55%,术后病理升级为宫颈癌者16例,CIN2升级为CIN3者5例,原位癌升级为早浸癌1例;术后病理比阴道镜下活检减轻者11例,两者不符合率为45%。结论:(1)子宫颈癌筛查应推广应用五区域小组织病理学检查;(2)对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临床上应给予积极治疗;(3)对病理检查为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者应首选宫颈锥切术作为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结外Rosai-Dorfman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特点,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13~63岁,均为多发性,病变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涎腺及皮肤。光镜下增生的组织细胞与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浅、深相间的结构特点,特征性的组织细胞体积巨大、胞质丰富,内见形态完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组织细胞表达S-100、CD68和Mac387。结论结外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特定的病理学特征,系统累及可能性较小,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慢性炎症等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ieulafoy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15例Dieulafoy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6.5∶1,平均年龄48.3岁,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少数患者存在饮酒(1/15)、服用NSAID药物(2/15),进食刺激性食物(2/15)等诱因,所有患者既往均无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病史,部分患者有糖尿病(3/15)、高血压(5/15)病史,患者均以突发呕血、便血发病伴失血性休克,中重度贫血,病灶部位以胃后壁(9/15)、近小弯侧多见(10/15).急诊内镜检查为首选的诊断方法,14例内镜下药物注射、钳夹止血成功(14/15),1例手术治疗.结论 Dieulafoy溃疡以突发致命性大出血为特点,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胃后壁、近胃小弯侧区域,内镜检查是诊断Dieulafoy病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急诊内镜下钳夹止血治疗Dieulafoy溃疡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5例经病理确诊的肺曲菌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肺曲菌病病理学改变以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为主,并可见特征性的菌丝和果实小体,亦可伴有草酸钙结晶、Splendore-Hoeppli现象和色素沉积。而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结论肺曲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病理活检和病原体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观察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以间歇性腹痛、腰痛及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功能者2例。肿瘤体积均较大,镜下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瘤细胞CgA和Syn弥漫强(+),支持细胞S-100(+)。4例随访12~1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经过隐匿,确诊主要靠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5.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邓元  张学斌  张群岭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57-259,i0004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34—75岁,平均55.9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粤西地区妇女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探讨感染HPV不同亚型与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5 556例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677例经活检证实病变程度。结果 5 556例患者中,HPV阳性者901例(16.2%)。HPV亚型感染率前5位的是HPV52、16、58、531、1。各年龄段患者HP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岁年龄段患者HPV检出率最高。41~50岁年龄段患者感染高危型HPV(HR-HPV)的构成比最高(P<0.05)。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HPV多型感染率最高(P<0.05)。HPV165、8、33型的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HSIL组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相比,比值比(OR)分别为3.391(2.038~5.643)2、.409(1.188~4.888)2、.362(1.081~5.161)。结论本地区人群流行的HPV亚型为HPV52、16、58、531、1。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与预后有重要意义。HPV165、8、33型致癌性较强,其中感染16亚型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房乳头部腺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我院1991-2000年间15例乳头部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乳头部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数患者伴乳头溢液,镜下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以乳头状或腺瘤样增生为主,外周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如SMA、S-100对肌上皮辨别有帮助。结论 乳头部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认识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对湿疹样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汗腺样腺瘤和乳腺浸润性癌的鉴别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男:女=3:4,平均43岁,肿瘤大小4.6-23cm,平均10cm 。4例混合型,2例梭形细胞型,1例上皮样型。7例均HMB-45(+),3例desmin( ),5例actin( )。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3种成分分布、比例及病理形态变化多样,并易见髓外造血,HMB-45阳性细胞是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病理组织学特点、发病机制以及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法对7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7例患者均为单侧肾发病,多表现发热、腰痛、乏力、消瘦,既往泌尿系感染和早期创伤多见,组织学特点以出现大量泡沫样巨噬细胞、组织细胞等形成的肉芽肿结构为主;免疫组化:AAT、AACT、Lysozyme( ),而CK、EMA(-)。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组织学有鲜明的特征性。发病为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手术治疗为最佳方案,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恶性脑膜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7例恶性脑膜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0 ~ 78岁,平均年龄55.9岁.患者因抽搐、头痛、肌力减退、视力丧失等就诊.肿瘤位于大脑镰旁、额颞部、前颅凹及鞍上斜坡等.头颅MRI示病变不均匀异常信号及等信号影,增强扫描后病变出现明显强化.其中横纹肌样脑膜瘤2例,镜下见中等偏大、偏位核及胞质红染的横纹肌样细胞;乳头状脑膜瘤1例,镜下见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及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间变型脑膜瘤4例,镜下见排列密集、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的癌样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MA和vimentin(+),CD34、GFAP和CK均(-);其中3例PR(+),Ki-67阳性指数为14%~57%.结论 恶性脑膜瘤(WHOⅢ级)较为少见,可分为横纹肌样、乳头状、间变型3个组织学亚型,具有高复发和高侵袭性生长特点,需与黑色素瘤、非典型畸胎样瘤/横纹肌样瘤、胶质细胞来源肿瘤、转移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