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行为阶段-交谈方式对应式心理引导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住于我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病人80例纳为研究样本,按入住病室号单双号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与心理引导,试验组接受行为阶段-交谈方式对应式心理引导,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护理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和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行为阶段-交谈方式对应式心理引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施加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其症状困扰度,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护理前后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评定,采用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对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S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活动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日常生活以及对前景的认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患者抑郁情况,提升患者的健康感觉,对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108-3109
对2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和一般病史进行统计,按护理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00例患者出院后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规律而精细的家庭跟进式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则遵医嘱自行护理,护理2个月后记录其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自理情况和有无残疾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100例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护理后,无残疾病例,且患者的语言、认知、运动等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较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跟进式护理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能够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各项功能较快恢复正常,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男68例和对照组女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结果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降低患者抑郁,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心理一致感和健康行为的现状,以及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7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常模,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P0.01);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总分为(65.79±9.85)分,处于中等水平;健康行为总分为(123.17±18.62)分,处于一般水平;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与心理一致感和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回避、屈服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P0.01)。Bootstrap法分析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间起到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0.47%。结论心理一致感、应对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一致感,同时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以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现状,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85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其开展调研.结果 285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3.37±15.79分;三种应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家属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及其长期陪护的家属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对其家属同步进行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在入院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比较其心理状态。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患者家属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有重要影响,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评估和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结果:干预组病人的心理状态明显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气质-策略对应式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6月于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疫苗接种的健康学龄前儿童120例为研究对象,单日接种者设为对照组,双日接种者设为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预防接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气质-策略对应式护理干预。 结果 观察组预防接种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89,P<0.001),接种前后脉搏差值、接种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8.669,P<0.001;t=-8.622,P<0.001);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1.971,P=0.049)。 结论 采用气质-策略对应式护理对学龄前预防接种儿童施加干预,可显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配合度,缩短接种耗时,使其在接种过程中维持较为平稳的身心状态,深受护理对象认可。  相似文献   

11.
心理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80例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心理护理后第4周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在心理护理后第4周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时间、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认为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利于患者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且操作方便,为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较好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7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比较两组干预1、3、6个月后预后转归[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情绪障碍[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生活质量[采用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表(AQLQ)]。结果:干预3、6个月后,研究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CD-RISC、AQLQ评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TAS-20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有利于哮喘患者获得良好预后转归与生活质量,并改善其心理弹性及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希望疗法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吞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7例,入院时统一编号分为常规组33例和干预组34例。常规组采取吞咽训练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希望疗法;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前后希望水平[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吞咽障碍程度[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组主动学习、参与训练、参与分享交流及效果监测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ADHS中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常规组(P<0.01);干预后,两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希望疗法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吞咽训练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希望水平,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4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7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措施,并分别在患者住院的第7、14天及出院时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老年骨折患者均有敏感、焦虑、恐惧、抑郁、孤独及偏执等一种或几种负性心理因素存在,程度由轻到重不等.干预组患者在住院7 d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在充分了解其负性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因骨折所致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宣教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健康宣教方法(入院评估→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研究组采用阶段式康复宣教方法(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恢复期),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前调查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及预防跌倒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及预防跌倒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及预防跌倒知识得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P〈0.01),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阶段式康复宣教能使患者及家属更好地掌握预防脑卒中偏瘫后跌倒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跌倒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评估和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结果干预组病人的心理状态明显得到缓解。结论系统的心理干预可缓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促进老年患者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运动引导想象训练组、音乐组和对照组。运动引导想象训练组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引导想象训练,音乐组实施音乐干预,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6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3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干预后2周、6周,3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运动想象训练的干预效果优于音乐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缓解其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知信行(KAP)联合焦点式赋权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应对方式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1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KAP联合焦点式赋权模式,连续干预2个月。统计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干预前后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MC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P联合焦点式赋权模式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可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治疗;干预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同时给予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在治疗前后进行核素心肌显像及核素心室造影,以估测心肌缺血面积和左室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3周后心肌缺血面积和LVEF分别为(14.9±7.8)%与(19.3±8.1)%;(53.5±7.7)%与(40.9±7.4)%,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与室壁瘤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心肌梗死的疗效,有利于老年心肌梗死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年人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心理疏导模式的效果。方法:青年人脑卒中患者70例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疏导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心理疏导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的情绪进行评估;治疗14 d后,以调查问卷形式对2组的就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治疗前,2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心理疏导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就医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疏导组的就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心理疏导的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