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6月和2012年同期住院的早产儿病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78例。2012年1—6月的178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组,严格执行我院制定的手卫生标准;将2011年1—6月住院的178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改组按照原常规和个人习惯诊断和护理早产儿。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两组早产儿在新生儿脓疱疮、脐部感染、新生儿肺炎等方面的发生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医护人员平时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能够有效地降低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1名医务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统计实施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并统计医务人员及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接受手卫生知识培训依从率为96.70%(88/91)、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为92.31%(84/91)、无菌操作前为94.51%(86/91)、接触患者后为96.70%(88/91)、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为95.60%(87/91)、脱手套后为94.51%(86/91),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5.539、14.467、15.965、20.429、27.148、23.408,P均0.05);实施后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为93.41%(85/91),高于实施前64.84%(59/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84,P0.05);实施后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20%(2/91)、患者院内感染率为3.75%(3/8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洗手正确率及手卫生依从性,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了解其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对某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干预前(2012年1-12月)和干预后(干预后第1阶段:2013年1-6月;干预后第2阶段:2013年7-12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医院感染率。结果共调查4 066例患者,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0.03%,干预后第1、2阶段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61.80%和64.57%,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 P<0.001)。干预前,ICU医院感染率为5.48%,干预后第1、2阶段分别为3.86%和3.30%,医院感染率的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P<0.001)。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均P<0.001)。手卫生依从率与ICU医院感染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间存在负相关(均P<0.05)。结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降低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王淑祥  王海清  刘平 《现代保健》2011,(21):120-121
目的了解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及提问的方法,对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57.19%。诊疗活动前手卫生执行率为51.67%,诊疗活动后手卫生执行率为65.14%。实施干预措施后,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51.19%提高到77.92%。结论绵阳市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差和工作繁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内感染标准化创建工作对社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7月226次及2012年8月—2013年1月233次具有洗手指征的场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院内感染标准化创建工作实施前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前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57.0%、51.3%,干预后分别为82.8%、84.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1、56.671,均P0.05)。干预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在直接接触患者前、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摘手套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84.3%、73.7%、85.0%、85.3%、82.6%、81.0%)均较干预前(52.1%、37.5%、30.4%、62.5%、52.4%、47.1%)有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及手卫生的执行,从而有利于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对急诊患者感染的影响,降低急诊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急诊抢救的患者180例,医院于2014年1月开始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按患者院前急救时医护人员是否行手卫生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8.89%,而干预组仅1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5.56%;干预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菌属等检出株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师、护士、其他临床人员、其他非临床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87.50%、68.57%、63.64%和55.56%,明显高于干预前58.33%、42.86%、36.36%、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洗手方法、洗手重要性、洗手指征及总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可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降低急诊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自评的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2月对某院15个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目的对手卫生行为的影响。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364名,其中手卫生行为执行较好者245名(占67.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岗位、教育程度、手卫生目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卫生目的与手卫生行为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与以“保护自己”为目的进行手卫生的医护人员相比,以“防止交叉感染”为手卫生目的的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执行得更好(OR=2.17,95%CI: 1.29~3.65)。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居前5位的客观因素分别为冬天无温水洗手(占70.73%),工作量大、太忙没时间(占61.38%),手消毒剂及洗手液会引起皮肤粗糙/干燥(占54.88%),未配备干手用具(占47.56%),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占45.12%)。结论在完善手卫生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改变医护人员只偏重“保护自己”的手卫生意识,可能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院内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平阳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依从性,以及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临床4个科室,不同月份,配置不同的洗手用品,每个科室随机抽取2名医务人员,观察其手卫生依从性;从2006-2011年中每年调查100名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之后和接触患者之后的手卫生的依从性情况,及每年抽取150名医务人员进行六步洗手法操作考核。结果干预组1、2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干预组1;在诊疗操作之后和接触患者之后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均高于操作之前和接触之前,而临床医生和护士在各项操作前后和接触患者前后依从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的洗手合格率逐年上升,而院内感染率则逐年下降,两者呈负相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配置良好的洗手用品可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洗手合格率越高,同期院内感染发生率越低,关注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状况,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方法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手卫生执行现状,经过综合干预后1年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率。结果干预前与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分别为22.3%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结论形式多样、反复强化的培训、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的改善、奖惩结合的管理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谭玲  林湛  陈冬梅 《现代医院》2011,11(3):23-25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方式、干手方式、洗手合格率。结果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及洗手合格率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项手卫生方式中,干预后医护人员在选择手消毒剂擦手的比例远高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皂液+流动水的比例,两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余3项手卫生方式的选择,干预后的比例均低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医护人员选择干手纸巾和一次性毛巾的干手方式比例远高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选择自然凉干和白大褂擦干的比例,干预前高于干预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医护人员实施行手卫生行为干预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手卫生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医院做好手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37名在岗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37名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对手卫生指征认知较高;不同工龄、学历、职称、科室的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响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的因素主要是手卫生设施不具备及工作忙.其中清洁剂、消毒剂刺激皮肤,引起皮肤干燥占首位(76.6%)、其次是工作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65.0%)、洗手池旁没有配备干手用具(62.8%). [结论]医院应进行必要的投入、改善洗手设施,加强培训、建立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李华喜  林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93-3394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144例住院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2.2%,明显高于平均医院感染率;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肝功能状态、伴并发症合并症、机体抵抗力、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率;感染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对预后有明显影响。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危险因素等,可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艳琴  曾娟  杨芳琴 《现代医院》2012,12(5):154-156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方法,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2010年7月~12月为基线调查阶段,2011年1月~12月为干预实施阶段)。结果不同科室及人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ICU、NICU手卫生依从性较高(干预前74.2%和73.3%;干预后85.4%和83.5%);较低的为内科与妇产科(干预前22.3%与28.9%),干预后分别提高到36.9%与57.0%;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医生,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高于操作前(p<0.05);通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性从43.1%上升到62.2%。结论采取积极的手卫生策略,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性尿路感染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尿路感染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9月~2005年8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13例,每例观察对象均无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在入院后24 h内取清洁中段尿行尿培养。并按结果分为尿培养阳性组(13例)与尿培养阴性组(100例)。[结果]妊娠期无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1.50%。尿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5.38%与2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且无症状性尿路感染与胎膜早破无相关性(rs=-0.469,P﹥0.05)。尿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早产率分别为46.15%与1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且无症状性尿路感染与早产呈正相关(rs=2.249,P﹤0.05)。[结论]无症状性尿路感染与胎膜早破无关,但与早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产科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追踪观察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产科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87%;医院感染与出生胎龄、体重、胎儿窘迫、窒息、胎膜早破等有明显关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8.39%),其次为口腔粘膜、皮肤软组织。结论出生窒息及胎龄小、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是产科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的细节护理,强化护理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制度,是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降低口腔科门诊血源性感染发生,探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口腔科门诊发生医院感染原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口腔科门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等综合方法的实施,就能降低口腔科门诊血源性感染发生。[结论]医务人员严格自身职业防护、增强消毒隔离无菌观念意识、规范诊疗操作,对预防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爱美 《现代医院》2006,6(7):125-127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进一步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评价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结果调查住院患者329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6%;综合重症监护室现患率25·0%;下呼吸道感染占33·3%;抗生素使用率53·7%;神经内、外科病种、神志不清、气管切开、尿道插管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神经内、外科系统为感染高发科室,加强对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华 《现代医院》2007,7(10):105-106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观察我院2006年出院的26988份病历,对医院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科别、抢救、手术、住院天数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年龄大、有抢救、有手术和住院天数长是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制定有效的综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赖发伟  杨宁  王晓  曾文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66-3368
[目的]对县、镇(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措施进行干预,探索适合于提高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效果的方法,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隐患和传染病暴发的危险,并为本省卫生政策的改进和实施提供数据和经验。[方法]现场采样检测物品表面、手、空气、使用中消毒剂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各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结论]消毒卫生知识的提高和意识的强化以及消毒卫生硬件环境的改善和行政监督的加强是保证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