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且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因而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题.在临床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倍受关注,尤其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成为近年研究热点.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对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经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用改良的Allen’s 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式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3、7、14、21d组),.在脊髓损伤后2d,经腹腔及静脉移植带绿色荧光的MSCs,,大鼠于移植后1、3、7、14、21d分批处死.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细胞是否能够通过觑脑屏障并迁移到损伤部位,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察MSCs在脊髓损伤与非损伤部位的密度,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静脉移植后第1天,在损伤部位仅有少量的MSCs,而腹腔移植组未见MSCs。第3天有少量的MSCs.腹腔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相比7,14d有显著差异(P〈0.05).21d后两种移植方法在损伤部位的细胞无差异(P〉0.05).BBB评分,移植后7d无差异,14d后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处的细胞密度明显多于非损伤部位(P〈0.05).结论MSCs经静脉和腹腔移植均能透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脊髓损伤部位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静脉移植优于腹腔移植.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是成年动物或人骨髓中的非造血组织干细胞,具有多能干细胞的特点,可向多个方向分化.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近几年的实验研究发现,MSCs在体内及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体内能与神经干细胞一样迁移至脊髓并进行整合。动物实验显示MSCs在治疗脊髓损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方法:对91例脊髓损伤患者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和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不良毒副反应;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是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8.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移植的MSCs能向损伤部位自主移行,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 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为SCI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是否比单纯BMSCs移植对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方法注射肝素和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第3d分别移植BMSCs、GDNF/BMSCs以及生理盐水,分别在1w和2w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β在脑出血周边区的表达。结果:各时间点GDNF/BMSCs组的BDNF和NGF-β免疫阳性产物比BMSCs与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结论:GDNF基因修饰的BMSCs比BMSCs对大鼠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在骨髓移植后早期能否加速造血重建。方法:用脾克隆形成单位(CFU-S)测定QXMSC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计数每根股骨有核细胞数,用半固体琼脂克隆形成法测定粒单系祖细胞(CFU-GM),微量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红系祖细胞(CFU-E及BFU-E)。结果:QXMSC1细胞可明显增加CFU-S克隆数。在骨髓移植后第10天,QXMSC1可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加CFU-GM、CFUE克隆数。移植后第20天,这些作用更明显,且对BFU-E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与骨髓细胞共移植可明显促进骨髓移植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支架复合体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可行性。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移植前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立体定位移植方法分别于各组脊髓损伤部位植入细胞培养基、BMSCs悬液、人发角蛋白+BMSCs细胞悬液。移植后第1、2、4、8周应用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移植后第8周处死大鼠,取T9~T11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各时段大鼠BB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优于单纯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F=25.64,q=11.86~20.79,P<0.05)。HE染色观察见3组脊髓均严重受损,灰白质界限模糊,均有空洞和坏死瘢痕组织,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空洞较其余两组少。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移植部位以及头尾端距离移植中心约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论 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后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有效促进陈旧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肢功能的恢复,其效果较单纯干细胞移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利用液体静置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生长细胞进行倒置显微镜下的原位连续观察及数种细胞化学观察.结果发现,骨髓游高细胞在两周内逐日减少,而贴壁细胞逐日增殖和分化.网状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出现很强的羟脯氨酸-2-表异构酶(Hydroxyproline-2-epimerase,EC5.1,1,a简称HP-II-E)活性.这证明网状细胞在其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有杂环亚氨基酸-羟脯氨酸参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应用促细胞生长物质(GS)对脊髓损伤后期大鼠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应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MSCs,10 mg/L的BrdU标记细胞核。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以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制模后2周随机分为MSCs+GS组、MSCs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伤后2周各组损伤处分别注入MSCs+GS、单纯MSCs、培养液。分别于伤后1、2、3、4、5、6周进行BBB评分;损伤后6周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及其上下各1 cm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BrdU阳性细胞及GAP-43的相对表达。结果制模后1~2周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F=0.322、0.044,P>0.05),3~6周MSCs+G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较MSCs组和对照组高(F=13.729~97.187,P<0.05);MSCs+GS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及头、尾端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同时,MSCs+GS组及MSCs组损伤节段脊髓内GAP-43的表达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MSCs+GS组多于MSCs组。结论 MSCs移植联合GS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髓横断损伤大鼠模型脊髓5-HT2A受体(5-HT2AR)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L5节段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去除椎板,保留硬脊膜的完整性;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大鼠术后饲养30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L5节段以下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结果:手术组大鼠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后肢体痉挛状态和反射亢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从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大转子处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14d。在双侧桡骨处形成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再将培养14d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一侧桡骨缺损处,另一侧桡骨缺损处注射培养液作为对照侧。移植后1、2、3、4周末.用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摄X线侧位片。取第4周末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第2、3、4周末.实验侧骨痂形成明显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的骨痂中已形成骨性骨小梁.为骨性骨痂。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氏细胞(SC)对损伤脊髓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切割法制备健康SD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植入pSVPoMcat微基因修饰的SC(A组),高纯化的SC(B组),仅植入明胶海绵的损伤对照组(C组)。受体鼠存活3月,行MRI扫描,取材作电镜(TEM)观察。结果:MRI发现:A组动物,脊髓损伤(SCI)区脊髓信号已基本恢复正常,B组动物未恢复正常,而C组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全横断损伤对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第2腰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3d、7d、14d、21d取3-4腰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前角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P<0.05)。脊髓损伤后3d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21d最低。结论:Beclin-1可能参与了神经元自噬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