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毫米波电场缓解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中[1] ,组织学形态结构的改变及某些相关的神经蛋白变化已表明毫米波治疗的有效。但是 ,解剖学上的再生、结构的重建并不等同于功能的恢复。脊髓修复的最终目标是有功能的神经再支配的重建。因此 ,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明确毫米波治疗脊髓继发性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状态。近年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取得很大进展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了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 ,能较好反应脊髓的功能状态。本研究选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 相似文献
2.
毫米波电场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毫米波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立即以波长4.9、7.1、8.9mm,功率密度7mW/cm2的毫米波辐照损伤局部,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波长7.1mm,功率密度7mW/cm2的毫米波治疗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脊髓神经原损伤减轻,髓鞘结构较完好。结论一定参数的毫米波能缓解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设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入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相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损伤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再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6.
肋间神经植入损伤侧脊髓的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高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和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主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要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扣佃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财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直肠电刺激缓解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直肠电刺激(RPES)缓解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10例SCI后痉挛患者和10例偏瘫后痉挛患者,在RPES治疗和口服Baclofen前后进行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测定,包括F波,屈肌反射,H反射,T反射。结果:SCI患者经RPES治疗后,下肢康复评分显著降低(P<0.001),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屈肌反射振幅、时程显著降低(P<0.01),Baclofen治疗后,康复评分显著降低,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PES对降低SCI后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节段,作用机理与降低α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一般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关,而与γ运动神经元及Renshaw细胞活性无关。其解痉作用可能部分与γ氨基丁酸相关,但仍有其它神经介质参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应用正交表获得不同的RPES 参数组合。10 例肌张力2 级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每例患者每次接受一种RPES 参数组合治疗,直至完成所有参数组合。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肌张力、阵挛、反射。采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3 /min、刺激时间15 min 时对肌张力的缓解最为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4 /min、刺激时间10 min 对反射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4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阵挛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综合痉挛指数的缓解最明显。结论刺激强度对肌张力、反射和痉挛指数的影响较大,刺激频率对阵挛的影响较大。缓解单项指标的最佳刺激参数不一定是综合缓解痉挛的最佳刺激参数,应针对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0.
李翠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1,(3)
<正>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脊髓损伤病人的存活时间大大延长。虽然生活质量也稳步提高了,但是仍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此类病人,如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公共卫生水平等,使其发生继发性损害。本文首次通过对脊髓损伤病人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旨在确定加拿大魁北克地区慢性脊髓损伤人群继发性损害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见并发症,由此诱发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是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正确地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积极改善膀胱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SCI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间歇导尿仍然是处理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方法,但其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不便及有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该疗法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就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和轴突不能再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动物脊髓损伤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轴突能有少许再生,并能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联系。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15.
脑损伤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对78例肌痉挛患者应用巴氯芬(商品名脊舒)进行治疗,结果发现74例患者肌力经改良Ash-worth评分后平均降低1级,有效率达95%(74/78),证明脊舒作为一种骨骼松弛剂在治疗肌痉挛方面有较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疼痛的时间可能是持续性的、间歇性的或阵发性的,疼痛可以不同的性质出现,在同一部位或不同区域常可以体验到一种以上性质的疼痛或以痛觉过敏的形式出现,疼痛的强度或高或低,各种内外在刺激(如触物、冷热刺激、激动等)常可诱发疼痛。疼痛与精神源性因素无关,但心理和精神的失调可能同时出现,究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SCI后疼痛的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证实,以阴部神经为作用靶点,通过对频率、强度、脉宽的调整,调节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同作用,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目的:了解阴部神经电刺激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ed Trials(CENTRA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阴部神经电刺激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报道,并追溯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7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篇文献。分析发现:阴部神经电刺激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该疗法通过调控阴部神经-膀胱反射及脊髓膀胱反射,从而调节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的协同运动,改善膀胱壁的顺应性,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阴部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因目前临床研究较少,频率双向调节机制背后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不明,干预强度的选择不明确,故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明确阴部神经电刺激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