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许多是在儿童时期就播下不良的种子。本文列举了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即:儿童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心童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儿童心理情绪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并提出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牟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79-179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陈红 《大家健康》2014,(1):264-264
目的:选取80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采用表格获取儿童孕期情况、父母情况、家庭教育方式等资料,以此来判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检查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助药物治疗。结果:检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辅助药物治疗后,大部分已治愈,少部分症状严重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结论:对儿童的行为心理状况进行阶段性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儿童治愈心理问题,是儿童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结果两组儿童有多种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儿童心理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得分及I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多种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2~3岁儿童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儿童实行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需由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充分配合,全面预防并且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曾莉莉 《甘肃医药》2013,(7):535-536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发现儿童的心理情况,并进行治疗。团体结束后,让家长知情,调整家庭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儿童心理绘画团体活动,在行为中发现并治疗。儿童,团体心理绘画,有效地投射了孩子们的真实心理情况,以及行为模式。便于成人了解儿童,帮助儿童。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儿童传染病及营养不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得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家长应充分重视,早期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格,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将从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保健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找出儿童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总结做好儿童心理卫生教育的合理建议,旨在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实现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家庭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导致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日趋突出。而学龄前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若发现孩子有某些心理发育问题,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教育,就能完全恢复正常,若错过了这一关键期,有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心理异常。因此,儿童心理行为的咨询和保健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父母和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四家幼儿园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调查内容根据幼儿多动、进食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0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例正常儿童作配对研究,采用Achenbach行为量表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组儿童心理行为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食挑食、父母婚姻关系、学习环境对肥胖儿童的行为有影响(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让儿保医生对儿童心理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对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心理门诊开设以来的365名儿童就诊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就诊儿童男女比例为2.4∶1,就诊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以家住城镇及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占多.不同年龄的儿童就诊原因不同,小于6岁组的儿童主要就诊原因为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健康咨询等;6~12岁组的儿童则以精神发育迟滞、多动、健康咨询、学习困难为主.就诊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学龄期就诊的患儿较多.结论:要想全面了解儿童心理问题,必须提高儿童家长的认识能力.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积极开展和推广儿童心理障碍的防治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每位家长或教师都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长。“健康”应包括体格和心理两方面。当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的体格发育有充足的营养保障,心理卫生及教养的问题,已成为大家迫切要求了解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儿童心理发育的评价“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简单地说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功能.我们根据小儿一切形式的活动;包括坐、爬、立、走、精细动作、感知、语言、情感、记忆、思维、想象、意志、个性……来综合评价儿童心理发育状况。0~3岁的儿童大量地表现为行为活动,可通过观察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进行评价.3岁以后的儿童更多地出现智能活动,通常可借助智力测验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儿童的健康,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疾病的发生逐年上升,心理病魔越来越严重地损害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其心理健康、人格、父母人格及养育方式的关系,寻找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家长问卷)筛查591名儿童的行为问题,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调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少年版)调查儿童人格状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家长的人格状况及其教育方式,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有行为问题儿童的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程度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1),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的母亲拒绝、否认得分均可能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及母亲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的精神质得分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P<0.01),内外向、神经质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家长的神经质得分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家长(P<0.05).儿童行为问题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儿童恐怖倾向、父亲偏爱被试、家长神经质(以上回归系数均大于0);儿童行为问题可能的保护因素有家长精神质(回归系数小于0).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家长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有关,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改变家长人格及家长教养方式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车祸已成为当代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而车祸幸存儿童心理变化关系到其日后的成长。本文就儿童期车祸截肢后的心理情况及护理作一概述,其对儿童恢复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问卷对西部贫困地区的1 999名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结论: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使儿童身心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有关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家长们对待儿童心理问题的态度及诊治需求。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5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及儿科症状检查表(PSC),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2%的家长认为患躯体疾病会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如睡眠不好、易激惹发脾气等。16.6%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然而其中只有39.4%的家长与医师讨论过这些问题,与此相比78.8%的家长能与自己的亲友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行为问题,55.8%的家长选择在心理门诊就诊,32.2%的家长选择在儿保门诊就诊,8.5%的家长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3.5%的家长选择在精神科门诊就诊。结论患躯体疾病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儿科门诊医师在诊治儿童的躯体疾病时不应忽略这些影响,应予早期的处理,问题严重时转诊到精神专科。虽然家长已经发现孩子平时存在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真正与医师讨论过的家长还不到一半,这影响了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与在精神专科就诊相比,家长们更愿意在心理门诊及儿保门诊就诊,但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的家长不多,应该充分利用普通儿科门诊这个解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最便利的资源,改善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9.
心理门诊中儿童就医行为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儿童就医行为及父母对儿童健康的认知.方法调查同期在心理科及内科就诊的儿童225例,分为心理组及内科组,采取问卷及交谈法.结果与内科组相比,心理组主动就诊少,占67.5%,知情同意低,占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理组就诊时间晚,为497.86±142.52天,形成问题多,为4.27±1.65个.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家长对儿童健康有全面、正确认识的仅占12%.结论家长对儿童健康的认知水平低,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强调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问题,早期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秦珊珊 《当代医学》2014,(24):159-15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期内儿童心理健康保健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结果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其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对于人的影响多为隐性的,一般很难察觉。结论 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其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此,在为儿童提供生理营养的同时,也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方面结合帮助儿童身心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