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软膜动静脉畸形(AVM)为先天性病变,由软膜下间隙内异常的动静脉分流(AVS)构成。后天性的软膜AVS(pAVS)很罕见。硬脑膜AVS(dAVS)代表了不同种类但有相似血管结构的一组病变,称为硬膜内动静脉分流。分流可分为:硬膜窦畸形伴AVS,婴儿型和成人型dAVS。成人型硬膜动静脉瘘(dAVF)是后天性的,而硬膜窦畸形是先天性的。颅内软、硬脑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颅内硬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现代影像学的阳性征象,重点介绍脑血管造影的脑膜支及吻合网,DAVF的供养动脉。最后列举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黄永火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3)
颅内动静脉病变缺乏血管造影的正确术语,不利介入神经放射学的治疗和准确的信息交流。很多临床上应用的分类如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畸形,巨大的动静脉瘘,大脑大静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在血管造影上描述为动静脉瘘(AVF)或动静脉畸形(AVM)等,但AVF和AVM的含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经血管PVA颗粒栓塞硬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材料和方法;5例经血管造下实的硬膜动静脉瘘(2例累及海绵窦,1例累及右横窦、乙状窦、1例累及上乔状窦,1例累及右侧中颅凹)患者,选择性插管入近病巢处的供养动脉或近供养动脉开口的主干动脉(颌内动脉或颈外动脉),采用PVA颗粒悬液加适量优维显300本成不透光混合液,在透视监视下缓慢主供养动脉坡至栓塞瘘道,术后15分钟和6个月随因管造影及评价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动静脉畸形(AVM)伴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科、诊断为小脑AVM患者142例,其中42例伴发动脉瘤。将患者分为伴发动脉瘤组和不伴发动脉瘤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是否伴有出血、畸形团位置、大小及是否伴有深静脉引流。结果42例患者共伴发61个动脉瘤,其中位于畸形团内14个,位于供血动脉上47个。畸形团内动脉瘤与畸形团破裂出血及伴有深静脉引流密切相关。42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出血。结论为了降低远期复发出血发生率,栓塞治疗小脑AVM伴发动脉瘤患者时应围绕动脉瘤处理制定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贵祥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6)
作者报道了9例前颅凹底硬膜动静脉畸形(DAVM)。年龄24~69岁。全部行CT检查与双侧颈动脉造影,其中5例做增强前、后CT扫描。1例行MR检查,层厚5mm,T_1加权增强前、后横断面、冠状位和矢状面,T_2加权横断面成象。手术5例。3例为偶然发现。4例因1次或多次癫痫发作住院治疗,其中2例合并颅内出血。1例呈进行性昏迷。1例有不典型头痛和眩晕。病史调查显示无易发因素,无症状,无1例曾有静脉窦 相似文献
10.
霍志强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7):120-120
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年龄多见21到30岁的青壮年患者,儿童期也可发病,男略多于女,男女发病比例为1.1—1.2:1,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第2位,仅次于动脉瘤,AVM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多发于幕上(90%)其中顶额颞叶多见.基底结及视丘区少见,幕下(10%)其中小脑7%脑干3%。 相似文献
11.
于荣溥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4,(2)
报告2例前颅凹底硬膜动静脉畸形。例1为男性,56岁。在饮含酒精饮料时突然昏迷。普通CT检查正常,增强CT 检查显示前颅凹近颅底有明显的圆点状增强。选择性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右眼动脉粗大,经右前筛动脉供血于前颅凹底硬膜动静脉畸形。引流静脉近段呈动脉瘤样扩张并经皮层静脉引流入上矢状窦。选择性右颈外动脉造影同样显示动静脉畸形和引流静脉。左颈总动脉造影显示粗大眼动脉和由筛前动脉供血于动静脉畸形。眶下动脉同样供血于动静脉畸形。例2为男性,64岁。早晨于床上发现昏迷。右颈动脉造影发现右额区巨大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出血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年龄、性别、大小、部位、供血动脉条数、引流静脉数目等与出血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6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静脉畸形。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分别作双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本组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经统计学(X2检验)提示:1.年龄与出血有显著关系,但与性别无关系。2.小型颅内动静畸形出血危险性明显高于大型者。3.深部者出血危险性高于半球者。4.引流静脉条数少者出血危险性大于引流静脉条数多者。5.供血动脉条数多少与出血无明显关系。结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除了与年龄、大小、部位、引流静脉条数多少有关外,体力活动、情绪波动、大小便时血压升高均可能导致出血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黄永火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3,(5)
为了减少动静脉畸形(AVMs)和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的再通率,作者用聚乙烯醇(PVA)微球与铂纤维圈对15例大脑AVMs和5例多发性DAVFs进行了栓塞。男性8例,女性12例。主要临床症状为癫痫,脑出血和各种神经体征。大多数病例用Tracker-18-Unibody导管与尖端能塑形易操作的导引钢丝。PVA微球大小从150~200μm。透视下将PVA微球栓塞填满病灶,一经血流稍微减慢,就停止栓塞。为了防止微球溢入正常动脉,即使停留在导管内的微球也要吸出。铂涤纶纤维圈尽量放在供应动脉远端。随着动脉直径大小,用直或螺旋形圈。首先圈要足够小,因注入生理盐水或造影剂时要使圈直接冲到远侧的病灶。为了封闭供应动脉和阻止小圈返流,操作结束后放入大的螺旋形圈。9例大脑AVMs中,5例1次完全性栓塞。为了逐渐适应新的血液动力学,4 相似文献
14.
15.
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DSA形态学征象。材料和方法:纠集经IADSA为颅内AVM的183例DSA片,分析颅内AVM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浅部位者占68.9%;体积为0~30mm^3者占79.3%;严重盗血者占19.7%;发现与颅内AVM相关的动脉瘤占16.9%;发现中央静脉引流及混合静脉引流者共53.0%;有引流静脉狭窄者占8.2%。结论:颅内AVM多位地表浅部位;体积多在0~30mm^ 相似文献
16.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者 5 9例 ,小于 3cm者 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 ,2支 37例 ,3支以上 6 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 完全栓塞病变 2 1例 ,栓塞 90 %以上 5 7例 ,70 %~ 90 % 2 7例 ,5 0 %~ 70 % 8例 ,栓塞 <5 0 %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 ,应作为栓塞治疗颅内AVM的首选材料。栓塞加手术切除、栓塞加伽玛刀或X线刀是彻底治愈脑AVM的较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18例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同期6例行MRA检查。结果: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沟、脑裂、基底池内血管影增粗、增多,呈散在分布,受累及的静脉窦增粗,且病变区没有畸形血管团。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T2WI上表现为局部流空信号增宽,MRA原始图像显示局部有较丰富的异常纤细血流信号。结论:认识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MRI对显示软脑膜血管扩张优于CT。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