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症手足口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重型手足口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总结分析4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42例以精神差(100%)、惊跳(93%)、心率明显增快(71%)、持续高热(60%)多见,其中伴高血压40例,末梢循环不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3s占26例,高血糖15例,胸腔积液1例.重症病征出现时间为手足口病病程的第2~7日.平均第3日.白细胞计数增高、CRP及CK-MB水平升高分别占24%、12%和17%.35例检查脑脊液,其中24例(69%)白细胞数增高,15×109/L~550×109/L.34例行病毒鉴定,其中检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27例(79%),柯萨奇病毒A16型1例,其它类型肠道病毒6例.42例均予对症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39例治愈,3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患儿).重症手足口病以EV71感染多见,起病凶险,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应及早予相关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1年滨州市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应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版)》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7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9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者占81.10%(145/179)。临床特点:皮疹,持续发热(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易惊、嗜睡、昏迷、肢体抖动,部分患儿伴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四肢无力;外周血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心肌酶谱异常,高血糖。经降颅压、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少数病例应用激素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77例,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为EV71感染,均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时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甘露醇及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危重症患儿及时行机械通气,积极维护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以手、足、臀、口腔等部位的丘疹或疱疹以及发热为主要特征,但是EV71感染更易出现重症病例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病毒首先通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病例可进一步发展为肺水肿、肺出血。现对本科2013年5-7月收治的EV71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系统感染患儿5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685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3月—2012年7月本院685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测、病原学检测、影像学检查、临床分类、治疗方法及转归的特点。结果 685例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58.0%)、皮疹(100.0%)、流延(89.4%)、口痛(45.4%)等为主;体征以精神萎靡(25.5%)、嗜睡(6.6%)等为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脑脊液异常率分别为26.7%、10.7%、12.4%;EV71-IgM、EV71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5.5%、60.0%;胸片、头颅及脊髓MRI异常率分别为0.3%、4.5%。临床分型为普通86.1%、重型13.4%、危重型0.4%。治疗后死亡2例,683例痊愈。结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普通型患者居多,部分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发展成重型,少数可进展为危重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早期识别重型病例和及早正确干预是减少危重型患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咽拭子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HFMD患儿采集咽拭子(其中19例于恢复期采集咽拭子复查),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毒负荷量并做对比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检测阳性,其中合并甲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各1例,副流感病毒感染4例.急性期患儿EV71病毒负荷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病毒水平显著下降,8例恢复期患儿病毒检测阴性.结论:2010年秋冬季佛山地区儿童HFMD病原以EV71为主,在流行季节可出现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咽拭子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是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诊断的快速有效手段.HFMD临床表现轻重与患儿咽部EV71病毒负荷量无相关性,患病早期病毒呈高水平表达,抗病毒治疗宜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0 年1 ~12 月收治的152 例手足口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102 例,对照组50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年龄在3岁以下的患者占84.9%,患病天数在5 d 以内者占84.0%,除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以外,入院时两组在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经治疗后,鼠神经因子组患者均痊愈出院,而对照组患者中47 例痊愈,2 例好转,1 例死亡,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1 ±5.1)d 和(10.0 ±2.4)d(P =0.14).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可能有益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损害的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器械检查、抢救治疗措施和转归情况。结果本组治疗后存活597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9.5%。结论及早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和EV71阳性有助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9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手足口病100例对比分析,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Ⅰ组,无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Ⅱ组。结果 2组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Ⅰ组发热者100%,Ⅱ组发热者52.0%;与Ⅱ组比较,Ⅰ组发热峰值明显升高,热程明显延长,呕吐多,呼吸增快,心率增快(P<0.01或P<0.05),血糖升高,ALT升高,CK-MB升高,血白细胞升高,血乳酸升高(P<0.01或P<0.05)。Ⅰ组除发热皮疹外,神经系统症状依次表现为呕吐、颈抵抗、嗜睡、肌阵挛、抽搐、急性迟缓性瘫痪等。结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对体温较高、发热时间长、呕吐、呼吸心率增快、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高血糖、CK-MB升高、ALT升高、血乳酸升高者,应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早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6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96例患儿中,男136例,女60例,男女之比为2.27:1。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其中1~2岁最多,占46.94%。(2)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d,出现嗜睡、激惹、呕吐、精神萎靡、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3)血肠道病毒7l型检测阳性129例(65.82%),血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l6)8例(4.08%),19例(9.69%)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0例(20.41%)未检测出肠道病毒。结论:重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是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较常见,患儿多为婴幼儿,且起病急,传播途径广,部分病例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尤其是EV71感染容易出现重症。2008年卫生部正式把手足口病纳入我国丙类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症手足口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10年收治的34例危重手足口病(HFMD)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呼吸机参数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重症病例以1~3岁男性患儿为主,均存在发热和皮疹,17例(50.0%)出现明显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嗜睡,18例(52.9%)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19例(55.9%)脑干脑炎,转为危重症时间平均3.27 d,X线胸片出现肺水肿征象25例(73.5%),27例行机械通气(SIMV模式),治愈17例,其吸气峰压(PIP)及呼气末正压(PEEP)均值分别为14.83 cmH2O和5.77 cmH2O,死亡比率为41.2%。结论伴有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嗜睡及口腔分泌物多等都是危重症HFMD警示信号,应动态监测肺部X线影像,早期发现肺水肿,早期干预。HFMD发生脑干脑炎者病情凶险,死亡比率高。  相似文献   

12.
重型手足口病20例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6月2日某市暴发流行中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为各地手足口病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某市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6月2日共报告手足口病1001例,其中重型20例,对此次暴发流行的诊治及重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救治进行了总结。 结果 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患儿年龄多在3岁以下,平均年龄(23.619.2)月龄;最高体温39 ℃,平均(39.520.39)℃;发热至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时间1~4 d,平均(2.350.99)d;神经系统并发症均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最常出现的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占60.0%(12/20),易惊占55.0%(11/20),肢体抖动占45.0%(9/20),嗜睡占35.0%(7/20);12例EV71感染患儿与6例其他肠道病毒(非EV71、非CoxA16)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原核酸咽拭子检出率为83.3%(15/18),脑脊液检出率为94.4%(17/18);按照分期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病死率为0。 结论 本次流行中重型手足口病病情相对较轻,神经系统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病程在4 d以内体温超过39 ℃者应及时留观,分期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小儿手足口病621例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我院感染科62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94.69%),皮疹发生率为10O%,发热82.61%,经治病例中238例(38.32%)有并发症,脑炎155例(24.96%),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1例(0.16%),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应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筛查危重症病人,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4.
黄雪飞 《护理研究》2009,23(28):2592-2593
我科于2008年4月24日-2008年7月24日共收治53例手足口病(HFMD)合并心肌受损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尚不能诊断病毒性心肌炎[1]),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6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对口腔、皮肤、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及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265例患儿经3-14d治疗护理,皮疹全部消退,未留任何痕迹,未出现脑炎、休克、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无院内感染.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防止大流行.  相似文献   

16.
小儿手足口病86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86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消毒隔离,做好口腔、皮肤、高热、心理及并发症护理,加强健康教育.结果:本组出现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72例,经对症治疗皮疹或疱疹均结痂消退,无感染发生;64例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出现惊厥抽搐1例,并发脑炎4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结论: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8例重症手足口病的监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告8例重症手足口病惠儿的护理方法.包括入院时的急救处理、做好呼吸支持期间的气道管理、口腔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加强脑保护,以及严格进行消毒隔离.本组1例死亡,1例因严重脑干损伤意识未能恢复,其余6例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8.
董开兰 《天津护理》2010,18(6):333-33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发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2~7天,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和皮疹,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1].  相似文献   

19.
20.
手足口病(HFMD)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点。2008年,我国局部地区爆发HFMD疫情,重症患儿的致死致残率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16病毒,尤其是感染EV71后危害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