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少见疾病。近年来 ,国外对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 ,但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缺血。磁共振成像常见征象为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和内膜瓣。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 ,疗效评估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下肢多平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是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经典的动脉旁路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远端流出道不佳或伴有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病人,不适合行创伤较大的动脉旁路手术治疗,部分病人因而丧失治疗机会而被截肢,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腔内介入治疗与腔外手术相结合已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我院于2003年7月至2005年11月,应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老年人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现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临床常见,其主要治疗原则是抗凝和治疗肿瘤原发病。目前针对肿瘤相关动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较少,本文报道1例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其在持续抗凝治疗下仍反复发生脑动脉血栓栓塞,为典型的特鲁索综合征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肿瘤相关动脉血栓栓塞的重视,并探索抗凝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因素,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或近端椎动脉。脂肪透明变性是引起脑干腔隙性梗死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分离能引起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成为动脉-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动脉造影正常者,文献报道占18~27%。作者复习了三家医院的2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凡诊断有问题、有外伤诱因及未经脑动脉造影者均未列入。结果16例(7%)脑动脉造影正常,百分率较过去报道者显著为低。  相似文献   

6.
烟雾病——我们尚处在认识的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雾病又称为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烟雾病在1957年由日本人首次报道,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第1个10年,学者们逐渐认识了这个疾病的梗概,较全面地了解了其临床特征;第2个10年,主要是寻找其发病原因,探索治疗方法;第3个10年,认识到该病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瓣硬化和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累及全身性动脉系统,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特别是中型动脉,如冠状动脉和颈动脉,表现为斑块沉积和管腔狭窄,以不规则性瓣膜增厚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瓣硬化(AVS)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壁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新型支架的引进和腔内技术的发展,血管腔内治疗现已成为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一线手段[1],但仍存在血管破裂、损伤的严重并发症[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3例急性医源性髂动脉破裂相关临床资料和覆膜支架治疗随访结果,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351例髂动脉阻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发生损伤并发症3例。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1例,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黏合剂注入成兔血管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阐明其止血机制及作用过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在42只新西兰成兔的颈外静脉和股动脉内注入组织黏合剂0.2ml,分别在注射后3天、7天、2周、3周和4周、2月和3月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①成兔血管内注入组织黏合剂可即刻有效闭塞血管;②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3天~2周为急性炎症反应,3周逐渐发展为亚急性血管炎、4周为慢性肉芽肿异物反应,2月~3月胶块基本消失,取代为纤维组织,部分血管再通;③3周时动脉管壁弹力纤维明显增生,管腔变小闭塞,而静脉管壁仍表现为炎症坏死,未发现弹力纤维增生;④静脉与动脉均出现排胶现象,静脉更明显。结论成兔静脉与动脉注射后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不同在于2~3周时动脉管壁弹力纤维明显增生,静脉仍为炎症坏死;静脉与动脉均出现排胶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和为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对30只兔狭窄的髂动脉行腔内成形术,分别于术后1、3、7和28天观察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_(1α))、腔直径和病理学变化。TXB_2/6-K-PGF_(1α)第1天明显升高,第3天时显著下降,第7天己接近正常;动脉管腔第7天已有缩小,1个月全部形成了再狭窄;病理发现扩张当时内膜撕裂,内中膜分离和中外膜瘤样扩张,第1天撕裂处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和附壁血栓,第3天内膜面已有新生的内皮细胞,第7天时内膜修复基本完成、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28天撕裂处新的斑块堵塞管腔,内含大量平滑肌和胶原纤维。提示:①动脉壁损伤-动脉管腔再狭窄的始动作用;②血小板聚集-动脉管腔再狭窄的主要环节;③血栓素A_2/前列腺环素(TXA_2)/(PGI_2)失衡。动脉管腔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管腔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因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高达30%以上。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升高血压,扩容改善脑灌注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仍有不少的病人继续恶化及遗有永久神经功能障碍。最近,有报道用球囊扩张导管扩张血管痉挛性动脉狭窄,血管造影证实此法对某些靠近脑底动脉环的痉挛狭窄动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空气栓塞—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体外循环中动脉空气栓塞(AAE)问题,本文复习近年相关文献。分析发现,AAE仍为体外循环严重并发症之一。气栓主要来源于体外循环意外故障、操作失误及体外循环后心腔内滞留气体,且应用鼓泡式氧合器气栓发生率高。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是监测体外循环中AAE的敏感手段。体外循环中应严格执行预防AAE的措施;一旦发生AAE,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效果好;对于脑动脉气栓,高压氧治疗为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少见类型,合并脑梗死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分别以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和头痛为主要表现,均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cSAH,且均伴右侧枕叶脑梗死和颅内大动脉狭窄。本文同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c SAH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考虑cSAH的可能,重点完善颅脑及颅内动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病因,尽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沈寻 《山东医药》2006,46(8):69-70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致人类死亡的的三大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80%。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急性期溶栓,其短期效果肯定,但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支持。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局限在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手术方式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等。1964年。Dotter第一次应用经皮血管腔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获得成功。1980年,Mullan曾报道了在颈动脉外科手术时选用球囊装置辅助手术的经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支架材料工艺的改进以及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支架成形术逐渐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西医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壁因有胆固醇积聚而引致黄色粥样病灶,受累动脉内膜先后有多种病变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增生,引致硬化现象。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是导致心脏病与中风的元凶。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为中老年人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人死于与动脉栓塞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对颈动脉及桡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时同为导管动脉的大动脉和中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异同。方法 筛选 6 3例 1~ 2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人 31例作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超声血管探头检测颈总动脉和桡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 ,管腔内径 ,并用相应公式计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动脉内膜中层横截面积、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动脉壁 /腔横截面积比值、动脉扩张性以及动脉横截面积顺应性。用协方差校正除血压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后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和桡动脉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与管腔内径的比值、内膜中层面积及与管腔面积的比值均显著增加 ,颈总动脉扩张性及横截面积顺应性降低 ,但桡动脉扩张性及横截面积顺应性无改变。即使校正除血压以外的影响因素后 ,结果仍不变。结论 高血压病对导管动脉的损伤呈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创新,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由于股腘动脉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即便是最新一代的镍钛合金支架,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由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逐渐成为髙级别临床应用的推荐,尤其适合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及膝下病变等。理想的血管准备包括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模式优化等,可进一步避免或减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再狭窄和再干预率,因此下肢动脉应规范血管腔内治疗,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实践和创新中切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因素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或近端椎动脉。脂肪透明变性是引起脑干腔隙性梗死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分离能引起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或成为动脉 -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小脑出血的表现较为复杂,早期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常易误诊。以往有误诊为脑干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报道,但误诊为非神经科疾病的报道尚不多见。现将我们所见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少见、病情极危重的急腹症。既往文献报道即使经过积极的溶栓及手术治疗,本病的病死率仍高达30%~100%不等。近期我们收治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经对症及溶栓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