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杰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4):554-556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60例ASA2~3级拟行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0.5%罗哌卡因25ml和1%利多卡因15ml;坐骨神经:0.5%罗哌卡因10ml和1%利多卡因10ml。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10~18ml。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费用、效果。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问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麻醉费用、药物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股骨粗隆骨折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维持时间长,麻醉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下肢手术患者共12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6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63例。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0、5、10、15、30、60、90分钟时的SBP、DBP、MAP、HR、SpO2的变化。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的时间。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不良反应。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①实验组SBP在麻醉给药10、15、30分钟后高于对照组,血压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在麻醉给药0、5、60、90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BP、MAP、HR、SpO2在所有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同样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③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头痛、尿储留、恶心呕吐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方式进行麻醉可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适应症宽等特点,用于下肢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n=17)和硬膜外麻醉(EPI,n=17)两组,分别施行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NER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2Hz,起始强度1-2mA,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5%罗比卡因20-30ml;EPI组则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15-20ml。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30、45、60分钟,术后1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后1、4小时VAS评分)、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分钟,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P<0.05),随后30、45、60分别及术后1小时EPI组病人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P<0.05),EPI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恢复较NER组快(P<0.05);NER组罗比卡因平均用量大于EPI组(P<0.05)。NER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PI组(P<0.05)。结论:应用罗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术后对病人的活动能力限制少,是外周神经阻滞较为适宜的局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组(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25 ml和0.5%罗哌卡因15~20 ml.B组:取L2~3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B组(P<0.05或P<0.01),B组麻醉后30 min的SBP及麻醉后15、30、60 min的DBP低于麻醉前(P<0.05);术中B组麻黄碱使用率及术中输液量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2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统计麻醉后神经阻滞起效情况,评价麻醉效果,评估术后疼痛反应,观察麻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而阻滞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效果总体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可提高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镇静和麻醉效果,缓解术后疼痛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在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麻醉质量。方法将100例老年心脏病非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采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剂量为0.3%,观察组为0.5%。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更为平稳,两组手术中、手术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质量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达T10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运动功能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定剂量的罗比卡因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4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均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腰丛神经和坐骨神经处均分别注入罗比卡因150 mg.A组将150 mg罗比卡因稀释到20 ml使用,即浓度为0.75%;B组稀释到30 ml,即浓度为0.5%.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以及麻醉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A组比B组明显缩短(P<0.05),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A组明显延长(P<0.05),麻醉满意度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A组麻醉比B组起效快,但只运动阻滞时间明显延长,且麻醉满意度较差.所以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用0.5%的罗比卡因比用0.75%的罗比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更适合于膝关节镜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硬膜外麻醉作对照,观察其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结果麻醉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是老年病人进行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肛肠疾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注射与右美托咪啶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运动阻滞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中运动阻滞评为1分者较对照组少,评为2、3分者多于对照组(P <0.05);麻醉前、麻醉30min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肛肠疾病患者手术中能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21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R组(n=110)蛛网膜下腔注射5 ms/ml罗哌卡因3.5 ml;B组(n=108)蛛网膜下腔注射5 mg/ml布比卡因2.5 ml.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估术中麻醉质量与肌松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缩短(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质量和肌松效果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肌松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及肌松效果良好,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吸入七氟醚全麻基础上复合硬膜外阻滞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七氟醚维持)、瑞芬太尼组(七氟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硬外组(七氟醚+硬膜外阻滞)。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护ECG、血压、血氧饱和度,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测压后,快速诱导插管。记录三组麻醉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即刻(T3)、手术开始后30min(T4)及术毕(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测量末梢血糖(Glu)、乳酸(Lac)、血浆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拔管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结果硬膜外组及瑞芬组术中皮质醇浓度均较对照组低,术后皮质醇浓度瑞芬组低于对照组及硬膜外组。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或硬膜外阻滞的全麻比单用七氟醚更有效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A为Ⅰ~Ⅱ级的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在不同频率连续波针刺辅助结合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A.B.C三组分别选用2Hz、15Hz、100Hz连续波刺激,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中、术毕各时点的心率、血压、呼吸、SpO2的变化以及术中辅助用药的情况,并且评定术中的镇痛效果,同时检测血液中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结果:15Hz组镇痛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5Hz组患者在牵拉甲状腺时血浆皮质醇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Hz、15Hz、100Hz三组患者在牵拉甲状腺时血浆N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5Hz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与气管内全麻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疝手术患儿40例,年龄在1~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E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G组)。观察气腹前,气腹后5min,10min,15min,放气后5min的MAP,HR,SpO2,PH,PaCO2,和术毕恢复时间,比较两者麻醉的费用。结果与气腹前比较,E组MAP,H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G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5min后PaCO2均显著升高(P〈0.05)。停气腹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E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E组麻醉费用比G组明显减少。结论硬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在小儿腹腔镜疝手术中,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且经济安全,术毕苏醒时间快,苏醒质量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注药联合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在CT或C型臂引导定位下,进行硬膜外置管连续药物输注。持续药物输注2028天B组(20例)连续硬膜外置管药物输注后,在cT引导定位下,对支配相应病变区域的神经根行热凝射频毁损记录和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天、1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存质量评分(QOL)、疼痛缓解率、麻木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天、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00L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B组的VAS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6月时B组的麻木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B组的疼痛缓解率显著低于A组tP〈O05),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腔注药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此方法虽然可能造成神经支配区域麻木.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CSEA)复合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40例ASA分级I或Ⅱ级的L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复合组采用CSEA复合喉罩通气,全麻组采用静脉复合插管全麻。记录两组患者MAP、HR、PETCO2、镇痛情况、血糖、麻醉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全麻组术中血糖高于复合组(P〈0.05);复合麻醉组镇痛满意度更高,麻醉费用更低。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CSEA复合喉罩可更好地抑制IA术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全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镇痛效果好,费用低,是基层医院LA术中麻醉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Narcotrend监测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更安全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 40例ASAⅡ~Ⅲ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EGA)和单纯全麻组(GA),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用药为舒芬太尼0.4μ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依托咪酯0.2 mg/kg,气管插管后微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行Narcotrend监测并使Narcotrend分级(NTS)维持在D0~D2之间。EGA组全麻诱导前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试验剂量1.3%利多卡因3 ml,气管插管后硬膜外追加1.3%利多卡因6~8 ml,再以0.375%罗哌卡因5~8 ml/次维持硬膜外阻滞。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记录两组病人全麻维持用药量和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位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 EGA组术中收缩压低于GA组(P<0.05);术中麻醉用药比较,EGA组丙泊酚及顺苯磺阿曲库铵用量少于GA组(P<0.05),EG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1);恢复时间比较,EGA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P<0.01);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减少,病人恢复较快,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同时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有利于预防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氯普鲁卡因膜麻或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000例下腹部以下手术患者按产科、妇科.营外科.骨科和泌尿外科分为五组,均采用西产氯普鲁卡西冻干粉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5%或3%溶液用于膜麻或腰-硬联合麻醉(L2-3)。监测患者BP、HR、SpO2,观察麻醉起效与消失过程。以及下胶运动阻滞程度与麻醉并发症。结果:腰麻平均起效和平面固定时间五组相似,分别为24s和7.7min,最高阴滞平面平均为T5(C1-T10)。取得下肢运动阻滞3级者五组均超过94%。腰麻效果满意率平均99.8%,硬膜外辅助后麻醉满意率提升到99.9%,单次腰麻完全消失平均72min,其中产科组长于其他组(P〈0.05)。腰麻后所有患者BP都下降。五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34%,7%,9%,15%和10%。恶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3%,11%,14%,14%和9%,在产科和妇科分别因腰麻有16例和9例发生呼吸抑制。这些情况经麻黄碱,阿托品和人工辅助通气处理好转,未发生硬膜外用药误入蛛网膜下腔现象,未见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国产氯普鲁卡因冻干粉溶解后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9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单靶组).7ml三靶点注射组(三靶组),21mi传统解剖定位组(传统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的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阻滞程度(完全、部分、缺乏阻滞)和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单靶组和传统组的操作时间较三靶组短(P〈0.05),单靶组和传统组的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三靶组长(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靶组和传统组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较高(P〈0.05)麻醉镇痛持续的时间延长(P〈O05)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较高(P〈0.05)而桡神经阻滞完全幸的比较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靶组和三靶组均无并发症传统组剌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较完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气腹不同阶段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40例患者,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55~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间断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血压(BP)、心率(HR)变化调整药物浓度,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Ⅱ组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15 mg,靶控输注异丙酚1~1.5μg/ml维持镇静。分别于麻醉前(T0)、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15 min(T2)、气腹后30 min(T3)监测BP与HR,于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plasma 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结果:与T0相比,Ⅰ组T2时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升高,T2、T3时血浆NE、E浓度,T3时Cor浓度升高(P<0.05);Ⅱ组T1、T2时HR升高,T1时MAP下降,T3时Cor浓度升高(P<0.05),T1、T2时pH(potential of hydrogen)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与Ⅰ组相比,Ⅱ组T2、T3血浆NE、E浓度降低(P<0.05),T3时Cor浓度降低(P<0.05),T1时HR升高,T1、T2时MAP、pH下降,T1、T2时PaCO2升高(P<0.05),Ⅱ组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可更好地控制应激反应,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背景和目的我们针对右旋美托咪啶添加到左旋布比卡因中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加以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为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通过神经刺激的方法定位腋下4条主要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中的任一组。给予L组(n=30)0.5%左旋布比卡因40ml(200mg)+生理盐水1ml;给予LD组(n=30)0.5%左旋布比卡因40ml(200mg)+右旋美托咪啶1ml。记录运动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中的患者基本资料和手术特点都相似。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LD组比L组明显缩短(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比L组明显延长(P〈0.01)。镇痛持续时间LD组比L组长(P〈0.05)。分别于10、15、30、45、60、90、120分钟记录收缩压,LD组明显低于L组(P〈O.05)。60、90、120分钟记录舒张压,LD组明显低于L组(P〈0.05)。除基础值外,LD组心率明显低于L组(P〈0.05)。在LD组有7例心动过缓患者,L组无心动过缓者(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加入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但右旋美托咪啶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