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20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本组有10例诊断为慢性溃疡.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征,细胞类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瘤细胞排列:上皮样细胞呈实性巢状或片状,有时可呈腺泡状,梭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透明细胞、瘤巨细胞呈小区成群或分散混合在其它瘤细胞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本瘤S-100蛋白、Vimentin、HMB45阳性率分别为95%、90%、90%,CK阴性.免疫组化的应用对提高本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靠病理学、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征。细胞类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小痣样细胞型、混合型。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S-100、KI-67、Vimentin均阳性表达,HMB-45、Melan-A分别为91%、86%。结论: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和病理形态表现复杂,部分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发病特征和病理诊断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镜法分析8例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及其与相关抗原表达的关系。结果:8例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均为老年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59岁。临床均有便血,脓血便,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病理类型:息肉样型2例,肿瘤型2例,溃疡型4例;镜下肿瘤细胞表现为多样性,组织结构多样性,多数瘤细胞含有黑色素颗粒且色素含量分布不对称。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HMB-45、Malen-A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论: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呈多样性,瘤细胞含有黑色素,S-100、HMB-45和Malen-A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Vimetin等染色。结果10例肛管直肠恶黑临床初步诊断恶黑1例,误诊其它疾病9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10例HMB-45、s-100均阳性,9例Vimetin阳性,其中1例CK阳性,LCA阴性。结论肛管直肠恶黑临床表现大便带鲜血,无明显黏液,肛门异物及息肉样突出肛门为特征,临床极易误诊。形态观察支持恶黑起源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免疫标记提示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HMB45、S-100、Vimetin,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黑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l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发生于食管中、下段1/3处,大体呈息肉状;光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肿瘤细胞胞核体积大,核仁清晰、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S-100蛋白、HMB45和Melanoma—pan阳性;不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iticenolase,NSE)、白细胞共同抗原(1eukocytecommonantigen,LC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嗜铬素蛋白-A(chromograninA,Cg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tane antigen,EMA)、高分子量CK、CK18、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cancer,SCLC)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等。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肿瘤,由于其症状与食管其它肿瘤相似,在活检或手术前很难确诊,对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应考虑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弥漫片状或巢团状,可见多量黑色素沉积;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多样,卵圆形、梭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大,可见明显嗜酸性核仁,部分细胞核偏位,核分裂易见。周围鳞状上皮基底层及上皮间质交界处黑色素及吞噬色素的细胞明显增多,巢状或层状分布。肿瘤侵至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弥漫表达 Vimentin、HMB45及S100,而CKpan等上皮标记阴性。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需要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等其它食管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根据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有无黑色素,36例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被分为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7例,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小痣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9例;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黑色素少者20例。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80%、100%和80%。结论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和病理形态复杂,有不同病理类型,部分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王巧  杨聪颖  陈昊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9):1672-1674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症状多为进食梗阻,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为隆起或息肉样肿块。免疫组化染色HMB45和S-100阳性。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对于发生于中老年人食管中下段的息肉样肿块,应考虑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症状多为进食梗阻,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为隆起或息肉样肿块.免疫组化染色HMB45和S-100阳性.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对于发生于中老年人食管中下段的息肉样肿块,应考虑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透明细胞瘤(clearcelltumorofthelung,CCTL)It~床病理、免疫组化的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对2例CCTL患者的临床资料、大体特征、光镜及免疫组化特征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2例均为中年者,男、女各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咳嗽、咯血。影像学检查示“硬币”样外观,边境清楚。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界限清晰,细胞质透亮或嗜伊红,细胞核较一致。瘤细胞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检查HMB45(+)、CD34(+)、CK(-)、S-100(-)、EMA(-)、CD68(-)、SMA(-)、Melan-A(-)。结论肺透明细胞瘤属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家族,肿瘤大多为良性,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该肿瘤术前不易确诊,但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很好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发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讨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报道 2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进行探讨。结果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 ,临床症状多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肿瘤多位于食管中下段 ,大体形态多呈息肉状 ,Fontana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显示出嗜银性黑色素颗粒 ;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 10 0和HMB45均为阳性。结论 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在中老年患者应想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最后确诊特别是无色素性恶黑需要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电镜的支持。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食管粘膜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片,以提高临床和病理诊断率,方法 收集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除脉络膜外)68例,其中原发于鼻腔和口腔黏膜33例,头颈部皮肤3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2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6例为活检(咬取、切除)标本。复习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42例进行S-100、HMB45和NS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在68例中,手术切除者52例,其中有13例行补充放疖1例进行了化疗单纯放疗0例;抿绝治疗6例,在获得随诊的56例中,存活5年以上者12例,其中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9例,占75.0%;鼻腔及口腔黏膜者3例外中25.0%。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生于鼻腔和口腔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明显比发生在头颈部皮肤的差。  相似文献   

13.
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可疑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37例中16例HMB45、S-100和Vimentin阳性,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21例HMB45阴性,阴性者中7例cytokeratin和CEA、EMA阳性,诊断为癌;8例LCA阳性,诊断为淋巴瘤,6例Vimentin等阳性,诊断为肉瘤。结论HMB45和S-100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性标记物,前者更具特异性。HMB45联合其它相关抗体可以作为无色素性恶黑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科收治的1例和计算机检索得到的29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最常见主诉为吞咽不适,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伴体重下降或消瘦。肿瘤多位于食管的胸中下段,肿瘤长径平均5.26cm,其中5.0cm以上者19例,占73.1%。食管钡餐检查病灶表现为轮廓较清晰,边缘光滑规则的充盈缺损。胃镜多见腔内息肉样肿物,表面多呈褐色、黑色、灰白色或其它深色改变。术前临床诊断明确率为19.2%。2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极差,应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研究皮肤及眼球外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8例皮肤及眼球外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6岁,以女性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