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高能量损伤所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此类缺损不但能覆盖创面而且对供区影响小.目的:总结分析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41例四肢及口腔颌面创伤或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25)cm×(5~11)cm,根据受区软组织缺损大小、形态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将皮瓣动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覆盖创面.观察移植后股前外侧皮瓣成活、供区愈合情况,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受区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均为移植后24~36 h出现皮瓣淤黑,予及时血管探奋发现均为静脉栓塞,经手术取栓后皮瓣成活.病例随访4个月~3年,均得到覆盖创面的目的,2例患者移植后因皮瓣臃肿再次入院行削薄手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恒定,血管口径大,可切取面积大,修复四肢及口腔颌面皮肤黏膜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已不再是难题.解放军第98 医院南京军区显微骨科中心自2003 年5 月至2008 年5 月以来,应用一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肌皮支血管)股前外侧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肢体邻近双软组织缺损创面15 例,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最大面积20cm×15cm,最小面积12cm×10cm。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6~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可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皮瓣,其供血动脉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系统的肌皮穿支或肌间隔穿支,属于穿支皮瓣的一种.1984年我国学者徐达传等[1]首次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而且提出了用旋股外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轴心血管的游离皮瓣.随后罗力生等[2-3]在临床上首先开展了该皮瓣的应用,并获得了成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具解剖恒定,可供吻合的血管粗大,已在手外科和显微外科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目前,该皮瓣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头面颈部[4-5]、四肢[6]等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还用于阴茎再造[7-8]、阴道再造[8]、舌再造[9]等,在临床上被称为“万能皮瓣”.由于此皮瓣诸多的优点,成为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皮瓣.现将该皮瓣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创伤、烧伤等原因所致的足背部皮肤大面积缺损导致肌腱、骨外露 ,极易感染 ,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疗法常难以奏效。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5月 ,我们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5例 ,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应用解剖 旋股外侧动脉 84 %起自股深动脉 ,小部分起自股动脉。口径 3 0~ 3 4mm ,于股直肌深面走向外侧 ,在进入阔筋膜之前分为升支、横支、降支。股前外侧皮瓣一般以降支为血管蒂 ,有 1~ 2条降支伴行静脉为皮瓣回流静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作为皮瓣血管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临床应用介绍,进一步的了解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结合病人推广使用。方法:自2003年6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了6例软组织缺损、骨关节及肌腱外露的病人,其中2例足背及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及关节外露,利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血管与胫前动静脉吻合;2例小腿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利用此皮瓣,血管与胫后动静脉吻合;1例膝关节外露利用对侧皮瓣与受区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分别吻合;1例臀部褥疮利用对侧皮瓣与受区的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血管吻合,所有病人均微创,显微镜下吻合血管,术后常规三抗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皮瓣均全部成活,皮瓣血运好,质地满意,供受区一期修复,获得一定的功能。结论: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取材方便,血运可靠,是在软组织修复中值得推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临床比较实用的方法,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1].该皮瓣具有供区隐蔽、供皮面积大、皮瓣质量较好、血管蒂长、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径粗、恒定等优点,在整形外科中得到广泛应用[2].我院整形科2002年3月~2005年10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7例,效果理想.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皮瓣,该皮瓣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头面颈部、躯干、会阴等部位畸形缺损的修复。该皮瓣移植成活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较为特殊和复杂。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50例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均采用股前外侧肌游离皮瓣修复创面,经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及术后早期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最大23 cm×16 cm,血管蒂长14 cm,动脉口径2~3 mm,静脉3~4.5 mm。结果:本组17个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36个月,皮瓣厚薄适中,足踝部功能正常。结论:该皮瓣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陈青 《天津护理》2014,(4):303-304
<正>口颊癌是口腔肿瘤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颊癌在治疗上多采用外科综合治疗。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组织瓣移植已公认为是一种头颈部缺损安全有效的修复手段。而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皮瓣可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等优点~([1])。我院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68例颊癌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对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早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1-06/2005-12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100髋),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12髋,Ⅲ型53髋,Ⅳ型32髋。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复位大、小转子骨折块,以钢丝固定,股骨距部位骨缺损以骨水泥充填,重塑股骨距,人工股骨头(北京京航公司或Link公司,钛合金股骨头)以骨水泥固定。复位后中立位或稍内收屈曲90°及伸直位外旋90°无脱位,认为关节安装合适。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患者早期下地功能锻炼。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疗效评估标准:疼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好、恢复生活自理者为优;活动时髋部或大腿有轻微疼痛、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者为良;活动时髋部或大腿疼痛,但可扶拐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者为可;髋部疼痛明显、不能行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者为差。结果:98例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原因与手术无关;失访3例,进入结果分析共92例。①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6-12个月23例,13-18个月48例,19-24个月21例,平均13个月。按照疗效评估标准,优30例,良45例,可16例,差1例,优良率为82%。②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15例,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为16%。结论: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目的:探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收集58例(65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髋关节置换前使用CT测量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利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以采用模板测量法为对照.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与各假体系统的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r=0.84~0.85;P<0.05),说明应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及优良率均高于模板测量法的优秀率及优良率(P<0.01,P<0.05).当年龄>45岁时,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6%,高于模板测量法的32%(P=0).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时,采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高于模板法,并且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受关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股骨头坏死而提早干预、避免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临床症状非常重要。目前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是用于早期监测创伤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及再灌注状态、评价创伤后股骨头骨质活性较为敏感的非侵袭性检查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而常规MR成像是股骨颈内固定术后早期监测股骨头坏死的可靠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拟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目前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假体设计是否达到成熟、是否能引起股骨头坏死。目的:观察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头表面置换后的组织形态变化。方法:60只健康大白兔行左股骨头表面置换,右侧为正常对照侧。分3,6,9,12周共4次分批处死取股骨头标本行大体、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头表面置换后,股骨头骨质仅在与骨水泥接触界面(骨-水泥界面)有小范围的骨细胞坏死和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以及骨吸收;与金属假体接触的界面(骨-假体界面)亦有轻度小范围骨细胞坏死和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但无骨吸收表现;在远离骨水泥和假体的股骨头中心部位既无骨坏死表现,亦无骨吸收表现,组织表现与正常未手术骨质相同。结果可见股骨头表面置换不会引起正常股骨头的坏死,股骨头坏死与术式及假体本身无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表面置换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