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胃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以其特有的缓控释优势而成为很有前途的剂型。综述各类胃滞留-漂浮型制剂的作用原理、所用辅料、制备方法、优缺点及其体内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内滞留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延长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可以增加药物在胃部的吸收,从而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依据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大小、比重及作用机制分为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生物粘附型胃内滞留系统、漂浮与生物粘附协同型胃内滞留系统、高密度型胃内滞留系统和阻塞型胃内滞留系统等。本文就胃内滞留制剂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缓释,控释制剂研制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作者近10多年来研制缓释、控释制剂的情况。总结了胃内滞留漂浮型、渗透泵型、缓释微丸及难溶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4种类型的研制工作。并以维生素B6美托洛尔等10多种药物为例讨论了制备原理、处方设计、辅料选择及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7.
胃内漂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内漂浮给药系统是通过制剂手段来延长胃内滞留时间,达到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就该类制剂的技术进步、性能评价及前景与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胃漂浮给药系统可以增加药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按药物剂量的分配方式,胃漂浮给药系统可分为“一单元”和“多单元”给药系统(如微丸、微球等)。“多单元”较“一单元”胃漂浮给药系统有着药物释放吸收的个体差异小、可避免药物剂量的“全或无”现象、对胃刺激性小、可以将不同释放速率的药物单元组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多单元胃漂浮给药系统的类型、制备方法、释药情况及其体内漂浮性能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口服制剂中,胃滞留给药系统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进而延长其在整个胃肠道的转运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给药系统。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从胃滞留给药系统的影响因素、分类、制剂研究(包括中药胃滞留制剂)及上市产品进展等方面对近年来胃滞留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尼莫地平先制成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再压制成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NM-FSRT)。均匀设计法优选处方,并考察处方因素对尼莫地平释放的影响,在人体内对NM-FSRT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优选处方于体外漂浮达10h,0.15~6h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HPMC量越大,药物释放越慢,PEG 6000量越大,释放越快。饮食后NM-FSRT于胃内滞留时间约5h,空腹时约3h;对照非漂浮片饭后服滞留时间为3h,空腹2h排空。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91.46%,MRT较普通片延长一倍多。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为促进我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以下简称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及传统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江苏省传统中药制剂备案系统中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数量、剂型分布、主要问题等。结果: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实施以来,备案申请每年多在35~40件之间;合剂、颗粒剂、胶囊剂占总申请的81.1%;委托配制占31.4%;从申报资料看,备案研究和资料准备均有较多问题。结论:我省传统中药制剂备案积极性不高;认识不足、能力薄弱和临床医生和药学人员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支持影响备案;修订备案程序、完善技术指导原则,逐步推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证据体系在传统中药制剂备案中的运用,为传统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六安市中医院2014-2016年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存在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分析2014-2016年我院中药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2014-2016年我院中药制剂使用数量大,销售金额占一定比例,排名前五名的制剂分别为十味疏风通窍颗粒、归芍明目颗粒、十味利湿颗粒、芪归通络颗粒、扶正排毒颗粒,但是中药制剂在医院总药品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中药制剂使用量亟待提高。结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为加强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传统中药制剂的支持力度;核定制剂价格,提升中药制剂的院内地位;利用新技术研发新制剂,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制剂纳入医保范围,提高中药制剂的使用率;转变思路,合理使用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药丸剂的缓释制剂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丸剂的优势特点。方法对丸剂的市场概况、物料及其结构基础进行分析,并作文献调研。结果丸剂是最常用的剂型,具有缓释特点,优势明显,但因种种原因导致其生物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较少。结论丸剂比较适合中医临床需要,但需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63例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进行统计分析。发现ADR构成比和发生率均较高的四种药物分别为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和参松养心胶囊。临床表现主要是皮疹、恶心、呕吐等,但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为疫情防控用医疗机构制剂的应急备案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用医疗机构制剂实施应急审批公告》《北京市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以及我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药制剂应急备案申请情况,讨论本次应急备案的申报背景、主要流程、相关材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结果与结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药制剂的应急备案审批,简化了申报材料,缩短了审批周期,及时补充了疫情防控用药品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