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研究MUC5AC(黏蛋白MUC5AC)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中耳炎黏膜的表达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实验组建立大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模型,采用q PCR检测MUC5AC及TNF-α在第1天,第3天,第7天两组中耳黏膜的表达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检测MUC5AC和TNF-α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在中耳黏膜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对照组中,MUC5AC不表达,TNF-α轻度表达,实验组从第1天到第3天MUC5AC及TNF-α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至第7天则表达开始减弱,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5AC和TNF-α在大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黏膜中表达上调,且与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和组胺对培养的人鼻息肉组织黏蛋白MUC5AC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组胺刺激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鼻息肉组织中MUC5A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组胺刺激组鼻息肉组织MUC5AC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6389±0.0526和0.1934±0.0137,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3495±0.0357和0.1172±0.0173)明显增加(均P<0.01),地塞米松抑制后两者均明显降低(分别为0.4988±0.0603和0.1444±0.0075)(均P<0.05)。结论:炎性递质组胺可上调黏蛋白表达;地塞米松可下调黏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它抑制鼻息肉黏液过度分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途径在中耳积液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纤维蛋白封闭剂和脂多糖制作大鼠中耳积液模型。分别于3、5、7、9、11、13天处死大鼠,每次5只。取中耳黏膜检测TLR4、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中耳黏膜内有少量的TLR4、iNOS和IL-8mRNA的表达,中耳积液时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大鼠中耳黏膜内NF-κBp65的表达在中耳积液时明显提高。结论中耳积液时TLR4表达明显升高,并伴有NF-κB活化,促进下游IL-8等的表达,可能是引发大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protein,BPI)中和脂多糖(Iipopolysaccharide,LPS)的作用,从而抑制LPS导致的中耳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方法将1O只正常Wistar大鼠的中耳上皮细胞放置于24孔多聚赖氨酸培养板中培养7天后,分为3组:①未治疗组:在没有LPS和BPI的培养板中继续培养:②LPS组:将1ng/ml LPS加入培养板中培养:③BPI治疗组:在1ng/ml LPS加入培养板培养7天后再加入1μg/ml BPI继续培养。生长4周后,应用光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未治疗组比较,LPS组在1周后表现为细胞肿胀、变大、数量增多;2周时细胞明显增大伴有细胞破裂现象,部分细胞死亡,同时纤毛细胞减少,分泌细胞增多;4周时细胞破裂增多,细胞死亡加剧。而BPI治疗组2周时肿胀的细胞数目及细胞破裂现象远不及LPS组2周时严重,4周后表现为细胞形态正常,仅少量细胞增大,偶有细胞破裂现象出现,同时纤毛细胞增多,分泌细胞减少。结论BPI能够有效中和LPS,抑制因LPS导致的功能紊乱,恢复中耳黏膜的正常形态,减少分泌性中耳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中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与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18β-GA组,每组10只,采用OVA致敏法建立大鼠AR模型,18β-GA组大鼠灌胃给予18β-GA(23.4 mg/kg),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期间每周末次给药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随后麻醉大鼠取鼻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AQP5及MUC5AC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特异性IgE(sIgE)、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及鼻黏膜组织中AQP5及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AR模型建立成功,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4.63±1.02 vs 8.74±1.88,t =7.567,P <0.01);已损伤的黏膜上皮出现好转,腺体和扩张的腺管趋于正常,肥大的杯状细胞明显减少,黏膜固有层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血清IL-4、sIgE的含量显著降低[(5.63±1.08)ng/ml vs(6.98±1.24)ng/ml,(0.772±0.185)ng/ml vs(1.886±0.394)ng/ml,t =2.608、8.096,P <0.01],IFN-γ含量显著升高[(65.42±8.02)pg/mlvs(35.14±4.83)pg/ml,t =10.237,P <0.01];AQP5蛋白表达量升高(0.84±0.13 vs 0.57±0.03,t =9.234,P <0.01),而MUC5AC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1.46±0.34 vs 1.82±0.31,t =6.318,P <0.01)。结论 18β-GA可能通过改变AR小鼠体内的炎症因子的含量,同时升高鼻黏膜组织中AQP5的表达及降低MUC5AC表达的方式来达到治疗AR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1、AQP4、AQP5在正常豚鼠中耳腔黏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AQP1、AQP4、AQP5在豚鼠中耳液体转运和水平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正常豚鼠中耳腔黏膜AQP1、AQP4、AQP5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AQP1、AQP4、AQP5的mRNA在正常豚鼠中耳腔黏膜内有确定表达,AQP1、AQP4蛋白在正常豚鼠中耳黏膜内有确定表达,中耳腔的扁平上皮、立方上皮、黏膜下层的毛细血管内皮和此层的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AQP1分布。结论AQP1、AQP4、AQP5共同参与中耳腔的液体平衡过程,保持中耳腔正常情况下的无液体积聚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钙激活氯通道1(hCLCA1)和黏蛋白MUC5AC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和7例正常人(对照组)hCLCA1和MUC5AC在下鼻甲黏膜的表达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mRNA表达阳性,而对照组未出现hCLCA1mRNA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应性鼻炎组MUC5ACmRNA表达和MUC5AC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均P<0.01);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mRNA表达与MUC5AC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直线正相关(r=0.752、0.694,均P<0.05)。结论:hCLCA1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抑制hCLCA1的表达将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黏蛋白在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5种人黏蛋白基因(MUC2、MUC5AC、MUC5B、MUC18、MUC19)在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35例鼻息肉、1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及18例正常人黏蛋白基因(MUCS)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结果表明,MUC5AC、MUC5B在鼻息肉组和变应性鼻炎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组与变应性鼻炎组及对照组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2、MUC18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19在变应性鼻炎组中的表达高于鼻息肉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MUC5AC和MUC5B在鼻息肉、变应性鼻炎的黏液过度分泌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MUC19在变应性鼻炎的黏液过度分泌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但是对鼻息肉患者的黏液分泌没有明显作用;未发现MUC2、MUC18在变应性鼻炎的黏液过度分泌过程中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5B (MUC5B)mRNA在慢性鼻-鼻窦炎(CRS)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82例CRS伴鼻息肉(CR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组、88例CRS不伴鼻息肉(CR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组以及15例正常上颌窦口黏膜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鼻窦黏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定量PCR(qRT-PCR)检测HIF-1α与MUC5AC、MUC5B的表达并分析相关性。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光镜下, CRSsNP或CRSwNP组中黏膜上皮MUC5AC的染色更多,主要位于胞浆内,呈浅黄色或棕黄色颗粒;MUC5B主要在黏膜下腺腺体的黏液细胞中表达;HIF-1α主要定位在黏膜上皮细胞核,在胞浆内也有表达,呈浅黄色或棕黄色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多。②qRT-PCR结果:CRSwNP组中HIF-1α、MUC5AC、MUC5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65±0.145、0.980±0.215、1.432±0.263;CRSsNP组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12±0.253、0.901±0.279、1.509±0.289;对照组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1±0.162、0.357±0.164、0.400±0.218;CRSsNP组、CRSwN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SsNP组、CRSwNP组中HIF-1α与MUC5AC、MUC5B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CRSwNP组:r=0.501、0.676,CRSsNP组:r=0.527、0.601,P均<0.05)。结论 HIF-1α与MUC5AC、MUC5B mRNA在CRS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HIF-1α与MUC5AC、MUC5B mRNA表达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小鼠肺炎链球菌中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J小鼠、TLR2缺陷(TLR2-/-)和TLR4缺陷(TLR4-/-)小鼠分别通过中耳鼓膜接种肺炎链球菌悬液[1×10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在细菌接种前、接种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鼓室声导抗测试,血液及中耳积液中细菌滴度测定,颞骨病理切片形态学观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基因型小鼠炎性细胞因子IκB激酶β(IκB kinase β,IKKβ)、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黏蛋白/黏液素5AC和5B(MUC5AC和MUC5B)mRNA的表达.结果 中耳接种肺炎链球菌3d后,TLR2-/-小鼠死亡率为58.8%(40/68),TLR4-/-小鼠死亡率为35.6%(21/59),而WT小鼠的死亡率仅为17.3%(9/52).接种7d后,TUR2-/-小鼠死亡率为82.4%(54/68),TLR4-/-小鼠死亡率为54.2%(32/59),而WT小鼠的死亡率仅为23%(12/52),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R测试结果显示,接种后存活3d及7d的TLR2-/-和TLR4-/-小鼠ABR阈值高于WT小鼠,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颞骨病理发现,TLR2-/-和TLR4-/-小鼠接种肺炎链球菌后第3天中耳出现积液和组织破坏,接种后第7天感染极为严重.TLR2-/-鼠出现严重的耳蜗炎性细胞浸润,内外毛细胞破坏、盖膜肿大和血管纹退变,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TLR4-/-鼠可见耳蜗内外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而WT鼠的耳蜗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破坏,内外毛细胞基本正常.在接种细菌3d和7d的TLR2-/-鼠中耳黏膜未发现肥大细胞,但在TLR4-/-和WT鼠中耳黏膜发现较多的肥大细胞并有脱颗粒现象.接种肺炎链球菌后3d和7d的TLR2-/-和TLR4-/-小鼠血液中细菌滴度均高于WT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接种肺炎链球菌3d后,TLR2-/-小鼠听泡组织中NF-κB、TNFα、IL-1β、MIP-1α、MUC5AC、MUC5B等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TLR4-/-和WT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R2-/-鼠在肺炎链球菌激惹后产生相对低水平的致炎性细胞因子,中耳清除细菌能力下降,引发脓毒血症,导致高死亡率.TLR2和TLR4是2种重要的小鼠中耳炎性反应的受体和信号转导分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改变,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2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16耳,A组);OME组Ⅰ(8只16耳,B组)和OME组Ⅱ(4只8耳,C组).OME组Ⅰ和OME组Ⅱ采用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分别经鼓膜穿刺和经听泡钻孔注射,耳内激发2次制成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进行腹腔致敏和耳内激发.在末次耳内激发后2天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中耳黏膜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L-5的表达.结果 A组1只、B组2只麻醉意外死亡.OME,模型组Ⅰ和组Ⅱ大鼠听泡内均出现少量琥珀色积液,咽鼓管鼓室段纤毛上皮肿胀,排列紊乱.部分纤毛脱落,中耳黏膜增厚,黏膜下层、骨髓腔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咽鼓管周围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两个OME模型组大鼠中耳粘膜和骨髓腔中IL-4、IL-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此两组间IL-4、IL-5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Ⅰ型变态反应能够成功诱发大鼠急性OME.经鼓膜或和经听泡钻孔注射两种方法 的造模结果 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耳中耳积液中IL-1β和IL-8的含量。结果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0%和92.5%,早期积液中IL-1β和IL-8的含量高于晚期(P均<0.001),浆液性积液中二者的含量亦较高(P<0.002,P<0.05),IL-8与IL-1β的含量呈正相关(r=0.83,р<0.01)。结论IL-1β和IL-8是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形成众多细胞因子中的两种,均存在于早期中耳积液中,并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的产生,前者对后者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channel,ENaC)mRNA在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12只SD大鼠实验耳经鼓膜注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造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动物模型,在造模后第二天取中耳黏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d ti me PCR)检测中耳黏膜中ENaC-mRNA的表达,并与对照耳(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相比较。结果实验耳α-、β-、γ-ENaC-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7 8、0.009 2、0.007 6,对照耳α-、β-、γ-ENaC-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2 1、0.012 6、0.011 7;实验耳相α-、β-、γ-ENaC-mRNA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下调1.56倍(P<0.05)、1.37倍(P<0.05)、1.53倍(P<0.01)。结论 ENaC在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中耳黏膜中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下调,这可能是导致OME早期积液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 -17A及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总共纳入14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下鼻甲黏膜中IL-17A和MUC5AC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评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IL-17A和MUC5AC mRNA表达分别比对照组织上升3.7倍和8.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的蛋白表达强度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IL-17A和MUC5AC的mRNA与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9和r=0.85,P<0.05).结论 IL-17A可能通过刺激MUC5AC的表达加重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严重度并且影响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缺氧诱导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中耳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并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中耳黏膜中的表达。方法取34只排除中耳病变的SD大鼠,从软腭进路以三氯醋酸烧灼一侧咽鼓管咽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实验组),另一侧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IF-1α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耳黏膜的表达。结果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建模成功14例(14耳),建模平均时间为1周;正常对照组中耳黏膜HIF-1αmRNA表达灰度值为5.297&#177;0.697,实验组为6.870&#177;0.6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HIF-1α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计分为0.500&#177;0.149,实验组染色计分为1.530&#177;0.3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化学烧灼法烧灼咽鼓管咽口能模拟咽鼓管功能不良成功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HIF-1α在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动物中耳黏膜中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 7 A,I L-1 7 A)刺激离体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Cs)后黏蛋白MUC5AC mRNA的表达变化,并检测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离体培养的HNECs经过IL-17A诱导0~6 h后,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Q-PCR)技术检测MUC5AC 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有无特异性阻断剂作用时p38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及相应MUC5AC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IL-17A在1 ng/ml即能诱导HNECs中MUC5AC的mRNA水平上调,并在浓度为100 ng/ml时达到峰值(F=48.60,P<0.01);p38信号通路在IL-17A诱导后开始活化,并在第30分钟达到最大程度,之后信号递减并趋于正常;采用p38特异性阻断剂SB203580抑制p38信号通路后,MUC5AC mRNA的上调得到抑制(F=223.8,P<0.01)。结论 IL-17A能通过p38信号通路诱导HNECs表达MUC5AC mRNA的过程,阻断p38信号通路可能作为干预由IL-17A诱导导致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的一个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19.
MUC5AC在人类鼻息肉及下鼻甲黏膜上皮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UC5AC与鼻息肉及慢性肥厚性鼻炎黏液过量分泌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2 7例鼻息肉、19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及 9例正常下鼻甲黏膜上皮MUC5AC的表达。结果 :鼻息肉黏膜上皮及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黏膜上皮MUC5AC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上皮 (P <0 .0 5 ) ,且MUC5AC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为杯状细胞。结论 :MUC5AC在鼻息肉及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黏膜上皮呈高表达 ,且阳性细胞为杯状细胞 ,表明MUC5AC确实对鼻息肉及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黏液过量分泌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MUC5AC是呼吸道黏液中重要的黏蛋白,感染、炎症因子、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因素可在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等多水平实现对其表达调控。在多种气道黏液高分泌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MUC5AC表达异常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MUC5AC的表达调控是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