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 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周围血管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多支大血管,以头臂动脉最多,受累血管声像图表现为对称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或闭塞,彩色多普勒显示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直观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受累的性质和范围,能准确地判定动脉狭窄程度,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蔚  杨青  李越平 《中外医疗》2008,27(21):162-163
目的 探讨血管病变的超声表观.方法 使用HP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对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变段血管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声像图改变.结果 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分布为头臂动脉9例,其中锁骨下动脉8例,无名动脉1例,颈总动脉8例;腹主动脉2例,肾动脉1例,病变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1.22~4.98mm,管腔内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大动脉炎超声声像图特征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或闭塞,累及血管以头臂型为多,彩色多瞢勒超声可较准确、直观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受累的性质和范围.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C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侧支循环途径.方法 对67例C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60例无颅内及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检测.结果 35例狭窄患者中.15例(43%)栓出CCA局限性严重狭窄血流.32例闭塞患者未探及到病变侧CCA血流信号.患者组病变远端的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圆钝、峰时延长.其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CD和CWD检测显示,患者组中79%的患者椎动脉-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91%的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均未见眼动脉侧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 TCD和CWD有助于了解C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途径,为临床确定诊断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主动脉夹层累及颈动脉的超声图像特点。方法采用PILIPS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9例患者经常规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后,切换至颈动脉检查模式,观察颈动脉内膜是否累及,夹层撕裂至颈动脉的图像特点、血流状态。结果 29例患者中,夹层累及颈动脉7例,占24.1%,均发生在Standford A型患者。其中4例颈动脉超声清晰显示撕裂飘浮的内膜,真假腔血流状态不同。左颈总动脉或右颈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狭窄各1例。另1例右颈总动脉近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结论颈动脉超声能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颈动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7.
韩华  秦金霞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31-1832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提高超声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变段血管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声像图改变。结果:20便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头臂型13例,混合型4例,肾动脉型2例,胸腹主动脉型1例,病变段动脉正常结构消失,血管内壁增厚,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并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例,颈总动脉闭塞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直观地显示病变段血管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动脉造影和(或)手术证实下肢动脉闭塞患者48例,回顾彩超对下肢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或血栓、管腔狭窄率等的观察,判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闭塞程度。结果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声像图改变:a)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的斑块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引起闭塞;b)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血栓形成;c)急性动脉栓塞。脱落的栓子栓塞于股动脉或胭动脉分叉处;d)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常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中动脉出现血栓而引起血流闭塞;e)大动脉炎。大动脉管壁及内膜增厚,常与颈动脉并发。结论彩超能够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病变程度做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CDFl)在颈动脉硬化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87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颈动脉和100例正常人的颈动脉,共314支血管,应用超声技术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CDFI显示136支颈总或/和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97支伴有斑块形成,31支管腔狭窄,程度约40%~95%,平均为76%,1例颈内动脉闭塞,238支颈动脉正常.结论 超声检查在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方面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观测手段,并且能准确地判定颈动脉硬化程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位置,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也能用作治疗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并比较20例颈动脉大动脉炎患者(病例组)和10例无明显颈动脉血管病变和脑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腔的改变,表现为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的管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36±0.13)cmvs.(0.03±0.02)cm,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厚度亦较非活动期患者明显增厚[(0.44±0.09)cmvs.(0.24±0.10)cm,P<0.05]。结论大动脉炎的重要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CTA可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情况,颈动脉管壁厚度可能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又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本组3670例就诊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者1874例(51.1%),有粥样硬化者1796例(48.9%)。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仅表现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者692例(38.5%),形成颈动脉轻度狭窄者381例(21.2%),中度狭窄者423例(23.6%),重度狭窄者266例(14.8%),闭塞者34例(1.9%)。本组经CT、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612例,其中有456例CDFI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74.5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685例,CDFI检测有57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占84%。【结论】CDFI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能提供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等医学信息,提示脑血管病的高危状态,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塞患者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寻找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72例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对其下肢血管形态、血管壁内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下肢动脉血管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股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以胫前动脉受累最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超(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和TCD常规检测,其中42例患者(84支动脉)确定为单侧或双侧ICA狭窄或闭塞,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测证实。详细检测记录ICA近段(分叉水平上方1.0~1.5 cm)、ICA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PSVst、PSVdis、PSVpro)、狭窄段的平均流速(MFVst),与狭窄远段的流速比值(PSVst/PSVdis、PSVst/PSVpro)。将CDFI、TCD及二者综合诊断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结果 DSA检测结果中本组84支颈内动脉27支正常(32.14%),轻度狭窄14支(16.67%),中重度狭窄20支(23.81%),闭塞23支(27.38%);轻度至闭塞患者中PSVst、MFVst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42例患者84支颈血管CDFI与DSA完全符合81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2支,准确率为96.4%,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6.0%。TCD与DSA完全符合82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1支,准确率为97.6%,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95.0%。二者综合结果确定狭窄35支,闭塞23支,正常28支,与DSA符合率为98.8%(83/84)。结论 CDFI和TCD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头臂型大动脉炎不同病变类型的椎动脉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至201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均经DSA检查及临床检查证实,常规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的检查.测量病变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残余内径,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状态,方向及狭窄部位的血流参数.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类型以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16例,单侧闭塞18例。颈内动脉狭窄残余管径0.4—1.7mm。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3种类型侧支循环,前交通开放占85%,后交通开放为55%,颈内-颈外侧支开放占33%。患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比较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明显减低并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造影特点。方法纳入10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且接受动脉造影(DSA)检查者。其中50例患者同时进行双下肢踝肱指数(ABI)测定。根据DSA测量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血管狭窄程度≤50%)和病变组(血管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比较两组ABI平均值水平及ABI<0.9时各段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分析各段狭窄病变与ABI关系,并讨论病变特点的临床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DSA结果显示各段动脉病变主要以斑块为主,51%~74%和75%~99%程度的狭窄病变在肾动脉中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2.1%和5.8%,而闭塞病变在椎动脉中发生率最高,达到27.9%。任一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组(n=30)ABI平均值水平较正常组(n=20)低(P=0.000),椎动脉和肾动脉病变组(各17例)平均ABI值较正常组(各33例)低(P分别为0.003,0.02),且ABI<0.9时,病变发生率较高(P分别为0.008,0.047),锁骨下动脉病变组(8例)与正常组(42例)比较,平均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同时合并全身多处动脉病变,主要以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病变为主。ABI<0.9时,应注意同时存在全身多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糖尿病(DM)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2例DM患者及126例非DM患者进行对照观察,观察其管壁、管腔及彩色血流特点。结果: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以股浅动脉及胫后动脉最常见,管腔狭窄、闭塞以胫后、...  相似文献   

19.
龚海英  朱恒泉  杨汇  李琴  朱映红 《浙江医学》2014,(21):1784-1786
目的:评价二维灰阶血流成像(BF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BF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分别测量老年人颈内动脉。观察组24例,对照组30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颈内动脉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观察组24例患者颈内动脉BFI诊断结果为:正常6例,狭窄<50%3例,狭窄50%~69%30例,狭窄70%~99%9例;CDFI诊断结果为正常6例,狭窄<50%11例,狭窄50%~69%25例,狭窄70%~99%6例。(2)BFI对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的诊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962,P<0.01)。(3)当颈内动脉狭窄为50%~69%时,BFI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与DSA诊断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CDFI与DSA诊断之间的相关系数(Z=2.169,P<0.05)。结论 BFI能准确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DSA诊断之间的一致性较高,适用于对介入检查耐受性低的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