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细胞学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3):265-266,F003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在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中的意义。方法:用形态学方法分析两类疾病患者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MDS的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病态变化阳性率、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阳性率较MA为高(P<0.005),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阳性率、骨髓粒系及红系细胞巨幼变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A的巨幼变幼红细胞体大于MDS相应阶段的幼红细胞胞体(P<0.05和P<0.01)。结论:MDS在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病态改变、巨幼变幼红细胞胞体、PAS阳性上与MA差异有显著性,这些特点将有助于MDS与MA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蒋比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6):116-119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骨髓活检切片三联检测法对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诊的77例确诊为骨髓髓系原始细胞5%的MDS患者纳入本研究,作为MDS组。选取溶血性贫血(HA)患者50例作为HA组。进行骨髓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核型异常及分子生物学异常检测结果、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红系比例、粒系病态造血、红系病态造血、巨核系病态造血情况、内铁阳性水平、铁颗粒数、环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骨髓活检切片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联合分析。结果 MDS组核型异常、分子生物学异常检出率高于HA组(P0.05);MDS组、HA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红系比例对比,P0.05;MDS组、HA组粒系病态造血、红系病态造血异常检出率对比,P0.05;MDS组巨核系病态造血异常检出率高于HA组(P0.05)。MDS组、HA组内铁阳性水平、铁颗粒数对比,P0.05。MDS组环铁粒幼红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HA组(χ~2=19.659,P0.05)。MDS组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ALIP)、巨核病态造血检出率高于HA组(P0.05)。联合检测检出率为89.61%。结论骨髓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骨髓活检切片三联检测法能够提高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检出率,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1例14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C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选用环磷酰胺(CTX)和马利兰(Myleran).0天回输单个核细胞.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及造血重建情况.结果 动员获得单核细胞数为4.98×108/kg,+12d粒系植入,+16d巨核系植入.结论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MA)和难治性贫血(RA)细胞形态学的异同,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MA患者26例和RA患者18例,对其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 MA组外周血中以成熟大细胞、核右移为主;两组骨髓细胞的红系(巨原始、早幼红细胞)和粒系均出现了巨幼变现象,MA组多于RA组(P<0.05);MA组的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比例高于RA组(P<0.05).RA组外周血异常以出现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为主;骨髓中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更为显著(P<0.05),小巨核或多叶巨核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 MA和RA两种疾病在症状、红细胞形态、血常规、骨髓象等方面有相似性,疾病早期部分患者不易区分.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涂片,探讨用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方法分型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观察了95例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CGL)病人的骨髓片,结果:发生CGL除具有已知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比例增高,而单核细胞,原始细胞和幼红细胞比列少外,还存在粒系成障碍和病态造血的表现。结论:该结果为探讨骨髓象对CML分型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RA和34例MA的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原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R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粒系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双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微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M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巨大变态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红系早期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RA和34例MA的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原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R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粒系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双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微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M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巨大变态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红系早期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6年NCCN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用至白血病临床诊断中的实际价值。方法整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医院检验科收集的110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指导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及染色体检查,并计算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确诊率。结果 110例患者中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检出98例白血病患者,其确诊率为89.09%(98/110),有5例不能分辨白血病亚型,3例经WHO分型标准发现其原始细胞为21%~29%,2例为粒、红、巨三系细胞和粒系、巨核系两系细胞均有病态造血现象,2例的骨髓有核细胞明显增多并有骨髓细胞发生病态造血的现象。结论对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确诊率高,对早期确诊白血病、后续治疗白血病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形态差异在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贫血(R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贫血患者93例,其中48例为MA(MA组),45例患者为RA(RA组)。对比2组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并比较其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结果MA组的红系病态、粒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占比低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与RA组的红系巨幼变、粒系巨幼变、多样小巨核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的巨幼原始红细胞直径、巨幼变早幼红细胞直径大于RA组(P<0.05),2组的巨幼变中红细胞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系病态、粒系病态与淋巴样小巨核是RA的骨髓形态学主要体征,MA的骨髓形态学特征主要为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增大,可通过骨髓形态学检查对MA与RA做出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发生三系病态造血的折血病主要类型,以及细胞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168例常见白血病血象、骨髓象中的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进行质量与数量的分析统计和疗效的观察。结果 三系病态造血改变主要发生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其次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46例伴有病态造血与26例非病态造血的AML进行比较,前者贫血重、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较后者低,缓解率亦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急性红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memia,MA)的骨髓涂片形态学分析,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30例AML-M6和30例MA患者的骨髓涂片进行复查,观察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及病态血细胞形态特点.结果 AML-M6病态造血占33%,其中环形核粒细胞检出阳性率为3.3%(1/30),幼红细胞巨变占78%.而MA病态造血占97%,其中环形核粒细胞检出阳性率为70.0%(21/30),幼红细胞巨变占100%.结论 细胞特异染色、骨髓涂片形态学分析、尤其特殊成分(如环形粒细胞)等分析可予鉴别诊断AML-M6和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苦参促粒系造血机制及新的抗白血病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实验性环磷酰胺(Cy:0.08g/kg)低白细胞血症小鼠模型,观察苦参对粒系造血的影响和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苦参对Cy所致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具有对抗和促恢复作用(P<0.01),能增加骨髓有核细胞、粒-巨噬系祖细胞(CFU-GM)数(P<0.01)促进CFU-GM增殖并诱导其向粒系、巨噬系分化,且其促粒系造血作用与鲨肝醇一致。此外,苦参与明显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呈药物浓度-粒应关系。结论:苦参有望用于防治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学不同表现及其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并确诊为难治性贫血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院就诊并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骨髓形态学检查,分析其骨髓形态学不同表现,并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研究组红系病态、粒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核细胞PAS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巨幼变原始红细胞体积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体积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幼变中幼红细胞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难治性贫血症状时,应重点强调巨核系病态造血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而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应重点观察细胞巨幼样变、巨幼变幼红细胞体积,同时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也可作为两者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CML起病缓慢,患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常在偶然的情况下或因其他疾病原因检查血液,或因脾脏肿大引起腹部不适就诊而被发现。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有明显的增高,常超过20×109/L,疾病晚期白细胞可高达100×109/L以上。血片中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少见,原粒及早幼粒常少于10%,患者外周血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对诊断有一定价值。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比…  相似文献   

16.
石小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91-2092
集落刺激因子(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CSF不仅在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参与对成熟细胞的功能调节,促进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免疫。CSF的研究对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几个主要CSF对造血的调控作用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浅述如下。1CSF对造血的调控作用1.1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能够刺激红系、粒系、单核系、巨系及嗜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集落的多集落造血生长因子,其造血调控作用主要是可以刺激骨髓细胞生成由粒系和单核巨噬细胞组成的集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1.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刺激粒细胞集落形成的系列特异性生长因子,对造血调控作用主要是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形成集落;诱导早期造血干/祖细胞从G0期进入G1-S期;与IL-3、GM-CSF及其他因子协同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某些白血病细胞株分化成熟。1.3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又称CSF-1,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0岁,2013年2月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间断应用羟基脲治疗.2014年4月20日,因“乏力、纳差、腹胀”入院治疗,入院时查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121×109/L,血红蛋白(Hb)浓度103 g/L,血小板(PLT)计数708×109/L.外周血:中幼粒细胞比例0.05,晚幼粒细胞比例0.12,嗜酸粒细胞比例0.06,嗜碱粒细胞比例0.05.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极度增生,原始粒细胞比例0.002 8,红系受抑,巨核细胞56个.染色体分析报告结果:46,t(9;2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取61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染色体核型异常分为核型正常组(n=34)和核型异常组(n=27);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核型异常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中性粒细胞(PMN)低于核型正常组(P<0.05),且更易出现外周血三系减少(P<0.05);IPSS-R和IPSS预后分层显示,危险度越高,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越高(P<0.05);病态造血骨髓细胞形态显示,核型异常组红系巨幼样变、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核畸形幼红细胞改变较核型正常组明显(P<0.05);核型异常组患者生存期短于核型正常组(P<0.05),死亡率高于核型正常组(P<0.05).结论:骨髓染色体核型检测对MDS患者的病情评估、预后及转归等均有重要意义,复杂核型与红系病态造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骨髓涂片中有没有早幼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结合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及电镜细胞病理学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从形态学上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涂片上可以出现"早幼嗜酸性粒细胞"、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晚幼嗜酸性粒细胞、杆状核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20.
(二)内科学 4.白血病血细胞形态学及其临床意义(1)报道了伴三系骨髓异常增生的初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TMDS)这一独特亚型和临床特点;(2)全面地论证了红系肿瘤4个类型确实存在,可从细胞形态学上给以区别;(3)对AL嗜酸性粒细胞深入观察分析对鉴别M2,M4与M1,L2的分型有一定意义,论证了AML的嗜酸性粒细胞为肿瘤性,与不同突变细胞克隆有关;(4)细致观察了CML的嗜酸性与嗜碱性粒细胞增高百分率及成熟障碍,并讨论其临床意义。以上结果,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