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整群二级抽样方式,随机抽取313例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其中阴道炎症74例),采用成组病例对照法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微生态失调者阴道pH值4.4,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t=6.3581,P<0.01),但并未超出阴道正常酸性环境范围;各类阴道炎症患者的阴道pH均值增高更为明显(P均<0.01),且均超出了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范围。微生态失调者阴道乳杆菌和H2O2(+)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微生态正常者(P均<0.01),而阴道炎症者此两项指标降低更为明显(P均<0.01),且阴道炎症患者乳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无阴道炎症妇女(27.0%vs74.9%,P<0.01)。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降低幅度越大,患常见阴道炎症的相对危险度就会越高(P均<0.01)。结论:阴道pH值升高可作为阴道微生态异常状况的预警信号;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可作为阴道健康状况的监测指标或阴道炎症治疗后的康复指标。  相似文献   

2.
女性阴道混合感染2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46例阴道炎患者,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pH值,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乳杆菌分级、需氧菌和炎性反应等)状况评分。结果 246例患者中,单一感染143例(58.1%),混合感染103例(41.9%),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阴道炎(A V)者57例(55.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A V者25例(24.3%);滴虫阴道炎(TV)+AV者15例(14.6%);VVC+BV+AV者5例(4.9%),A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者1例(1.0%)。混合感染患者发生阴道灼痛(86.4%,89/103)增加,清洁度Ⅲ度(40.8%,42/103)、pH值偏高(pH值5.0者,20.4%,21/103),乳杆菌减少(乳杆菌Ⅲ者,64.1%,66/103)等,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微生态检查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康妇女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内乳杆菌属内各种乳杆菌在阴道中分布的差异。方法: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调查45例健康妇女和4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分布,鉴定阴道内乳杆菌,比较阴道乳杆菌产生过氧化氢的能力。结果: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和平均活菌数量对数值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0.01),健康妇女阴道内优势乳杆菌是嗜酸乳杆菌(35%,7·68±1.41)、德氏乳杆菌(7·5%,8.06±0.83)和乳酸乳杆菌(7·5%,8.07±1·51),其大多数产生H2O2能力较强;健康妇女阴道内产H2O2乳杆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0.01)。结论:H2O2阳性的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乳杆菌的重要成员,在防治细菌性阴道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者白带异常检出率、构成比和年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有明显症状妇女的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染色及阴道pH试纸方法检测,同时以问卷方式采集受试者基本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4 025例患者中有2 066例白带检测异常,总检出率为51.33%,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占28.99%,细菌性阴道病占8.57%,滴虫性阴道病为2.03%,混合性阴道炎为0.48%,未定义及未分类的阴道微生态失调为59.92%。阴道微生态失调妇女各年龄构成中<21岁组为2.4%,21~岁组为32.7%,31~岁组为38.2%,41~岁组为21.7%,>50岁组为5.0%。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中位数年龄中除混合性阴道炎位于21~30岁,其他均位于31~40岁。结论: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性阴道炎均好发于生育期年龄女性。除上述阴道炎症外,尚有大部分阴道微生态失调需要定义。  相似文献   

5.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 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期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及两者相互变化的关系.方法:妊娠旱、中、晚各期及非孕期妇女各30例,乳杆菌革兰染色及菌落计数探讨其在妊娠期及非妊娠期含量变化情况,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分泌物pH.结果:①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②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期与旱、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孕期与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孕期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阴道中乳杆菌含量与早、中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阴道pH随孕期的递增而升高,阴道乳杆茵含量随孕周的递增而下降,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系由于阴道内产过氧化氢(H_2O_2)的乳杆菌减少,而阴道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动弯杆菌及支原体等大量繁殖引起混合感染,导致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临床症候群~([1~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每组80例,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研究组根据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失衡组,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预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阴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H、乳杆菌分级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炎性反应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健康状况,重点关注阴道pH、乳杆菌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可以及早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和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内环境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就诊的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58例.采用每晚阴道内放置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连用10天,对其治疗前后阴道内环境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乳杆菌检出率、pH和线索细胞检出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能有效改善阴道内环境紊乱,疗效确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行阴道微生态及HPV检查的患者30 205例,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0 205例患者中,阴道菌群正常者64.4%(19 460/30 205);菌群抑制2.0%(605/30 205);单纯性阴道炎21.7%(6543/30 205),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需氧性阴道炎(AV)为主(分别占单纯性阴道炎的48.2%和46.9%);混合性阴道炎11.9%(3597/30 205),其中AV+细菌性阴道炎(BV)占混合性阴道炎的62.5%。(2)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单纯性阴道炎及混合性阴道炎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P<0.001)。(3)在阴道微生态指标中,pH值异常、菌群密集度异常、乳杆菌减少及白细胞酯酶计数异常均与HPV感染增加相关(均P<0.001)。(4)单纯性VVC、AV以及混合性阴道炎与HPV感染增加相关(均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P...  相似文献   

11.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2.
张励  刘建华 《生殖与避孕》2012,32(7):500-503
目的:探讨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药物对阴道常见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咪康唑(咪康唑组)、伊曲康唑(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栓(制霉菌素组)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乳杆菌Nugent评分,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阴道pH值、乳杆菌数量及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等。结果: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杆菌Nugen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伊曲康唑组乳杆菌Nugent评分显著高于咪康唑组和制霉菌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组中H2O2阳性的乳杆菌分别占30.0%、6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H2O2阳性的乳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VVC疗效确切,对阴道乳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护阴道正常菌群,是一种治疗VVC较理想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内蒙古牧区育龄期健康妇女及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的阴道乳杆菌种进行鉴定与分析,为阴道微生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6至12月,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个牧区旗县(正镶白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育龄期蒙古族健康妇女203例、汉族健康妇女74例,蒙古族BV妇女102例,采用改良乳杆菌培养基(MRS)对阴道侧壁分泌物中乳杆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细菌总DNA,进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并采用四甲基联苯胺-辣根过氧化物酶-乳杆菌培养基(TMB-HRP-MRS)对乳杆菌进行产H2O2分析.结果 (1)检出率:203例蒙古族健康妇女乳杆菌检出率为76.8%(156/203),蒙古族BV妇女乳杆菌检出率为21.6%(22/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健康妇女乳杆菌检出率为82.4%(61/74),与蒙古族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阴道乳杆菌鉴定:蒙古族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共检出193株乳杆菌株,共11种,蒙古族BV妇女阴道分泌物中检出22株乳杆菌株,共4种.(3)H2O2阳性乳杆菌的鉴定:对分离出乳杆菌的74例蒙古族健康妇女及22例蒙古族BV妇女进行阴道乳杆菌H2O2实验,其中蒙古族健康妇女阴道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为75.7%(56/74),蒙古族BV妇女阴道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为27.3%(6/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蒙古牧区育龄期健康妇女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与种族无明显相关性;BV妇女的阴道乳杆菌及H2O2阳性乳杆菌检出率均较健康妇女明显降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species of vaginal lactobacilli between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BV) and healthy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in Inner Mongolia. Methods From Jun. 2008 to Dec. 2008, 203 Mongolian healthy women, 74 Han healthy women and 102 Mongolian patients with BV from 3 pastoral area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lactobacilli from vaginal wall were performed by modified culture medium. DNA of lactobacilli were extracted and sequenced. H2O2 were detected by TMB-HRP-MRS. Results(1)The rate of lactobacilli identification were 76.8%(156/203) in Mongolian healthy women and 21.6% (22/102) in Mongolian patients with BV, which reach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1).Lactobacilli identification in Han healthy women [82.4%(61/74)]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Mongolian healthy women (P>0.05). (2) The total of 193 strains and 11 species of Lactobacillus were detected in 203 Mongolian healthy women. Meanwhile,22 strains and 4 species of Lactobacillus were found in 102 Mongolian BV cases.(3)The rate of H2O2 generating Lactobacilli was 27.3% (6/22) in Mongolian BV patients and 75.7% (56/74)in Mongolian healthy women, which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s The rate of Lactobacillus was not related with the race of women in pastoral area in Inner Mongolian. The amount of lactobacilli and H2O2 generating Lactobacilli in the vagina of BV patients wa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healthy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菌性阴道病最初被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Gardner和Duke在1955年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有特征性的线索细胞(clue cell),1984年,本病被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BV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是以阴道乳杆菌减少或消失,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增多为主要微生物特点的临床症候群.本文介绍当前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的9~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状况,并按年龄分为9岁、10岁、11岁、12岁、13岁5个年龄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其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VVC)总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四者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中BV发生率、VVC总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分别为:37.95%、19.24%、16.15%、8.21%,BV发生率显著高于VVC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中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39%、3.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VVC总发生率(7.56%)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组(分别为20.75%、29.51%、25.42%、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岁组优势菌异常率(12.26%)显著高于13岁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数量1+/油镜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3+~4+/油镜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好发BV和VVC,且BV比VVC更易感,而VVC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9岁女性VVC总发生率最低;10岁女性优势菌异常率高于13岁,波动尚无规律。乳杆菌数量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下生殖道为开放性腔道,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正常情况下是以乳杆菌等优势菌为主要组成的微生态系统.近年,人们研究了女性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证明阴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灵敏的系统,在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时,很容易发生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以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为主诉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及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分布特点,探讨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因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4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和宫颈HPV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3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仅有4例,占0.8%,微生态失调者479例,占99.2%,其中有明确致病菌的微生态失调(即阴道感染)者350例(73.1%),无明确致病菌的微生态失调者129例(26.9%);在350例阴道感染患者中,单一感染287例(82.0%),混合感染63例(18.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单一感染(38.7%,111/287)及含VVC的混合感染(79.4%,50/63)发生率最高。阴道感染者中乳杆菌减少者、H2O2含量减少者占比高于无明确致病菌的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3例患者中,HPV感染162例,感染率为33.5%,而阴道感染患者的HPV感染率(37.1%,130/350)明显高于无明确致病菌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24.0%,31/129),其中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VVC、BV中间型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73.3%(11/15)、52.9%(72/136)、34.5%(10/29)、29.2%(47/161)和 27.4%(20/7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V、BV与HPV感染正相关(OR分别为5.325和3.298,均P<0.05)。结论: 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的患者常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而且容易合并HPV感染,当发生阴道感染时(特别是TV及BV),HP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非特异性阴道炎(NSV),又名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的主要原因。甲硝唑是目前治疗的常用药物,但治疗后9个月的复发率达到80%;乳杆菌和乳酸制剂因能降低阴道pH值,也常被使用,但乳杆菌制剂制备时很难达到足够的活菌数量,乳酸作用时间短,很快被吸收、代谢而失去活性。研究发现,维生素C可降低pH值.并能使阴道菌群长期、持续正常化,抑制细菌生长。为评价维生素C阴道片治疗NS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群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