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  相似文献   

2.
人的机体在抵御疾病以维持健康状态的努力中,中国医学认为“脾肾”两脏尤显重要,“肾”者,是生命的原动力,并是构建人体的精华与讯息所在,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源”之称;“脾”者,主人体营运受纳,新陈代谢以濡养全身,包括“肾”所藏的元精,元阴与元阳,亦只在脾功能健全时,才能不断生存不息,因此“脾”亦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命之土基”。五脏六腑虚衰,而“脾”亦虚弱或衰竭致难司濡养运化之职能。中医学称之为“虚不受补”。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饮食的消化、水谷精微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脾胃的功能活动。五脏六腑各有阴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由于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的特性,脾阳多不足,胃阴多亏虚。而饮食、六淫劳逸等致病因素易伤脾阳,所  相似文献   

4.
(五)辨肾病证候 肾在生理上的特点是“主蛰”,故称肾为“封藏之本”,“藏精”则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精是先天和后天之精的融合物,为人体生殖、牛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又能生髓、充骨、养脑、荣发。肾又主水液,并有纳气的功能,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及呼吸的深长。肾位于腰部,  相似文献   

5.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对于脾虚证,历代医家均有精深的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诸食病”以及《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中记载的有腹痛、腹胀、不嗜食、善噫等症状的足太阴脉病候,可以认为是脾虚症状的早期文字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记…  相似文献   

6.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有关养生的论述。然而,养生保健,调理脾肾最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藏真阴,为人体诸阴之本;寓元阳,为人体诸阳之根。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润滋养温煦生化的作用。为元气之所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功能的强弱决定着人体元气的盛衰。而内在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健脾补肾在养生、保健、防病和抗衰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养生保健被日益重视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1…  相似文献   

9.
相反相成规律归属对立统一的哲理范畴 ,符合辩证法。它指的是两个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事物 ,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之关系 ,从而维持了生命的动态过程。相反相成规律在中医之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居于相当显著的地位 ,在其与脾胃学说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典型、精确。脾居中州 ,禀气于胃 ,二者共同斡旋饮食精微 ,化生气血 ,充养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是人体赖以生存之重要脏腑。相反相成规律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脾胃学说之中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脏与腑脾属脏 ,藏精…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数肾脏病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失健运、湿邪逗留、湿热内蕴、脾阳不振、久病及肾,观肾气不足,脾肾二虚,甚至脾肾衰竭等各种病理变化。因此,调理脾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对肾脏病的转归及痊愈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代医家注重脾肾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肾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理方面,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认识的基础上先天肾与后天脾互济资生,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气血旺盛,元气充沛,诸病不染;病理方面,若脾肾互济失调,即脾肾失济时,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导致一系列疾病;治疗方面,治  相似文献   

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  相似文献   

13.
侯平玺教授以健脾补肾为治疗肿瘤的立法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有伤,则后天之气不足,亦不能充养先天之气,脾肾亏虚,机体功能失调,则易产生恶性肿瘤;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性,其疾病进展过程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无形中损害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胃肾相关理论价值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但在脏腑关系中,就先后天关系而论,常言脾肾而少及胃肾,何也?盖因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故详论脾肾而少及胃肾.但胃作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可见胃在人体脏腑及后天调养中的重要地位.现对胃肾相关理论及其运用价值的认识,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5.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自强,脾胃衰败,五脏则伤。肾为先天之本,为发育生殖之源,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精化为气,称之为肾气,又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相似文献   

17.
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湿邪为六淫邪气之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侵袭人体,无处不到。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湿邪外袭则湿困脾,湿为阴邪,易损伤脾阳,而阳虚者易感湿邪,湿浊留滞即可损伤脾阳,脾阳受伐,又可滋生内湿。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8.
一、概说祖国医学极重视脾肾的作用,认为人体由肾精而资生,生命活动靠肾精与脾胃之气的滋养来维持。《内径》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作了进一步论述:“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形未成,……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日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径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而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子六  相似文献   

19.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明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永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治脾土一法为历代医家长期研究的课题,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本人临床所得,杂病治葬验案简介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在探析古籍论述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从肾藏志辨治小儿睡惊症。肾为先天之本,作为“志”的媒介,有滋养、承载和收纳“志”的作用,肾通过所主导的“志”保持与“神、魂、魄、意”的密切联系,主导人体精神活动及心、肺、肝、脾等生理功能。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于濡养,肾脏虚损会直接表现为肾不藏志,继而导致志病。肾志受损,易导致惊恐,恐则气下,气机紊乱,是神志疾病发生的根源。肾志不入舍、肾脏虚损是小儿睡惊症的核心病机,以知柏地黄汤加减补肾壮志为主,辅以降火定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