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对12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烧心(59.8%)、嗳气(55.1%)、咽部异物感(52%)、反酸(51.2%)。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37.8%)、肝胃不和证(28.3%)、痰气交阻证(18.1%)、脾胃虚寒证(18.1%)、痰湿中阻证(15.0%)、中虚气逆证(8.7%)、胃阴不足证(7.1%)、瘀血阻络证(5.5%),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常出现烧心、嗳气、咽部异物感、反酸等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95例LPRD患者进行调查填表,了解其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辨证共得7个证型:肝胃不和证(34.36%)、肝郁脾虚证(22.56%)、脾胃虚弱证(14.36%)、肝胃郁热证(10.26%)、痰气交阻证(8.72%)、胃阴亏虚证(5.64%)、气滞血瘀证(4.10%)。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证患者病程多小于6月;肝郁脾虚、胃阴亏虚证病程多为1~5年,脾胃虚弱证病程多为5~11年。脾胃虚弱以饮食因素及饮酒为主要诱因;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阴亏虚则以烟酒及情志因素为主。肝郁脾虚证与脾胃虚弱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与痰气交阻证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主要证型,各证型病程、诱因、RSI总分和RFS总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与证候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6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运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该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总结其主要体质类型、证候类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脾胃虚寒〉脾虚湿热〉胃热阴虚,其中以肝胃不和(27%)、肝胃郁热(20%)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证型。体质分布情况为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平和体质。除特禀体质的人与平和体质的人患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与证候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11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肝胃郁热证(45.45%)、痰气交阻证(34.55%)、肝郁气滞证(20%)、中虚气逆证(19.09%)、肝胃不和证(18.18%)、脾肾阳虚证(9.09%)、胆热犯胃证(9.09%)、肝郁脾虚证(8.18%)、瘀血阻络证(7.27%)、痰热内蕴证(7.27%)、脾胃气虚证(6.36%)、脾胃湿热证(5.45%)、胃阴亏虚证(3.64%)、脾胃阳虚证(2.73%)。其中同一个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肝胃郁热兼痰气交阻的复合证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最特征性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7.
朱晓燕  朱生梁 《北京中医》2004,23(6):323-325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 14 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 % )为主 ,B级以胆热犯胃型 (44 % )为主 ;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 ,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 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 ,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欧阳锜研究员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乃属中医食噎范畴,多因痰气交阻、郁而化热所致,主张从解郁化痰、清热降逆入手治疗,肝胃郁热证,用四逆金铃汤加减;肝胃痰热证,用小陷胸汤加味;肝胃湿热证,用清湿和中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为主,B级以胆热犯胃型(44%)为主;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黏膜在胃镜下的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性。方法:对151例符合观察条件RE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并对其食管黏膜根据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结果: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占35.10%(53/151,95%CI=27.49%~42.71%),肝胃郁热占40.40%(61/151,95%CI=32.57%~48.22%),痰瘀交阻占11.26%(17/151,95%CI=6.22%~16.30%),脾胃虚弱占13.25%(20/151,95%CI=7.84%~18.65%);其中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分别与痰瘀交阻及脾胃虚弱进行比较(95%CI不重叠,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比较(χ2=18.552 0,f=3,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的胃镜分级低于脾胃虚弱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差异;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叶柏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及研究数十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探析叶柏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学术思想,笔者通过跟随叶柏教授门诊抄方,结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叶柏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法及方药。叶柏教授认为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痰气交阻、肝胃不和为本病常见证型,其中又以痰气交阻证尤为多见,治疗本病多以疏肝健脾、化痰降逆为重点,自拟临床验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天龙 《陕西中医》1996,17(1):20-21
重温古今有关资料记载,阐明了中医对慢性食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并结合临床实践,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其分为痰气交阻、胃中郁热、脾胃虚寒三个证型论治,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胃痛"、"胃痞"、"反胃"等范畴,其发病与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食道,与肝脾胃有关。痰气交阻证治化痰理气散结;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肝火犯胃证治以清泄肝火;脾胃虚寒证治以健脾散寒,降逆止呕;阴虚血淤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痰气交阻证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肝胃郁热证治以清肝泄热、和胃化湿,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阴虚血瘀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6年2月入我院门诊部行药物治疗的200例RE患者纳入研究范畴,按照病理特点统计患者的中医证性分布所占比重,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与中医证性分布相关的因素。结果:RE九大中医证型中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为最主要四大证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Hp感染和体质类型。结论:掌握RE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然后对症治疗,方可提升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