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对策略,加强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4例。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发生静脉炎13例,占6.25%;导管堵塞9例,占4.33%;血栓形成3例,占1.44%。结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其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深度,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高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74-2075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在分组,A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为异位;B组:导管尖端位于T5-7为适宜位置;C维:T8以下为进入心房,为位置过深.对三组患者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A组5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7例,发生率46.55%,B组7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12.82%,C组7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15.2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应提高置管技术,使PICC导管尖端置于适宜位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果与放射科出具的诊断报告相吻合,准确率达到99.7%。结论: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有能力正确评估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授权予专科护士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职能是可行的,不仅大大缩短置管后患者用药等待的时间,且能及时处理导管异位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治疗,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在新生儿疾病的救治过程中,需要进行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以及应用非生理 pH 药液治疗和高渗营养支持治疗。但是药物的特性会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导致化学性静脉炎,甚至可能因为药物的外渗而造成组织的损伤坏死。PICC 可以经过外周静脉将导管送入到中心静脉来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对于新生儿相应疾病的救治及营养支持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而且 PICC 穿刺置管后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对血管的刺激,从而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因此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新生儿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 PICC 置管过程中如果导管位置不合适则可能会对新生儿的正常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成为当前新生儿 PICC 置管过程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的诞生和不断的发展为当前新生儿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本文旨在对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 PICC 定位,有效辅助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姚辉  宋敏  刘玉莹 《护理研究》2012,26(7):582-58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继发移位情况。结果:在PICC留置时间方面,下肢明显长于上肢,T5—T6组长于T4—T5组,T8—T9组长于T9—T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之间、T4—T5组与T5—T6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T9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9—T10组(P<0.01)。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点及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 :对于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首次PICC置管,建议首选下肢PICC置管;不同尖端位置PICC并发症预防侧重点不同,可根据首次X线尖端定位来预测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及时定位跟踪,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  相似文献   

13.
PICC最佳置入长度与身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最佳置人长度和身高的关系以及尖端位置情况,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234例患者按照身高分为两组:A组113例,身高155~170cm;B组121例,身高171~180cm。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导管异位情况。结果两组导管尖端置入最佳位置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导管尖端走行异常高于A组,A组低位异常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右臂导管尖端走形异常的发生率(7.87%)高于左臂(4.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组内左、右臂导管尖端异常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左、右臂导管尖端走行异常高于A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最佳置人长度和身高有关。身高越低,越容易发生低位;身高越高,走行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且右臂尖端走行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臂。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和有效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规置管后即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的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不在此位即为导管异位。据报道,导管尖端异  相似文献   

15.
张丹  王燕  张琴 《全科护理》2022,20(12):1637-1639
对X线片、腔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尖端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准确率、并发症及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PICC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阐述新生儿PICC的定义,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后堵塞的原因。归纳预防PICC置管后堵塞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以及发生堵塞后的处理,指出防护的重点在于熟悉其诱发因素,从而实施主动干预措施,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临床护理实践和科研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采用PICC不同位置导管留置对穿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46例采用PICC导管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穿刺并和下肢大腿内侧大隐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下腔静脉)穿刺并作比较,观察上肢与下肢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通过46例新生儿PICC导管置管在不同位置的时间观察,下腔静脉组明显比上腔静脉组穿刺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PICC导管置管穿刺位置最适宜在大腿内侧,尖端位置位于下腔静脉,其操作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