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对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吗啡依赖大鼠脑内海马区c-fos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控制阿片戒断症状的分子机理。方法 剂量递增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大鼠成瘾模型,给与地塞米松干预,纳洛酮促瘾后观察戒断症状,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海马区c-fos mRNA。结果 吗啡依赖大鼠经地塞米松干预后,由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组;同时经地塞米松干预后,海马c-f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但较盐水对照组高。结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以及海马c-fos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质(PC)、海马及蓝斑(LC)各脑区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的改变,探讨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急性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和慢性空白对照组。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作用30min。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海马的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急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慢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依赖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和戒断时大鼠杏仁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变化。方法连续7天给予大鼠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使用纳洛酮(2mg/kg)催促戒断,观察戒断症状并进行评分。将大鼠断头处死后,剥离大脑并分离出杏仁核,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游离型和结合型神经甾体。神经甾体(包括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和孕烯醇酮硫酸酯)的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甘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采用柱前OPA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大鼠杏仁核中的脱氢表雄酮水平降低33 %(P<0·01)。与戒断对照组比较,吗啡戒断大鼠杏仁核中的孕烯醇酮和别孕烯醇酮水平分别升高45 %和42 %(P<0·05) ,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18 %(P<0·01)。与吗啡依赖组比较,吗啡戒断组大鼠杏仁核中的孕烯醇酮和孕烯醇酮硫酸酯水平分别升高60 %和40 %(P<0·05) ,甘氨酸水平降低14 %(P<0·05)。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杏仁核中的脱氢表雄酮可能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而与吗啡戒断症状的表达无关。其他神经甾体(包括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和孕烯醇酮硫酸酯)则可能参与吗啡的戒断而与依赖的形成无关。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大鼠杏仁核中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受到抑制。表明大鼠杏仁核中的各种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在吗啡依赖和戒断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三七叶的三七皂苷(Ara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 leaves,APnL)对大鼠吗啡依赖及纳络酮催促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进一步探讨APnL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躯体依赖模型,腹腔注射纳络酮建立催促戒断模型.在使用吗啡的同时,采用(50、100和200 mg/kg)3种剂量的APnL进行灌胃.第6天上午8:00末次注射吗啡50 mg/kg,观察各组催促戒断症状及体重减轻情况;1 h后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APnL对吗啡依赖大鼠海马神经元[Ca2+]i的浓度.结果 ①剂量递增法慢性吗啡处理5 d后经ip NAL催促戒断后,与吗啡组相比可明显地诱发大鼠体重减轻和跳跃次数的发生(P<0.01).②3种不同剂量APnL均可抑制大鼠戒断后体重减轻和跳跃的发生.③APnL可以有效地抑制纳络酮催促戒断所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Ca2+]i浓度的降低,200 mg/kg剂量组作用最佳(P<0.01).结论 APnL可以缓解纳络酮催促戒断诱导的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症状的发生,同时可以抑制纳络酮催促戒断所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Ca2+]i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鲁唑对吗啡躯体依赖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在小鼠吗啡依赖和大鼠依赖模型上分析利鲁唑对吗啡躯体依赖的影响。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小鼠脑组织NOS活性。结果:在小鼠吗啡躯体依赖模型中,利鲁唑(2.5~10mg/kg,sc)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中,利鲁唑(2.5和5mg/kg,sc)使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积分明显降低。利鲁唑能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小鼠不同脑区(大脑、小脑、丘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论:利鲁唑抑制吗啡依赖大鼠和小鼠的戒断症状,机制与抑制吗啡依赖状态下脑组织内NOS活性代偿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观察中药制剂清君饮对海洛因依赖者脱瘾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海洛因依赖的自愿戒毒者100例为治疗组,另设美沙酮、可乐宁两个对照治疗组,各50例。清君饮组口服180ml/d,清君饮组在疗程开始后72h,其控制戒断症状的效果优于可乐宁组,清君饮组在疗程后5d期间其控制戒断症状效果优于美沙酮组。提示清君饮是一种有效的非依赖性脱瘾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强啡肽A1-13(Dyn)抑制吗啡依赖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吗啡身体依赖模型;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采用sc 5mg*kg-1纳洛酮激发;Dyn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采用侧脑室、脊髓及静脉内注射Dyn后,对大鼠经纳洛酮激发后60min内可数和不可数的戒断症状进行评分的方法进行.结果静脉内注射100μg*kg-1 Dyn可短暂抑制戒断症状;髓鞘内注射4μg*kg-1 Dyn可明显抑制绝大部分的戒断症状;侧脑室注射Dyn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Dyn抑制阿片类物质戒断症状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水平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钩藤碱抑制小鼠吗啡戒断症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钩藤碱(rbyncbopbylline,Rbv)为中药钩藤的主要活性成分,除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外,近年来研究表明,钩藤碱具有拮抗Ca^2 的作用。因传统的钙拮抗剂能够抑制吗啡的戒断症状,钩藤碱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尚不清楚。鉴于此,我们在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模型上,观察了钩藤碱对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以探讨钩藤碱在戒毒治  相似文献   

9.
CREB1蛋白在大鼠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急性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脑区和核团CR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抑制蓝斑CREB1蛋白表达。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增加皮质、海马、蓝斑等脑区核团CREB1蛋白的表达,但是在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伏隔核CREB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CREB1在大鼠皮质、海马、下丘脑、蓝斑、伏隔核等脑区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介导阿片类药物依赖信号转道通路的反应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连续9d递增皮下注射烟碱后产生依赖,皮下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4mg·kg-1)可使烟碱依赖大鼠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并与美加明激发的戒断症状十分相似。烟碱0.5mg·kg-1(sc)和吗啡1mg·kg-1(sc)可交叉替代缓解美加明和纳洛酮激发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大鼠烟碱依赖-戒断涉及阿片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清火排毒化肿胶囊单次或多次给药后 ,动物出现的毒性反应及其性质和程度 ,寻找药物的安全范围 ,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为测定小鼠最大给药量方法。长期毒性试验为大鼠连续以清火排毒化肿胶囊 2 7g/kg、1 35 g/kg或 0 4 5 g/kg·体重 ,灌胃给药 12周 ,观察大鼠各项生理、病理指标变化 ,停药后继续观察 2周。结果 :清火排毒化肿胶囊对小鼠一日内灌胃的最大药量为 10 8g/kg·体重。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 ,1 35 g/kg组和2 7g/kg组与对照组比较 ,WBC分类和CR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 ,心、肺脏器权重系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病理组织学检查 ,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末 ,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 ,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清火排毒化肿胶囊按拟定临床剂量及疗程服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20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Ⅱ(骨髓有核细胞计数)、Ⅲ(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检测),Ⅳ(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Ⅴ(血清溶血素测定)5大组(每组n=40),每大组又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药物组和辐射对照组(每小组n=10).低、中、高剂量按0.12 g/kg、0.24 g/kg、0.72 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21 d;辐射对照组给等量蒸馏水.各组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的照射剂量,各实验项目剂量组与相应的对照组均以同一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至实验结束.分别对每大组中各药物剂量组间进行相应检测指标的比较. 结果 以3 Gy剂量照射实验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及第14天中剂量药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1或P<0.05);照射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低于辐射对照组(χ~2=6.301,P<0.05);以6 Gy剂量照射后第7天,高剂量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2 Gy剂量照射后第14天,各剂量药物组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用特异性核酶阻断生物节律基因per1的表达对吗啡成瘾小鼠海马c—fos基因转录及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吗啡成瘾小鼠模型,向小鼠脑室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cDNA3.1-per1RZ DNA,在脑内产生特异性核酶-per1RZ,阻断小鼠脑内生物节律基因per1的表达。作脑组织冰冻切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海马c—fos基因转录及表达的变化。结果per1RZ能使吗啡成瘾小鼠海马的c—fos基因转录及表达明显减弱。结论重组质粒表达的per1RZ可以干扰生物节律基因per1的表达,抑制海马c—fos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控制吗啡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 EAE)小鼠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EAE组、EAE+依达拉奉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用PBS作为对照。后两组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完全福氏佐剂( CFA)、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抗原乳剂进行造模。免疫2 d后,EAE+依达拉奉组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 mg/( kg· d)。3组均监测20 d,每日称重,观察小鼠的摄食和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0 d后取小鼠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EAE组小鼠的发病率(80%)高于EAE+依达拉奉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AE+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评分各个时间点都低于E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监测10 d后,EAE组神经功能评分(3.6±0.4)级;而EAE+依达拉奉组评分为(1.3±0.5)级。 HE染色后发现,EAE组小鼠的脊髓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白质脱髓鞘改变明显。而EAE+依达拉奉组小鼠有较少的炎性细胞浸润,且没有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依达拉奉对EAE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鼠和大鼠灌胃后天芪航力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试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CD-1(ICR)小鼠,灌胃给药,给药后观察14 d,记录动物死亡及不良反应症状;反复给药毒性实验采用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6周,给药13周、26周和停药4周后,分别取样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病理形态学、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天芪航力方提取物小鼠急性口服毒性的最大剂量大于120 g.kg-1,该剂量相当于临床拟用量的246倍;长期毒性实验低、中、高3个剂量组1.60、3.21、11.42 g.kg-1(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10、20和71倍),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体质量、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和异常改变,肉眼观察用药组动物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外观形态、颜色均无异常改变,光镜观察也未见各脏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异常。结论高剂量的天芪航力方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无明显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