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3年北京妇产医院5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15例依据骨穿或血小板抗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10例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1例为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其余为临床疑似ITP合并妊娠。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的例数为40例。56例中剖宫产48例,阴道分娩8例,产后大出血3例。3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但无出血征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ITP合并妊娠多见,当血小板持续下降或≤50×10^9/L,应行骨髓穿刺及血小板抗体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血小板极低时,可在补充血小板后或在血源充足的情况下行剖宫产。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最为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通常不会引起母儿不良围产结局,但需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进行鉴别,以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孕期监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主要考虑与妊娠期特有的生理改变或多种内科并发症相关。病因不同,孕产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亦会不同。明确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鉴别诊断,有助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对加强围产期监护,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诊断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要关注病史特点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孕周,并注意与其它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相鉴别;要根据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和无指征的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妊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是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严重者常可并发颅内出血.本病尤其好发于青年妇女,因而ITP和妊娠伴发的机会屡见不鲜.本文就ITP对妊娠的影响及ITP孕妇的妊娠期和分娩期处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的文献复习.妊娠期血小板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患者血小板水平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3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入围产期患者61例,根据妊娠期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分为两组:10×10~9/L组和(10~30)×10~9/L组,分析不同PLT水平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73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76. 71%,其次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占9. 59%。进入围产期患者中位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率55. 74%,产后出血发生率14. 7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702 g,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PLT 10×10~9/L组患者中位分娩孕周36周,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P=0. 01),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P=0. 04)。对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作相关分析,发现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r=-0. 32,P=0. 01)。分别对患者孕期最低PLT及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作相关分析,发现该两因素与新生儿PLT均无相关性(r=0. 29,P=0. 54; r=0. 18,P=0. 10)。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尽早明确病因,提升血小板水平,可降低产后出血风险,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 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 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 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 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 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  相似文献   

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妊娠早期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最常见原因。目前认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及血小板凋亡在IT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ITP症状隐匿,分类和鉴别诊断复杂,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临床工作中最需与其相鉴别。妊娠期ITP缺少规范的诊疗实践,但其原则应是强调孕前咨询的重要性,在继续妊娠的风险与预防性的产前治疗中,寻求良好的平衡点,关注孕妇血小板变化趋势及临床表现,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范围而不是正常范围内,避免过度治疗。治疗方案包括紧急治疗、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发生临床出血(如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及重要脏器的自发性出血)或处于围手术期时应尽快将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至50×109/L以上。一线治疗方案包括醋酸泼尼松和丙种球蛋白,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二线治疗方案在妊娠期开展受限。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围生期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3.7%,常由于多种内科合并症以及妊娠并发症所引起。患者由于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功能不良导致出血,并且对一般止血药物效果多不理想,尤其在患者分娩、手术或麻醉过程中容易发生严重出血而危及母婴生命。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正确诊断、治疗血  相似文献   

10.
<正>张鸿慧~1,骆文香~2,崔向华~2(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玉溪6531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江苏南京210002)1诊断(1)HELLP综合征(Ⅰ级)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G_4P_3妊娠29周难免早产两活婴;(3)产后出血。2诊断依据及分析根据此患者"双胎妊娠29周,发现血小板减少2月,上腹痛3天,下腹痛半天,阴道流血1小时"之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时见右肩部及胸部散在性瘀斑,产科检查,住院后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治疗后阴道娩出两活婴,产后1小时阴道流血500 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特点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因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特点及围产结局。结果(1)依据病因将患者分为4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4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9例,子痫前期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aplastic anemia,AA)3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诊断孕周、诊断时和分娩期计数及产后恢复情况不同(P 0.05);(2)出现产后出血4例,早产4例,足月低体重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胎死宫内1例。各组间早产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差异(P 0.05);产后出血、足月低体重及胎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应综合判断,但不同病因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成人ITP的发病率约为(2~10)/10万。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约占3%~5%,主要表现为妊娠早期的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ITP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母体及新生儿不良出血事件为基本原则,首选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妊娠合并ITP的管理须贯穿妊娠全程,其中孕前咨询、孕期监测与治疗、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新生儿血小板检测均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PT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PA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及妊高征 /先兆子痫 /HELLP综合征。对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者在分娩前后应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 ,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产后出血率为 14 .2 8% ,产后出血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未发现新生儿出血。PAT患者在分娩后 2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 :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 ,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 ,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围产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6 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 1例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治疗方法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与成分输血等。早产 15例 ,阴道分娩 10例 ,剖宫产 5 1例。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 ,加强监护 ,适时提升血小板数 ,防止分娩期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6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孕期至少有2次或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109/L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进行病因诊断,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以下临床处理.(1)孕期在无全身自发性出血情况下,维持血小板计数>20×109/L,血红蛋白>70 g/L;(2)血小板<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25%,血红蛋白<70 g/L时,输注压积红细胞;(3)剖宫产术前或分娩前维持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30×109/L;(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20~3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用泼尼松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上述治疗无效者,若血小板<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间断输注血小板,无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严密观察,适时终止妊娠.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因诊断、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发病率及发病原因:同期分娩数为9302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0.28%.患者年龄平均29岁.孕前诊断17例,孕期诊断9例.26例患者中,有13例在我院行系统产前检查,初次诊断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时的平均孕周为24周;无系统产前检查的13例,初次诊断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时的平均孕周为32周.26例患者中,2例(8%,2/26)病因诊断不明,24例(92%,24/26)病因诊断明确,其中14例(54%,14/26)为ITP,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临床处理:所有患者均多次应用血制品.14例ITP患者中6例应用了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仅应用泼尼松治疗.26例患者中有9例(35%,9/26)出现了妊娠并发症,其中6例(6/9)并发子痫前期,2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1例为弥漫性肺泡出血.26例患者平均分娩孕周为36周,阴道分娩3例,平均出血量为83 ml;23例剖宫产分娩,平均出血量为410 ml.(3)围产儿结局:26例围产儿中,1例胎死宫内,25例活婴,其中12例为早产儿.平均孕龄3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2877 g.2例ITP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出现了重度血小板减少.结论 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是ITP,治疗以泼尼松+丙种球蛋白为主;其次是CAA和MDS,以支持疗法为主.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并非终止妊娠的绝对指征,可根据不同病因予相应治疗后,在严密的围产期监测下,注意防治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1994~ 2 0 0 3年间 9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高征 )。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对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 98例中阴道分娩 34例 ,剖宫产 6 4例 ;发生产后出血 12例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 12 2 % ;胎死宫内 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7例。结论 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 ,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1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ELLP综合征,急性脂肪肝。2诊断依据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病史,血压一直波动于140~170 mmHg/90~110 mmHg,病例中的重度贫血一直存在,可导致胎盘缺血、缺氧,病史中有高血压、蛋白尿、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993~ 2 0 0 3年间 7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 ,72 3%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gestationalthrombocytopenia ,GT) ,1 4 5 %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占 9 2 %。其中GT组不需要特别处理 ,PIH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 ,ITP组以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 (IVIG)为主。血小板低于 2 0× 1 0 9/L时输注血小板。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 ,应依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指在妊娠期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其主要病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找出病因,进行严密监测,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的输注等,但血小板的输注要十分慎重,对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人输注血小板为禁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依据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纳入标准以血小板减少为妊娠期首发临床症状,妊娠期有两次或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其中资料完整、具有明确随访结局和病因学诊断的159例纳入本研究.本院同期分娩总数为16 562例,发生率为0.96%.对15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相关检查、母儿围产期情况进行分析,产后进行随访.结果 (1)病因诊断:159例患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结果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 101例(6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43例(27.0%),血液系统疾病9例[5.7%,巨幼细胞性贫血(MA)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3例],免疫系统疾病6例[3.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抗磷脂综合征(APS)2例、Evans综合征1例].(2)母儿围产期情况:159例患者中,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例(13.2%),糖代谢异常13例(8.2%),贫血44例(27.7%),早产18例(11.3%);妊娠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9例(18.2%).终止妊娠平均孕38周.阴道分娩55例(34.6%),剖宫产104例(65.4%).产后出血34例(21.4%),产褥感染2例(1.3%),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总数160例(1例双胎),分娩活产儿157例,胎死宫内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小6例,无颅内出血发生.(3)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时间:159例患者中,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29例(18.2%)、67例(42.1%)、63例(39.6%).GT与1TP在发病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发病.(4)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妊娠期血小板最低程度在(51 ~ 100)×109/L、(31 ~50)×109/L、( 10~ 30)×109/L、<10×109/L范围内者分别为75例(47.2%)、39例(24.5%)、31例(19.5%)、14例(8.8%).GT与ITP在血小板降低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合并妊娠期贫血的情况:159例患病者中合并妊娠期贫血者共44例(27.7%),其中GT 10例(9.9%,10/101),ITP 25例(58.1%,25/43),血液系统疾病5例(5/9),免疫系统疾病(Evans综合征)1例(1/6).GT与ITP在合并贫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159例患者从产后开始至10年进行了随访,产后1周内、6周内、半年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6例(41.5%)、43例(27.0%)、17例(10.7%),半年以上未恢复者33例(45.7%).结论 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其次为ITP,两者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合并贫血及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均有所不同;少见病因包括部分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应重视通过相关检查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