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开颅清除术,观察组采用穿刺引流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及语言康复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少,生活质量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治疗的方法多样犤1犦。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本院采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8~80岁,平均56.2岁。所有病例均经CT确诊,其中基底节区出血8例,皮质下出血2例。从发病到治疗时间8小时内6例、9~24小时3例、1周1例。1.2治疗方法:在局麻下根据CT标记将穿刺针经颅骨、硬脑膜、脑组织直达血肿中心,抽出针芯,连接三通管行血肿抽吸,血肿冲洗液冲洗,或用血肿粉碎器连接冲洗,待冲洗液清晰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小量高血压幕上脑出血(SHICH)3D-Slicer辅助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2016-08—2020-10行血肿穿刺引流术的76例中小量S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开始行3D-Slicer辅助定位的时间为依据,其中2018-11—2020-10采用3D-Slicer辅助定位的40例为3D-Slicer组。选择2016-08—2018-10采用常规头颅CT定位的36例患者为常规CT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效果和术后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Slic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CT组、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率均高于常规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小量SHICH患者采用3D-Slicer辅助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有助于术前血肿精准定位、模拟手术入路,可有效清除脑内血肿和提高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锥颅引流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01—2017-01间在潮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锥颅引流术治疗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比较不同因素组别患者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30例(28.85%)。其中术前收缩压≥140 mm Hg者再出血发生率(55.0%)高于术前收缩压140 mm Hg者(12.5%);发病至手术时间≥4 h者再出血发生率(47.6%)高于发病至手术时间4 h者(24.1%);术中发生活动性出血者再出血发生率(73.1%)高于术中未发生活动性出血者(14.1%);术后血压未有效控制者再出血发生率(75.0%)高于术后血压有效控制者(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收缩压≥140 mm Hg、发病至手术时间≥4 h、术中发生活动性出血及术后血压未有效控制,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锥颅引流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当积极预防,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小血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小血肿的临床价值. 方法自2001年6月起,应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小血肿42例. 结果本组术后一月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11例,显著好转19例,好转8例,无变化4例.有效率达71.4%,显效率达9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9±2.1.治疗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11例,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 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小血肿,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引流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微创手术,但不宜于超早期内(<7 h)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软通道血肿引流术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微创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治疗组手术平均时间(1.6±0.4)h,术中平均出血量(31.2±5.2)mL,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4.5±1.5)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8±68.2)mL。术后随访GOS预后评定,治疗组中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2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例。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相比,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软通道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效率高,术中出血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5):375-378
目的分析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医疗措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研究的120例患者中,死亡41例,死亡率为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史、入院时GCS评分<9分、脑室铸型、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前平均动脉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引流持续时间、术后并发中枢性高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死亡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按照相对危险度从大到小排序):术后并发中枢性高热、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引流持续时间≥7 d、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年龄≥70岁、入院时GCS评分<9分、脑室铸型、高血压史(P<0.05)。结论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出血程度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采取积极的并发症防治措施是改善预后、降低术后死亡率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8月至2004年2月入院的全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51岁。根据结局的不同将SAP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对两组资料的一般特征、严重程度和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AP共57例,死亡11例,病死率为19.3%,手术治疗30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26.7%。两组在年龄、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ARDS、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体会。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回顾性分析血肿清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血肿清除的时间为(4.7±1.3)d,术后3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体温升高,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近期治疗效果:痊愈22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变化7例,恶化1例。远期治疗效果:I级16例,Ⅱ级20例,Ⅲ级11例,Ⅳ级6例,V级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侧裂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侧裂小骨窗手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侧裂组),失访10例;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103例(传统组),失访21例,回顾性比较两组获得随访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830,P=0.400);侧裂组术后1月GOS分级明显优于传统组(χ^2=12.553,P=0.000);术后30 d死亡结局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侧裂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获益(χ^2=4.024,P=0.045);侧裂组患者术后6月ADL评分优于传统组(χ^2=5.914,P=0.015)。结论经侧裂小骨窗手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但术后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获益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2010年11月对115例CT确诊脑室出血,其中重型脑室出血25例,根据患者脑室出血部位和体积选择性穿刺侧脑室额角,采用双侧或单侧脑室引流,术后尿激酶灌注冲洗,直至脑脊液正常,头颅CT确认血肿消失。结果住院期间治愈或好转88例(76.5%),植物状态11例,死亡16例。9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78例复查头颅CT示脑室大小正常,再出血8例,继发性脑积水5例,死亡7例。结论脑室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冲洗,能尽快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The subjects were 370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who fulfilled all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admission by day 2 after onset, operation performed by day 3 by the same surgeon (T.I.), Hunt-Hess grade I–IV, availability of bilateral carotid angiograms acquired by day 2 and repeated between days 7 and 9. The demographic, clinical, radiographic, surgical, laboratory,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data were analyzed for angiographic vasospasm (AV), symptomatic vasospasm (SV),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Both CT-evident SAH and AV were graded as 0–IV. Among the 370 patients, AV grade III–IV, SV,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26%, 24%, and 20%,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Hunt-Hess grade III–IV, SAH grade III–IV, intracerebral or/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rebleeding, cigarette smoking, hypertension, alcohol intake, leukocytosis, hyperglycemia,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QTc prolongati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 and ST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 least one of AV grade III–IV, SV, or cerebral infarc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AH grade III–IV was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vasospasm followed by LVH on electrocardiogram, cigarette smoking, and hypertension. AV grade III– IV, SV,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57%, 54%, and 39% of the 46 smokers with LVH, and in 43%, 49%, and 35% of the 68 patients who had both LVH and hypertension, respectively. CT-evident SAH, LVH, cigarette smoking, and hyperten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vasospasm. In smokers 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premorbid LVH appears to predict much more severe vasospasm. 相似文献
14.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0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德群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3):211-213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既能避开重要功能区及重要血管分布区,又能达到与其他穿刺术式引流效果相仿.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行新术式穿刺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分别采用局麻或全麻下额部钻颅软通道引流血肿78例,额部钻颅血肿引流配合脑室外引流20例,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11例. 结果 术后2~5d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清除19例;血肿清除90%以上37例,血肿清除80%以上43例,清除50%以上8例,血肿清除小于50%2例;未发生切口及颅内感染;术后死亡6例. 结论 额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有效避免对重要脑组织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血肿清除率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只家犬为实验对象,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予内科治疗,不进行血肿清除;微创组10只:造模6 h内进行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清除血肿后1、3、5、7天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1,3,5,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1.6)、(8.6±1.3)、(7.8±1.3)、(7.9±1.5)分,显著高于微创组(6.3±1.7)、(5.8±1.7)、(4.2±1.8)、(4.1±1.9)分(t=3.522,P=0.000;t=4.137,P=0.000;t=5.127,P=0.000;t=4.964,P=0.000)。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11.48±0.52)、(12.34±0.36)、(11.53±0.42)、(11.36±0.01)分,显著长于微创组(8.83±0.55)、(9.23±0.34)、(8.85±0.37)、(8.01±0.12)分(t=11.071,P=0.000;t=19.861,P=0.000;t=15.141,P=0.000;t=87.975,P=0.000)。结论超早期采用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观察组),与同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50例患者进行对比(对照组)。结果观察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4/50),3例死亡,死亡率6%(3/50)。对照组1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12/50),死亡4例,死亡率为8%(4/5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密闭式颅内血肿引流冲洗器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密闭式颅内血肿引流冲洗器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CT定位,锥颅置入密闭式颅内血肿引流冲洗器的颅内引流管,再外接密闭式引流器的颅外部分,使用该引流器的塑料吸球自动抽吸和三通管的丁基胶帽在完全密闭的情况下注入尿激酶等血凝块溶化药物,通过调节滴壶的高度进行持续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5例。结果住院40~65d。出院时治愈6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3例,总有效率86%(30/35);死亡5例,死亡率14%。血肿清除时间1~3.5d,平均2.7d。再出血3例,发生率为9%。无气颅、颅内外感染。生存的30例随访3~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12例,Ⅳ级3例。结论使用密闭式颅内血肿引流冲洗器,治疗程序简便,血肿清除快,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终末期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慢性肾衰竭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对1999年8月~2003年8月期间我院52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其中死亡组22例、存活组30例,分析其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1)52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组的22例中,死于心血管病变13例(占59.1%),腹膜炎3例(占13.6%),肺部感染2例(占9.1%),严重营养不良2例(占9.1%),其他2例(占9.1%).(2)死亡组年龄、性别分布与存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体重、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死亡组的透析龄、透析液总剂量、腹腔超滤量、尿量及液体总清除量与存活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死亡组的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68.2%及43.3%(P<0.05).(4)死亡组透析初始时的尿素氮、肌酐、肌酐清除率、血色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存活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16例糖尿病患者有11例死亡,非糖尿病患者36例中有11例死亡(病死率分别为68.8%VS 30.6%).结论: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容量超负荷、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高血压、营养不良以及透析时机过迟都是影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维持体液平衡、控制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并根据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临床症状、合并症情况和营养状态综合考虑,及时开始CAPD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早期进食防治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 (72 h内 )进食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随机将 7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发病 72 h内进流质饮食 ;对照组常规禁食。结果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4例 (10 .5 % ) ,对照组 13例(32 .5 %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提示脑出血患者早期进流质饮食可防治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