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02-503
全国名老中医周绍华教授认为痰邪是多种脑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提出"痰致脑病,脑病治痰"的学术思想。倡导脑病多由痰作祟,脑病从痰论治,善用二陈汤、温胆汤等方剂,并根据具体疾病及兼症不同,创立了柴芩温胆汤、人参温胆汤、当归温胆汤、竹叶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等变方,临床治疗因痰所致的各种脑病,疗效甚佳。笔者有幸成为周老师的学术思想继承人,在跟师学习中对周老师的"痰致脑病,脑病治痰"学术思想的学术渊源进行了梳理;对"痰致脑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进行了归纳;对"脑病治痰"的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无痰不作咳"的理论源流,明确痰与咳嗽的相关性。从痰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因素入手,提出治疗时应根据"有痰或无痰"和"痰的性质"进行辨证用药的观点。无痰而正气充足者,化痰止咳以截断病势;无痰而正气不足者,益气化痰以利于排痰;有痰者则应审症求因,根据痰与风、寒、热、湿、燥邪相兼发为咳嗽以及食积成痰致咳,进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以期对治疗咳嗽能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湛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8):701-705
中医理论中的"痰"是拥有双重身份的隐喻概念,古代医家通过病理产物痰液构建出致病因素痰邪,又以痰邪为源域认识多种疾病的病因,形成了"百病多由痰作祟"和"痰生百病"等观念.在梳理痰邪的产生与演化的基础上,分别从痰邪常见易生、"痰家族"的形成、由有形到无形三个方面,对上述认知过程进行隐喻分析.结果发现,痰邪源自水与津液;痰邪...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认为,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从而引起继发性病证。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而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指只见症状不见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1中医文献对痰的论述:《内经》中虽无"痰"字记载,但已有痰病相关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论述"劳风"病时说,"劳风法在肺下,其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6.
李瑶  潘桂娟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01-1404
在对古今文献中具有祛痰涵义之名词术语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初步诠释了祛痰法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祛痰法"的内涵为"针对体内痰浊留伏所变生诸证,通过消导、涌吐、逐下、补益的方法,以祛除停留于脏腑、经络、肢节、皮肤、筋膜等身体各处痰浊的中医治法"。祛痰法的外延包括四个范畴:一为消导祛痰法,其概念如化痰、消痰、导痰等;二为涌吐祛痰法,其概念如吐痰、涌痰、撩痰等;三为逐下祛痰法,其概念如下痰、逐痰、坠痰等;四为补益祛痰法,其概念如运痰法等。对属于"祛痰法"的上述基本概念,从出处、涵义、适应证、代表方药等方面加以考证研究与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7.
辨痰与治痰     
诸邪侵体均可生痰,诸病均可伴生痰;痰生成的过程是"邪入水",本质是"浊水"。凡痰均有形,可见形质者称显形痰;形质被隐于内者称隐形痰比较恰当。痰的质地可以作为寒热辨证的参考依据,痰色与寒热无明显相关性。临床常见外感之痰、气郁之痰、宿根之痰、正虚之痰、胶固之痰、隐形之痰;扶正化痰是治痰总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痰火扰心"所见之精神病及其证候特点与治疗,以及"痰火扰心"之发展演变与治疗原则做了论述."痰火扰心"之痰火,非五志过极化火,火炼液为痰所致;系患者自身所具之禀赋性痰易生,阳易盛,痰易阻脉道使阻郁之气化火;或痰易生,气易实而化火之体质与病理倾向性使然.应规范"痰火扰心"证之症状表述,同时,应明确界定其病理含义,以...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肿大为有形之物,属中医"瘿病"范畴,"气、痰、瘀"为其发病关键。气滞到痰凝最后形成血瘀是其病理演变过程。初期多由于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液停滞,凝聚成痰;中期气滞痰凝日久,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后期痰瘀互结,凝聚不散,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气滞、痰凝、血瘀搏结于颈前则形成甲状腺肿大。气滞痰阻,郁而化火,火热上冲,表现为甲亢,火热日久伤阴;气滞痰阻亦可伤及阳气,致使脾肾阳虚,形成甲减。通过对甲状腺肿大与"气、痰、瘀"的关系的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痰瘀致毒与中风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痰瘀毒邪引起中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荧光染色法在检测痰中结核杆菌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疑似结核病患者90例.每名患者收集即时痰、清晨痰和午夜痰3份痰标本,每份痰标本分别采用金胺“O”荧光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进行结核杆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0份痰标本中检测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为1+的标本21份,抗酸染色13份,荧光染色的显著高于抗酸染色(P〈0.05).不同时间痰标本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金胺“O”荧光染色法用于痰中结核杆菌的检测具有简便、检出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百病多由痰作崇",痰厥、中风、胸痹心痛、癃闭等急危重症从痰论治,"治痰为先",常可使病情化险为夷,阻断病情的恶化。在防治急危重症时,扩大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从痰论治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芪味散填脐法对肺结核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填脐组与对照组;填脐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芪味散填脐辅助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抗结核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及肝功能与痰菌转阴率。结果填脐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痰菌转阴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芪味散填脐外敷可改善肺结核患者临床不适症状,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从费伯雄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入手,对其以<黄帝内经>为根源,推崇李东垣学术思想,重视脾肾功能、调养情志,注重食疗的"醇正" "缓和"为特色的医学思想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小儿哮喘专家"的王烈教授,治愈哮喘患儿无数,毕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哮喘的认识有很多创新独到之处,诊治更是得心应手。文章旨在探求王老论治哮喘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侧重从哮喘夙根;调理气机;治痰为要;重视活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王老的学术思想广为传播,为临床医生所用,造福小儿。  相似文献   

16.
眩晕的病机归纳为风、火、痰、虚。而痰、虚与脾胃密切相关。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根据个体的标本虚实、先后缓急而决定治法,"升阳降逆调脾胃",脾得健运则升清降浊,枢机得利,风痰自平。  相似文献   

17.
鲍健欣 《中医药学刊》2010,(5):1059-106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足"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的注释始终未能统一。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向不同的方面发挥,议论层出不穷。"足生大丁"的"丁"概念宽泛,内涵丰富,对其的认识不应囿于后起的疔疮。"丁"与"疔"是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足"的理解。而同是出现在《素问》中的其他"足"字具有3类不同的存在形式:以经络名称出现,以单个字形式出现,以词组形式出现。"足生大丁"的"足"作为单个字出现,与其余单个"足"字具有相同的语法条件,也当释为"脚",王冰注不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川派名医傅灿冰临床经验的整理,结合经典医案的报道,笔者将其学术经验初步总结如下:①人情练达,审时度势而宜。②随机以赴,直中纷纭错综。③正行无问,宗旨以本为主。④胸有成竹,治疗内伤如相。以期与同道共飨,将傅老学术经验传承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总结概括《素问·刺热篇》的学术思想为:阐述五脏热病,分析轻重转归;针刺手法,重选经穴;提出五脏热病色诊及"治未病"理论;护理以寒胜热。其中,"治未病"思想在防病保健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