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诊断学函盖着物理诊断学、心电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放射诊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近年来,除了物理诊断学之外,心电、超声、实验等诊断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大专诊断学教材如何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合格人材,是必须研究的课题。由卫生部高等医学专科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诊断学》(三版)医专教材(以下称三版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多方面的进步,我校已使用了两届。现就《诊断学》(三版)教材,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1《诊断学》(三版)教材…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卫生部组织编写的《诊断学》教材第1版至第6版中实验诊断篇的基本内容,介绍了其他5个版本《实验诊断学》教材的特点,提出了实验诊断学教材编写应当考虑的因素:①注重“三基”培养;②体现本学科领域的新进展;③加强双语教学;④编排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完善;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材编写应当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论脉不可言假王长荣(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医部361005)主题词脉诊/标准言脉有假者,古今医书时有见之.如何梦瑶《医确》曰:"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切诊"节"脉症归还与从舍"段亦循其说,谓:"既然有脉与...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发表的《〈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存在着逻辑比较混乱、中西医概念混淆以及以西医临床标准验证中医、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等现象,忽略了《中医诊断学》作为教材所讨论的是内外妇儿各科共性的问题,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更不可能介绍个人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不可能纳入教材,尽管都是诊断学,但中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是有区别的。以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为依据,对作者质疑九版教材的50多个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19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吴敦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简称六版教材),是在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五版教材)基础上,吸收十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部分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意见编写而成的。新版《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更加充实,更突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对加强中医基础教学,促进中医基础学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些内容的改动尚须进一步研讨,如对肺之宣发、肃降问题的处理方法,我们感到不太科学。五…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学》案例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编写是在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本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书写格式,使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得到了阐述和深化,通过案例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临证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7.
医学高职高专《诊断学》教材与多媒体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3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37位教师诊断学多媒体教学情况的调查及对多种本、专科版本《诊断学》教材的插图、表格情况分析,提出:一本现代化的《诊断学》教材,除文字内容应满足“三基”“五性”的要求外,应该具有搭载系统、完整、规范的《诊断学》有关影音素材、习题和技能训练指导等资料的功能;既能用于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又有利于学生自学、复习、提高,并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纸质教材附上光盘,能提供一个搭载上述资料大容量的平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基于调查结果,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教学资源去制作诊断学CAI课件。以免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8.
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于1980年建立,1990年成立了当时国内唯一的中医诊断研究所;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成为国内第一个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成为湖南省级重点学科,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983年经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理生理学三级科研实验室,2003年成为湖南省中医病证研究高校重点实验室;1995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规划教材六版和七版教材、全国函授教材、全国成…  相似文献   

9.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即将从事临床医学的医学生的必修课。我校近年对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大胆改革,在统一教规观念的基础上,以第五版“诊断学”为蓝本进行教材建设;建立两个诊断学技能综合实验室,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管理,创造条件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尽早介入临床接触病例;实行教改分离,这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胃家”辨党蓝玉张仲景国医大学(河南南阳473061)主题词《伤寒论》,中医名词,注释《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提及“胃家”一词有两条,179条(依五版教材):“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  相似文献   

12.
对于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以往教科书中的叙述均有所不同,不甚明确清晰。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其运行于脉中、脉外定义营气、卫气。似显得过于笼统。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营气的概念描述为“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较五版教材明确,但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有混淆营气与卫气成分构成之嫌。新版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对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研究诊断与证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 ,为病证提供防治依据的学科。它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 ,范围广 ,内容又多 ,因此 ,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医学专科学校来说 ,面临着内容多 ,时间紧的严重困难。为了使学生较轻松且较好地学好《中医诊断学》 ,为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体会。1 教学内容的改革1.1 联系基础 ,突出特色 我校使用的是《中诊》五版教材 ,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  相似文献   

14.
半身汗辨析     
“半身汗”为问汗内容之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四版统编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均作为专条内容论述。其他教材中亦有专论。然对于“半身汗”之病机及病变部位究为何侧,说法均不一致。教材内容的不一致就带来了授课内容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受卫生部委托,由我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诊断学师资班于一九八五年元月中旬结业。该班学员三十三人来自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中医院校。在学习期间,除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编写大纲及其内容按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外,还在中医科研方法、医学数理统计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与中医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该班编辑了《中医诊断学题解》,题型多样,内容翔实,可备教学及自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抑木扶土法”质疑──《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札记詹向红(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中医名词,注释“抑木扶土”法是五行学说中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常用治法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指出,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  相似文献   

17.
“勘误”的勘误──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差错问题丘石(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勘误,书评1995届中医药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相似文献   

18.
小议规划教材中的若干中医诊断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六版规划教材的使用,比较《中医诊断学》与《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存在着一些有关《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问题。特别是“证”名、“病”名的概念及使用上的不一致及脉象记录方式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门课程的桥梁,在各科有关教学内容上应力求协调共济体现系统、规范、科学、创新的原则,提高中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卫生部组织编写的《诊断学》教材第1版至第6版中实验诊断篇的基本内容,介绍了其他5个版本《实验诊断学》教材的特点,提出了实验诊断学教材编写应当考虑的因素:①注重“三基”培养;②体现本学科领域的新进展;③加强双语教学;④编排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完善;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材编写应当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0.
恶寒与畏寒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诊断学》五版、六版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对恶寒与畏寒所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即病人自觉怕冷 ,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为恶寒 ;若病人自觉怕冷 ,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为畏寒。然而 ,五版教材与六版教材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对恶寒与畏寒的临床意义 ,看法有明显分歧。五版教材认为恶寒见于表证 ,畏寒见于里寒证 ,包括里实寒证和虚寒证 ,而六版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则认为恶寒不仅见于表证 ,亦见于里实寒证 ,只有虚寒证才出现畏寒。应当指出 ,古代医家恶寒与畏寒不分。根据临床观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 1条“太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