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先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抑郁状态组,再把抑郁状态组和正常组被试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调量,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1)抑郁状态下个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个体;(2)抑郁状态下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和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3)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而言,有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对于正常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4)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在正常个体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的身上显著不同。结论:抑郁状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自尊结构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自尊结构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136名中学生完成了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结测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外显自尊和生活事件呈正相关,外显自尊、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层级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外显自尊,生活事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内隐自尊和生活事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回归效应显著.结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个体自尊结构影响着消极生活事件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关系。方法:外显自尊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inquisit 3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IAT(实验1)和我SC-IAT(实验2)。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IAT和我SC-IAT实验的内隐效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外显自尊与我-他人IAT不相关,但与我SC-IAT呈显著负相关。我-他人IAT与我SC-IAT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探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模型。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及Camp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Bradhurn编制的《情感量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等量表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主观幸福感结构也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预测外显和内隐幸福感。结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预测外显和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方法对40名大学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答自尊量表和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结果①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②外控总分与大学生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在成功事件上内控总分与其内隐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③高、低外显自尊大学生在外控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内隐自尊组大学生在能力、努力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组。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49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和问卷研究,其中男生26人,女生23人,平均年龄22岁。所有被试填答了R0senberg自尊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同时使用内隐联结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结果: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中等程度和高度的相关,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外显自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另外,结果倾向于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相对独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康复者之间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差异。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和康复者各30名,分别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外显自尊,用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测量内隐自尊,对两个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康复组,抑郁症组的内隐自尊水平与康复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组外显自尊有低于内隐自尊的倾向,康复组外显自尊有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结论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低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上差异不显著;抑郁症组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对50名初一新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同时填答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10名研究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倾向的测试。结果①研究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t=15.13,P=0.00);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3),高、低内隐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内隐自尊与学业拖延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t=6.91,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学业拖延。结论学业拖延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察海洛因依赖者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特点。方法:采用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41名海洛因依赖者和正常对照组36人的内因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①海洛因依赖者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②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的内隐自尊无显著差异(P>0.05)。③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具有低外显自尊而相对正常的内隐自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体内隐自尊及外显自尊对攻击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尊调查表(SEI)、Novaco愤怒问卷、攻击问卷及内隐联想测验等对来自江西2所大学的被试进行施测。结果①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别能预测个体的敌对反应(t=-2.098,P=0.043;t=-1.912,P=0.05);②外显自尊水平高时,个体的内隐自尊与Novaco愤怒问卷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敌对各因子呈负相关,且与愤怒、敌对相关显著(P<0.05);③外显自尊水平低时,个体内隐自尊水平与口头攻击相关显著(P<0.05);④4组被试在口头攻击方面差异极为显著(F=10.907,P<0.001),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一致的两组在口头攻击上显著高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相一致的两组(P<0.05),同时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都低的被试组又显著高于两者都高的被试组(P<0.05)。结论个体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均与个体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人际归因的关系。方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MMCS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对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无论人际关系成功或者失败,外显自尊水平高的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外归因;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女大学生倾向于将人际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的努力,而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女大学生则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个人的能力。结论自尊水平不同的男女大学生在对人际关系归因方面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基本状况以及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方法 对61名大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测试与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大学生内、外控得分差异显著(t=7.766,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效应显著(t=-11.175,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归因的总体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0.317,P<0.05),与成功事件的内控归因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0,P<0.001);努力(t=2.076,P<0.05)和能力因素(t=2.261,P<0.05)高分组的内隐自尊高于低分组.结论 大学生倾向于做内控归因,并且内隐自尊呈积极状态;大学生越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其内隐自尊越高;高内控归因水平的大学生内隐自尊体验高,而外控归因水平高低不影响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的变化,反映着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校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的能力和道德取向间的差异。结果①道德取向和能力取向的内隐联想实验均产生了IAT效应(d1=1.24,d2=0.64);②道德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与能力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差异显著(t=2.613,P<0.05);③能力内隐自尊效应与道德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2.148,df=45,P<0.05;t2=-2.190,df=41,P<0.05)。结论道德内隐自尊效应要优于能力内隐自尊效应。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内隐自尊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男性方面,即无论是道德还是能力方面都倾向于对自我持有积极地评价,但其强度仍不如西方人。  相似文献   

15.
记忆测量与记忆形式的研究足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评价法。综合研究了中老年酒依赖病人的记忆功能。结果表明:(1)病人内隐记忆无损害,而外显记忆有损害,表现出内隐与外显记忆间的不一致性;(2)项日性与联想性内隐记忆各有不同特点,前者在机械识读的条件下产生效应,而后者表现了语义学习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