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无心跳供肝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无心跳供肝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无心跳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10min(R10组)、20min(R20组)和30min(R30组)3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大鼠存活率。结果供体手术时间约30min(不含热缺血时间)。供肝冷保存时间均为1h。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12~22min(平均15min),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分别约需2min和1min。无肝期时间14~24min(平均19min),受体总手术时间50~65min(平均60min)。大鼠术后24h内死亡视为手术失败,共计12例死亡。R10组、R20组和R30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19/20)、80%(16/20)和65%(13/20),术后1周生存率分别为95%(18/19)、81%(13/16)和54%(7/13)。结论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大鼠无心跳供肝肝移植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无心跳供肝肝移植。大鼠肝脏能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时间,移植术后短期存活结果满意,长期存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改良传统手术方法单人操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0只(100对)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其中80只(40对)进行正式实验,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再对手术中关键步骤进行改良,并对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供体手术时间为(28.5±2.4)min,供肝修整时间为(10.2±1.8)min;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15.3±1.9)min,门静脉吻合时间为(3.4±1.2)min,受体无肝期为(23.8±1.9)min,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1±2.1)min,胆道重建时间为(3.1±0.9)min。整个手术过程中供、受体出血量均不足0.5 ml。40只受体大鼠,术后2 d成活率为90.0%(36/40),3只死于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处出血,1只死于无肝期过长;术后7 d成活率为82.5%(33/40),3只均死于腹腔内感染。结论在单人操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中,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整块游离行腹主动脉灌注供肝、精细解剖左隔下静脉三角、术中热凝控制出血等方面的改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供肝质量,提高大鼠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改良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较优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昆明小鼠作为供、受体,在两袖套法的基础上,将小鼠肝移植术划分为:供体准备手术、受体准备手术、取肝和整肝及供肝植入手术;提高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质量;改进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重建方法;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检测受体小鼠术后14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术后14 d切取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供肝冷缺血时间<45 min,手术成功率达85%,术后小鼠远期存活率近78.5%.术后14 d受体小鼠血清中ALT含量为(35.7±5.8)U/L,AST含量为(110.3±13.9)U/L;与正常小鼠血清中ALT[(31.3±9.5)U/L]及AST[(113.3±15.0)U/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示未见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结论 改良的模型制作手术成功率高,供肝冷缺血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肝移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06月31日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肝移植患者112例,剔除资料不全者,纳入109例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肝移植术后EAD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供体术前乳酸(LAC)、供体年龄、受体身体质量指数(BMI)、受体术前白细胞(WBC)、受体术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受体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供肝冷缺血时间与非EAD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是肝移植术后发生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影响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供体术前LAC、供体年龄、受体BMI、受体术前WBC、受体术后LYMPH%、受体术后NLR,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临床双肝移植后移植物萎缩的现象。 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8~10周龄,体质量230~250 g,术前禁食12 h。12只SD大鼠作为供体,6只作为受体。建立大鼠双肝移植模型,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受体大鼠术后移植物体积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受体大鼠左、右侧移植物体积和重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移植肝叶均为双右上叶。供肝重量和受体大鼠肝重量分别为(4.30±0.06)和(9.4±0.2)g,移植物与受体大鼠体质量、肝重量比分别为1.79%~1.88%、45.7%~46.8%。手术时间(70±4)min,冷缺血时间(30.0±1.5)min,热缺血时间(12.0±1.5)min,无肝期(20.0±2.5)min。6只受体大鼠双肝移植后1 d行磁共振检查,两侧移植物体积相同;术后15 d行磁共振检查,有3只发生单侧移植物萎缩。 结论大鼠双肝移植后部分受体一侧移植物会发生萎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模型手术的改良方法。方法供体Sprague-Dawley(SD)大鼠21只,受体Wistar大鼠42只。采用双侧供肾。受体左肾切除后借助自制导管,行受体肾动脉与供体肾动脉、受体肾静脉与供体下腔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带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最后切除右肾,腹腔内注入头孢米诺10 mg,关腹。记录手术时间,动、静脉吻合时间,冷、热缺血时间等手术数据;术后大鼠存活3 d认为模型建立成功,计算建模成功率,分析死亡原因。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32.7±5.6)min,供肾修整时间为(4.2±1.1)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2.3±4.9)min,其中动脉吻合时间为(10.1±3.2)min,静脉吻合时间为(13.9±2.5)min,尿路重建时间为(6.3±1.4)min。热缺血时间为(5.4±1.8)s,冷缺血时间为(56.2±7.3)min。42只受体大鼠中,建模成功40只,成功率为95%。另2只受体大鼠死亡,其中1只死于血管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尿瘘引致的腹膜炎。结论采用改良的血管端端吻合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80例,即肝上下腔静脉(SVC)采用连续缝合法吻合,门静脉(PV)以及肝下下腔静脉(IVC)采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模型稳定后,供肝冷缺血时间为(50.1±12.0)min,无肝期为(16.0±3.1)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4.4±10.6)min,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主要表现为肝脓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泥形成等。结论胆管内支架管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单中心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70例供体中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C-Ⅰ)7例、中国二类(C-Ⅱ)3例、中国三类(C-Ⅲ)60例;70例肝移植均为同一手术组完成,供肝热缺血时间(21.4±4.4)min,冷缺血时间(365.6±121.9) min,手术时间(474.3±116.6) min,无肝期(61±12.5) min,术中出血量(1124±606.1) ml,术中输红细胞(7.33±5.67) Unit,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38.6%(27/7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术后早期(3月)死亡7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术后晚期(≥3月)死亡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胆道并发症2例。受体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78.4%。结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体胆道并发症和合并症恶化是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脓毒症可能与边缘供体,供受体源性感染,术前受体MELD评分≥25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术式改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改进方法. 方法在Kamada等的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供体改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下进行原位肝移植360例(次). 结果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其供体手术时间(31.2±5.0)分钟,供肝修整时间(12.0±3.0)分钟,受体手术时间(45.0±5.5)分钟,无肝期(20.0±2.5)分钟,手术死亡31例,其中出血12例,肝下下腔静脉血栓8例,肝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7例,袖套扭转或脱落4例.术后成活2天以上329例,成活率为91.4%.非干预组(非药物治疗组)1周存活率达86.5%. 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肝移植实验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donors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行原位肝移植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共有14例DCD供者进行器官捐献,其中11例行原位肝移植,分析总结心脏死亡供肝行肝移植的疗效.结果 本组11例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1.3 ±2.6)min,冷缺血时间为(2.5±0.8)h,供肝质量为(1245 ±180)g.11例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无肝期42~ 80 min,手术时间380 ~ 740 min,术中出血量600 ~ 3000 ml,平均1750 ml.除l例受体于术后第3天死于原发移植肝无功能外,其余受体术后均恢复良好.在全程随访期间预后较好,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及胆管、血管并发症.结论 通过规范捐献流程、尽量减少冷、热缺血时间及加强器官功能维护,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供肝对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行肝移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大鼠原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供、受体均为雄性SD大鼠,各40只,采用供体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漏斗状袖片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Cuff套管袖套吻合.切除受体大部分小肠,供体小肠近、远端分别与受体残留小肠近、远端行端端吻合.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40 ±5)min,受体手术时间(50 ±8) min.热缺血时间(5±2)min,冷缺血时间(15±5) min.动脉吻合时间(5±2)min,静脉吻合时间(4 ±2)min.90.0% (36/40)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10d.结论 该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模型成活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巴马小香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探究体外静脉转流对于猪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重要性.方法 实施以巴马小香猪为实验对象的原位肝移植共30例.供体肝脏游离、灌注、切取以及保存按常规方法进行.受体术中置入左侧髂外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和左侧颈浅静脉"Y"形插管,用作无肝期的静脉-静脉转流.受体术中肝脏游离完成后阻断门静脉,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后开放左侧髂外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左侧颈浅静脉转流.血管和胆道均采取端端吻合.结果 前6例未采取体外静脉-静脉转流的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受体术中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0%(0/6);采用脾静脉-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受体术中存活率为57.1%(8/14),而采用门静脉-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受体术中存活率为100.0%(10/1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位肝移植手术时间平均为6.5 h,受体无肝期平均为(33±12)min.供肝热缺血时间平均为2 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130 min.结论 采用左侧髂外静脉、门静脉主干-左侧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巴马小香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是具有可重复性好,需要的设备少,更加经济,疗效好,是比较理想的猪肝移植模型.可作为肝移植系列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Lewis(LEN)型到Brown Norway(BN)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特点.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LEW大鼠为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模型36例,术后第3、7和10天分别随机解剖8只受体大鼠,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剩余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受体大鼠术后第3、7和10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8.75±1.98)μmol/L、(21.12±2.03)μmol/L和(53.63±4.2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291.88±6.83)U/L、(462.33±16.98)U/L和(906.25±68.55)U/L,两者术后均逐渐升高;受体大鼠术后第3天光镜下汇管区见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和静脉内皮炎,伴部分肝实质变性,排斥活动指数(RAI)为4~5;术后第7天排斥反应加重,并出现小胆管增生,RAI为5~7;术后第10天排斥反应最严重,出现明显汇管区结构破坏,肝小叶消失,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静脉内皮炎明显,肝实质桥接坏死,RAI为7~9分;受体大鼠的临床表现及生存情况与病理变化一致.结论:LEW到BN大鼠组合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且该模型的排斥反应特点与临床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 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 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 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 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 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 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 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 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 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 无热缺血时间, 供体修整时间87 min, 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 无肝期27 min,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 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 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  相似文献   

17.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近期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近期并发症.方法: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供体改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360次,供体手术时间为(31.2±5)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5±5.5)min,无肝期为(20±2.5)min.结果:术后近期主要并发症有:出血12例,肝下下腔静脉血栓8例,袖套扭转或脱落4例,胆管梗阻3例.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受体无肝期的长短是决定动物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分析移植后24 h内大鼠死亡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所有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跳10 min,采用改良Kamada的"二袖套"吻合法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记录各个手术阶段所用时间及术后大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在40 d内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100例,供体手术时间为(20±5)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min,无肝期为(20±3)min。移植术后受体一般情况可。术中死亡9例,其中术中大出血4例、麻醉意外1例、无肝期过长1例、套管置入失败1例、空气栓塞2例;术后12 h内死亡22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6例、术后吻合口渗血6例、术后肺水肿3例、术中失血量过多4例、术后血管栓塞2例、不明原因死亡1例;12~24 h死亡19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9例、术后吻合口渗血3例、术后肺水肿2例、术中失血量过多1例、术后血管栓塞1例、不明原因死亡3例。结论导致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术后肠道坏死、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肺水肿及术后血管栓塞是主要的致死因素。针对术后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能大大提高大鼠术后存活率,从而建立稳定的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供体(DCD)肝移植的具体流程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12例DCD临床资料、供体维护、器官获取、受体围手术期及预后等。结果12例供体均为脑、心双死亡供体,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3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5±7.0)min。1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胆道并发症2例,肿瘤复发1例,死亡2例。结论DCD供体肝移植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通过快速获取器官、合理利用ECMO,能提高器官捐献成功率、减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及冷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20.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