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入选81例房颤患者和71例对照者,测量Ⅰ导联和V2导联QT间期,根据Bazett公式计算QTc。结果:窦性心律时V2导联QT间期可测量性略高于Ⅰ导联,而房颤时相反。V2导联测得的QTc比Ⅰ导联长。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窦性心律时Ⅰ导联和V2导联的QTc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房颤发作时Ⅰ导联QTc较对照组延长(429.01±43.08msvs408.50±31.93ms,P<0.05);V2导联QTc较对照组也延长(444.45±33.16msvs414.82±25.57ms,P<0.05)。房颤组房颤发作时与窦性心律时的自身对照比较,V2导联的QTc也延长(448.63±31.59msvs426.22±29.08ms,P<0.05)。结论: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QTc延长,而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时QTc与对照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短QT间期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2种已报道的诊断标准研究一组心电图短QT间期者所占比例,并比较2种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选取547例健康人,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准确测量QT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QT间期校正值(QTc)和QT间期预计值(QTp),以QT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电图左、右胸导联QT间期和T波峰值至终点(Tp-e)的不同。方法依据病史及心脏超声,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健康组,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左室肥厚)和慢阻肺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行12导联心电图,左胸导联为V4、V5、V6,右胸导联为V4R、V5R、V6R。测量QTend(Q波起点至T波结束),QTpeak(Q波起点至T波峰值),差值(QTend-QTpeak)为Tp-e,QT与Tp-e通过巴兹德公式矫正(QTc,T(p-e)c)。结果①与健康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胸导联QTc间期延长,而右胸导联QTc变化不显著,左右胸导联间QTc差异增大(66±4msvs39±3ms,P<0.01);慢阻肺组左胸导联QTc变化不著,而右胸导联QTc明显延长,左右胸导联间QTc差异减小(4±8msvs39±3ms,P<0.01)。②与健康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胸导联T(p-e)c明显延长,而右胸导联T(p-e)c变化不显著,左右胸导联间T(p-e)c差异增大(35±4msvs23±6ms,P<0.01);慢阻肺组T(p-e)c左胸导联变化不著,右胸导联T(p-e)c明显延长,左右胸导联间T(p-e)c差异减小(1±8msvs23±6ms,P<0.05)。结论生理状态下左、右胸导联的QTc和T(p-e)c间期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因左室肥厚而加剧,因右室肥厚而减弱,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复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小时心室复极变异性。方法对65例AMI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行24小时Holter检测,人工编辑QRS-T波群模板,计算机辅助测定QT间期、RR间期、QT变异度(QTV)、心率变异性SDNN,计算QT变异系数(QTCV)、及QT变异度指数(QTVI)。结果①AMI组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心率减慢(68.02±12.01bpmvs.73.57±7.65bpm,P<0.01),平均QT间期延长(382.96±37.07msvs.367.66±25.58ms,P<0.05),而两组QTc无显著差异(405.13±19.87ms,vs.404.1±18.65ms,P>0.05)。②AMI组24hQTV和QTC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5.03±9.91msvs.29.95±7.27ms,P<0.01;0.066±0.03vs.0.081±0.02,P<0.01)。③AMI组24小时QTVI较正常组显著增高(-0.45±0.41vs.-0.76±0.25,P<0.01)。结论AMI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全天QT变异度和QT变异系数显著降低,可能与交感神经受损、心率变异降低有关。去除心率变异影响后,AMI患者QT变异度指数增高,心室复极变异增大。推测AMI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导致心室复极变异增大。QTVI可能是一个新的AMI电生理紊乱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以及两种药物对心房和心室电生理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共入选房颤持续1~4 d的患者37例,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n=17)或普罗帕酮组(n=20)。两组分别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或普罗帕酮70 mg,给药时间10 min,给药结束后10 min未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者,重复上述治疗1次。观察给药开始后4h内房颤转复率,给药前后QRS波时限及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伊布利特组11例(64.7%)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9例(45%)转复窦律,两组转复率无差异(P>0.05)。②给药后90 min内,伊布利特组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延长(506.4±53.6 ms vs 446.4±40.1 ms,P<0.001);QRS波时限有延长趋势(90.6±15.1 ms vs88.6±16.8 ms),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普罗帕酮组QRS波时限显著延长(96.9±20.4 ms vs 90.7±18.0 ms,P<0.01);QTc间期无显著差异(445.2±41.3 ms vs 440.5±22.1 ms,P>0.05)。③伊布利特组4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复律后窦性心动过缓伴QTc间期显著延长的病例。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有效,可致心室复极时间显著延长,应注意给药后短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普罗帕酮对心室复极时间无影响,可延长心室除极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QT间期、QTc、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100例作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V2导联QT间期、RR间期、Tp-e间期,计算QTc和Tp-e/QT。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QTc、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Tc、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U波和T波变化。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s到0.47±0.03s,P=0.02)、QTp(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s到0.33±0.06s,P=0.041)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s到0.34±0.05s,P=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12导联中最早的T波顶点到最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s到0.18±0.07s,P=0.02)显著降低。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s到0.19±0.05s,P=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肌缺血QT间期与T波相关性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 QT间期与T波的相关性 ,提高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率。 1993- 0 2~1999- 0 6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连续的 2 35例患者 ,其中冠状动脉狭窄≥ 75 % :12 8例 ;冠状动脉狭窄 <75 % :10 7例。男 2 10例 ,女 2 5例。平均年龄 5 3.4± 17.0。病程 2 .0±3.6年。剔除了束支与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炎、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及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检测 QT间期结果的病例。双盲法测量 QT间期、T波。除外额面边缘 a VL, 导联及负性 a VR,V1 导联。根据 Bazett公式计算 QTc(ms)=QT/ R- R。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 P)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 logistic回归法分析 11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患者 Td P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治疗前血钾浓度、QT间期、校正的 QT间期 (QTc)、心率 (HR)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 (10 .3% )发生 Td P,其中女性 9例。Td P组血钾浓度为 (3.5 4±0 .5 5 ) m mol/ L ,明显低于未发生 Td P组血钾浓度 (4 .0 1± 0 .5 7) mm ol/ L (P<0 .0 1)。 Td P组 QT间期为 (0 .5 7±0 .0 75 ) s,明显大于未发生 Td P组 QT间期 (0 .4 6 5± 0 .0 93) s,(P<0 .0 1)。 Td P组年龄、HR、QTc与未发生 Td P组无显著差异。女性、血钾浓度和 QT的风险比值 (OR)分别为 5 .6 39、6 .773和 5 .90 5 ;而年龄、HR、QTc的 OR分别为 1.0 12、0 .92 5、1.0 30。结论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发生 Td P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低血钾浓度、长 QT间期和女性。对女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 ,以免发生 Td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间期、Tp-ec(校正的T波的顶点到T波的终点的时间)和Tp-e/QT指标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急性STEMI患者60例,测量并计算梗死相关和非梗死导联QT、QTc、Tp-ec、Tp-e/QT比值,记录1年内恶性心电生理事件。正常心电图6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急性STEMI 12h内梗死和非梗死导联QTc明显延长(P<0.01),1周和1个月回复正常水平。梗死相关导联12h内Tp-ec间期比非梗死导联及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均P<0.01),1周和1个月逐渐回复正常。Tp-e/QT比值在梗死相关导联比其他导联明显增大(P<0.01),随之逐渐回复,但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QTc 440ms作为截点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以Tp-ec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截点恶性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电生理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电生理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长QT综合征(LQTS)患者运动试验特征,寻找LQTS鉴别诊断的新方法,探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降低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观察12例LQTS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模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总结其变化特征,比较LCSD手术前后这些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有7/12(58%)患者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有顿挫T波的形态变化,手术使其中的4例变化消失.运动过程中LQTS患者表现为运动中的QTc有所缩短,但在恢复期显著延长.手术使恢复早期QT间期骤然升降的程度明显减小.代表QT间期对心率适应性反应的参数,QT对RR间期的斜率,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变得明显陡峭,从运动前的0.61±0.06到运动后的0.71±0.07,P<0.0001.手术使运动前的斜率变得显著平缓,(术前0.61±0.06,术后0.55±0.07,P=0.013);同时使运动后的斜率也变得显著平缓(术前0.71±0.07,术后0.66±0.06,P=0.018).结论运动试验可用来帮助鉴别诊断QT间期处于临界值的个体.LCSD手术可使LQTS患者运动前后的QT/RR间期斜率都变平缓,从而降低运动引起的QT间期过度延长,可能是其有效治疗LQT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2导动态心电图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LQT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9例,监测动态心电图,动态评价静息和运动中QTc间期和QT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LQTS组,最大QTc0.60±0.07s,正常对照组,最大QTc0.45±0.03s(p<0.05);平均QTc0.52±0.05s而对照组为0.42±0.02s(p<0.05);QTcd0.17±0.07s而对照组为0.06±0.04s(p<0.05)。LQTS组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发作前可见T波电交替现象。5例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4~9年,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LQTS患者,QTc均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加,且不受心率影响;长期监测动态心电图没有发现QTc的逐年变化,病情加重期间动态心电图记录到T波电交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动态心电图是LQTS的评估、监测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复极储备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入选窦性心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29例,根据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动周期中QT间期的恢复,将恢复异常者纳入观察组,将恢复正常者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室速发作的差异性;比较组内不同心率下QTc间期的变化;评价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QTd无统计学差异,QTc间期(p=0.0100.05)、Tp-ec间期(p=0.0000.05)、Tp-ed(p=0.030.05)有统计学差异,室速发作(17例、5例),发生率(p=0.003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不同心率下QTc间期变化有统计学差异;QTc、Tp-ec、Tp-e/QT比值对复极异常有诊断价值(p0.05),QTd、TP-ed、对复极异常无诊断价值(p0.05),各指标诊断复极储备异常的最佳界值如下:男性QTc≥458ms,女性QTc≥469ms,Tp-ec≥95ms,TP-e/QT比值≥0.22。结论 QTc、QTd、TP-e、TP-ed、TP-e/QT比值是适用于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储备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指标,结合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的动态性变化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对SCD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5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研究组(76例,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89例,未合并心力衰竭)。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心电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ST-2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及胸导联QTc间期长于对照组(P<0.05),血清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胸导联QTc间期、血清sST-2水平及4者联合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2,0.803,0.822,0.814,0.896,且4者联合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中年人群QT间期与出生体重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74例“宫内发育与成人疾病”队列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身体测量、血生化指标检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设定QTc>0.41s为QT延长,采用Logisiti回归方法分析中年人群QT间期与出生体重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人群QT间期延长者262例(27.0%),男女QT间期延长检出率分别为21.6%,32.6%,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总检出率分别为64.85%,36.33%(均P<0.01),且男性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其检出率和患病危险度呈下降趋势。单项TG升高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聚集与QT间期延长检出率有显著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在中年期,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与QT间期延长有明显相关性;中年女性的QT间期延长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可能与出生体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不能反映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离散度 (QTd)是否可以反映区域性的心肌复极差异。方法 正常对照 (对照 )组和心肌梗死 (心梗 )组各有 12 0例 ,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人工测量各导联QT间期 ,计算QT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心梗组QTd明显增加 ,分别为 (5 6 3± 17 8)ms与 (10 0 9±5 4 3)ms,P <0 0 0 1;但两组之间存在很大交叉 ,无法确立参考值。最长QT和最短QT在两组的导联分布呈现一致趋势。心梗组全部 12导联QT间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平均QT间期分别为 (397 0± 4 6 8)ms与 (36 7 3± 2 2 8)ms ,P <0 0 0 1。不同梗死部位各亚组之间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 =0 6 36 ) ,未见到与梗死部位相关的区域性QT间期改变。结论 QTd增大常与QT间期延长同时出现 ,QTd增大从整体上反映了心肌复极异常 ,但是不能代表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单纯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E)为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瓣膜病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疾病存在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本研究比较单纯性CAE患者和冠脉正常患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差异,评价瘤样扩张所累及冠状动脉节段的数目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单纯性CAE对心室复极化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4月就诊北京安贞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112名,根据单纯性CAE的定义入选CAE 组患者38名,冠脉正常对照组患者49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心电图Tp-Te、Tp-Te /QT和Tp-Te /QTc、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口血流E峰速度(E峰)、E/A比值等指标和冠脉造影CAE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E组LVEDD(48.21±3.22mm)较对照组(46.63±3.47mm)显著升高(P<0.01),CAE组Tp-Te间期较对照组升高(P<0.01),Tp-Te/QT(0.26±0.07)较对照组(0.23±0.07)升高(P<0.05),Tp-Te/QTc(0.25±0.07)也较对照组(0.18±0.03)升高(P<0.01)。CAE组患者瘤样扩张所累及冠状动脉节段数目与LVEDD、E峰、E/A呈明显相关(P<0.05)。结论:单纯性CAE患者Tp-Te、Tp-Te/QT、Tp-Te/QTc及LVEDD明显增加,E峰及E/A比值明显减低,且瘤样扩张所累及冠状动脉节段的数目与LVEDD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每搏输出量 (SV)、心排量 (CO)、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分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AVD无显著差异 (15 8.80± 13.6 4msvs 16 3.30± 30 .4 1ms;P >0 .0 5 ) ;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 :6 .2 9± 1.75L/minvs 6 .5 0± 1.5 4L/min ;SV :87.37± 17.0 9ml/bpmvs91.4 7± 16 .2 5ml/bpm ;LVEF :0 .6 6± 0 .11vs0 .6 7± 0 .11;P均 >0 .0 5 ) ;QT与CO、SV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 ,0 .6 7,P <0 .0 5 ,0 .0 0 1)。结论 :AVD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QT间期随不同AVD时心功能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优化  相似文献   

19.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谢菁 《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99-201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 4例高血压病 (EH)合并左心室肥厚 (LVH)者 ,服用依那普利 (10mg 1次 /d) 3年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 (QTc)、QT间期离散度 (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 ;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测定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 依那普利不仅能迅速降压 ,而且能逐渐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达 3 9% (P <0 .0 0 1) ,显著提高左心室泵血功能 ;同时明显缩短QTd[从 (61± 2 1)到 (41± 15 )ms、QTcd从 (67± 2 7)到 (46± 18)ms] ,QT及QTc也同样明显缩短。结论 长期用依那普利治疗EH合并LVH ,能明显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回缩 ,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通过降低QTd及QTcd ,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天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常规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HFpEF患者的血浆BNP、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相关参数;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BNP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参数对HFpEF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血浆BNP、LAVI、IVST、E/e′、TRVmax、QT间期、QTc间期、QT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HFpEF患者的血浆BNP、LAVI、IVST、E/e′、TRVmax、QT间期、QTc间期、QTd、e′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NP与LAVI、IVST、E/e′、TRVmax、QTc间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e′呈显著负相关(P<0.05);通过超声心动图LAVI、IV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