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根据临床资料分析颈性偏头痛的原因,诊治与预后。方法:利用影像学检查证实颈椎病的异常改变,作为颈性偏头痛的一个重要依据。结果: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按颈性偏头痛综合治疗,偏头痛很快缓解。结论:各种类型颈椎病均可引起偏头痛,即颈性偏头痛,并有别于偏头痛及其他类型的头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位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82例中单侧枕颞部疼痛16例,枕颞额部疼痛28例,额眼眶区疼痛13侧,两侧头痛25例,其中伴恶心、头晕、耳鸣55例,误诊颈椎病36例,偏头痛19例,紧张性头痛18例,三叉神经痛9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取诊断性阻滞后行选择性颈神经后支、颈第二椎体横突、颈椎关节突关节阻滞加或不加针刀治疗.结果 82例平均随访7个月,总有效率90.0%.该类型头痛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①颈部损伤史; ②颈椎关节突关节、横突或枕神经压痛和肌肉痉挛;③疼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④物理学和影像学结果不相符合;⑤缺乏神经病理阳性体征;⑥影像学检查,颈椎退行改变.结论 病人就诊多科室性、体检不细致性、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病理相关性、诊断思维的局限性、治疗方法的雷同性、疗效短暂的有效性等均可能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重视病史和临床检查,影像学资料,结合诊断性神经阻滞,是提高诊疗水平、防止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颈性偏头痛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增高 ,颈性偏头痛临床并不少见。颈性偏头痛表现为一侧发作性头痛 ,并在剧烈头痛时出现恶心、呕吐 ,而酷似一般偏头痛 ,但两者治疗方法不同。现将我院近 3年来神经科门诊收治的 85例颈性偏头痛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颈性偏头痛患者 85例 ,男 45例 ,女 40例 ,平均发病年龄 46 .2± 1.3岁 (36~ 5 5岁 ) ,病史 15天~ 8年 ,平均 17.4个月。1.2 发作因素 看书、俯案工作过久 2 5例 (2 9.4% ) ;劳累、睡眠不足 2 7例 (31.8% ) ;精神情绪因素 16例 (18.8% ) ;原因不明 17例 (2 0 .0 % )。1.3 临床表现 …  相似文献   

4.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颈椎病脊髓型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38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在肌电图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肌电图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受损害的神经根呈节段性分布,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颈髓受压。结论肌电图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是几种敏感的检测手段,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球囊.脑干.颈肌反射通路状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39 例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并根据有无先兆发作、性别和有无偏头痛家族史,比较不同亚组偏头痛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差异性.结果 39 例偏头痛患者中13 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异常,异常率约为33.33%,但P13 波和N23 波潜伏期均于正常值范围.不同亚组比较,有偏头痛家族史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χ2 = 6.635,P = 0.001);而有无先兆发作和性别等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4,P = 0.906;χ2 = 0.017,P = 0.897).结论 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存在亚临床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侧球囊.脑干.颈肌反射通路不对称性,有偏头痛家族史患者更容易出现异常改变.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可以作为偏头痛患者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偏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病理学改变、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一临床确诊的CADASIL家系,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病程变化及误诊情况;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先证者青年起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先兆型偏头痛,进而出现波动渐进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显示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或小灶性梗死,以及特征性的颞极白质损害.皮肤血管活检:电镜下见小动脉基底膜增厚,其中存在嗜锇颗粒物质沉积.全家系4代中,已有4代6人呈临床或亚临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青年期发病的家族性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CADASIL的早期表现,影像学磁共振的特征性表现和皮肤活检发现嗜锇颗粒是确诊该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与颈髓损伤的其它疾病相似,分析症状时有时难以将临床和体征归于颈椎的损害。选择本院住院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儿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试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提出一些看法。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1997年4月~1998年8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男12例,女3例。年龄65岁~75岁,平均70.1岁。l例为无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的75岁男性。二、方法:全部病例至少经两位神经科医师核查体征,定位于颈髓,行预MRI检查。经分析症状,排除其它病因,基本肯定这些症状来自颈椎的改变所致颈髓损…  相似文献   

8.
前庭性偏头痛作为一个特殊的临床综合征,日益受到众多神经内科医生的关注。目前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病理机制存在较大争议。长期反复的偏头痛或眩晕发作,其积累效应可引起颅脑结构及功能改变,同时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功能磁共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早于脑部结构改变,及时发现许多亚临床阶段疾病的功能改变,利于早期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文中就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理机制、诊断标准、临床特点、认知功能改变和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卒中存在相关性,尤其是缺血性卒中与先兆性偏头痛。偏头痛患者可出现偏头痛性脑梗死,年轻女性较多。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偏头痛与卒中相关,但其机制、卒中与先兆性偏头痛的相关性、治疗、如何预防等方面都尚不明确。而偏头痛与卒中共性的特征包括:(1)发病机制;(2)危险因素;(3)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因此,偏头痛与卒中关系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来自美国伊利诺伊西北医学院附属爱德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偏头痛前驱期因其可能的头痛预测作用及早期头痛干预机会为人所重视.打呵欠、疲乏、颈强直、感知觉超敏症状(畏光、畏声、畏嗅)均是常见的偏头痛前驱症状.然而,关于偏头痛前驱症状的预测效能及其可能机制,目前结论尚未统一.偏头痛前驱症状可分为感知觉超敏症状、睡眠及认知相关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和其他症状.前驱症状与触发因素及偏头痛伴随症状的准确区分,目前仍未达成统一.疲乏、情绪变化、颈强直是青少年期患者常见的前驱症状.目前对偏头痛前驱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打呵欠是偏头痛具有预测意义的前驱症状之一,通常认为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改变密切相关,在偏头痛病理生理中,可由多巴胺能D1、D2、D3受体介导.颈强直是偏头痛常见前驱症状,与多巴胺、5-羟色胺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下丘脑在偏头痛前驱期激活,可能是导致前驱期颈强直的重要原因.恶心作为偏头痛患者常见前驱症状,其病理生理学起源仍存在争议.目前的研究表明,前驱期恶心与5-羟色胺代谢改变有关.感知觉超敏症状包括皮肤异常性疼痛和畏光、畏声、畏嗅,在前驱期中丘脑激活已被证实与皮肤异常性疼痛和畏光相关.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损失和经济负担。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越来越多偏头痛患者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脑白质病变(WML),已有研究证明,偏头痛患者患WML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且有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的WML发病率较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更高,其还可能是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二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讨论及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师对症状、体征的判断及影像学检查,但 是许多疾病如偏头痛、痫性发作等可能与卒中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客观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与脑梗死相关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被发现,特别是新生蛋 白质组及miRNA家族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对临床脑梗死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单纯或双侧反复发作、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前可有一过性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先兆症状,发作期常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伴发症.偏头痛的人群发病率超过10%,目前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较公认的理论解释为:遗传易感性所致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抑制功能缺陷,在内外环境刺激下,皮质或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rigeminocer-vical complex,TCC)神经电活动异常,引起一系列神经、血管、递质改变,导致偏头痛[1].据此学说目前设计出了多种偏头痛动物模型.本文以诱导靶点为分类依据,将现有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分类并将其原理、方法及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和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脊液及脑 CT或 MRI改变。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 ,进展性头痛 ,轻—中度发热 ,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 ,脑脊液压力高 ,蛋白升高多在 0 .5~ 1g/ L之间 ,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结核性脑膜炎多以急性起病 (71.43% ) ,夜间头痛为主 ,发热在 38.5℃以上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伴氯化物的降低。两种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 ;神经影像学改变各有不同。结论 :根据起病形式 ,临床特征 ,结合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对两种脑膜炎进行鉴别 ,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组合对颈脊髓进行减压,并评价探讨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2例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了解患者首发症状及病程演变情况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体征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行X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一期以不同术式组合(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3例,枕颁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1例,枕颈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5例,枕颈减压、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1例,枕颈减压、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颈前路间盘摘除、植骨、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3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3例)对两种病变造成的颈脊髓等神经系统压迫进行允分减压.术后全部患者均随访调查,并以改善、稳定、进展时患者术后中期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效果优6例(手术前后JOA分值差≥2),好13例(JOA分值差=1),一般3例(JOA分值差为0).随访2~48月,进一步改善20例,稳定2例.结论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术式组合一期手术治疗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或多个椎体广泛切除,显微外科手术减压,颈椎植骨融合,钛钢板颈椎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资料选择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Caspar颈椎手术器械及新型植骨融合固定技术实施手术,于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的颈椎椎间盘、椎体和后纵韧带,高速气动磨钻磨除患椎骨赘,以自体髂骨或骨水泥行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结果根据Nurick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术后92%(22例)的患者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8%(2例)的患者症状无改变,无一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颈椎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包括症状严重者),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安全可行,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以反复发作的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病缺乏特异的影像学特征,其在磁共振上可表现为脑白质异常、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增多或扩大等影像学改变。其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改变属于脑小血管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目前,关于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本综述总结了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机制;两者引起常见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临床上对其有更多的关注、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发作性前庭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前庭蜗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为引起眩晕短暂发作的原因.根据Bárány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详细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对VP的诊断起排除作用.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目前临床治疗以奥卡西平及卡马西...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79例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侧前方显微椎间盘摘除减压术,采用Cage或钛网自体骨融合后并使用钉板系统固定;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结果 79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症状加重或术后复发者。随访5-48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神经根减压充分,融骨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结论 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 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 (°)/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 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