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晓军 《华夏医学》2000,13(4):563-565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umorthrombioftheportalvein,简称TTPV)是目前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62.2%~90.2%[1]。门静脉癌栓(TTPV)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支癌栓,被视为晚期标志,既往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患者往往在数月内死亡。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对于无法切除的肝癌,TACE被公认为是有效的方法,但既往对于肝癌合并TTPV,尤其是门静脉主干癌…  相似文献   

2.
刘宇斌  冼志勇  简志祥  陈皓 《广东医学》2004,25(12):1413-1415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TTPV)的有效处理方法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 10 9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31例行保守姑息治疗患者 2~ 8个月内死亡 ,平均生存时间 4 7个月。 7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其中 11例行单纯肝癌切除术 ,平均生存时间 11 8个月 ;6 7例行肝癌切除加门静脉癌栓取栓术 ,平均生存时间 2 3 9个月 ;其中 4 9例术后采用了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 ,其 1,3,5年生存率为 10 0 % ,5 1 5 % ,12 7% ,18例未行插管化疗 ,其 1,3,5年生存率为 79 2 % ,2 3 1% ,0。结论 手术治疗能相对延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时间 ,手术方式应尽量行肝癌切除加门静脉癌栓取栓术 ,术后使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军 《医学综述》2000,6(7):328-330
<正>原发性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Tumor thrombi of the portal vein,TTPV)。TTPV形成是肝癌肝内播散及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肝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积极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3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 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27/63)、15.9%(10/63)、4.8%(3/63).结论 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养阴活血、温阳利水法为主治疗门静脉癌栓1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晚期肝癌常合并门静脉癌栓或小肝癌,一旦形成癌栓,则易形成肝内播散及肝外转移,易导致门脉高压,并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预后极差,患者多在3个月~6个月内死亡.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甚或放弃治疗.近两年我们采用中医药以养阴活血、温阳利水法为主治疗门静脉癌栓患者1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对369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检查,结果共查出门静脉癌栓(TTPV)86例,检出率为23.3%,其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36~72岁.86例TTPV可分为3型:肝内型TTPV42例(48.8%),肝外型TTPV36例(41.9%),弥漫型8例(9.3%).肝外型和弥漫型TTPV病人的门静脉前后径、脾厚、腹水及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型TTPV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实时超声显像对TTP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TPV的部位与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时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超声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分别研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组和对照组门静脉、肝动脉的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合并癌栓组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流速降低(P<0.05);肝动脉显示率和流速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彩超检查获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内血流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脾动脉"双向介入"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肝、脾动脉"双向介入"(即肝动脉化疗栓塞+脾动脉化疗药物灌注)的方法对1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进行了治疗,术后根据化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8例;门静脉癌栓完全消失1例,显效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结论:肝、脾动脉"双向介入"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门静脉癌栓 (portalveintumorthrombus简称PVTT)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生物学行为 ,肝细胞癌(肝癌 )易侵犯肝内结构 ,尤其是门静脉 ,可达 34%~ 4 0 % [1] 。伴有PVTT的患者生存期为 2 7个月 ,无PVTT者生存期则为 2 4 4个月[1] 。门静脉癌栓常引起肝内转移和治疗后复发 ,加重门静脉高压 ,导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且使常规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措施难以奏效。目前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缺乏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是肝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一、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正常人肝动脉压 1 6kPa左右 ,门静脉压 1~ 1 6kPa ,肝窦状隙内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金属内支架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盱癌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肝穿刺途径置入门静脉金属内支架,同时(或1周后)行TACE.记录手术成功、狭窄开通、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情况,随访支架通畅期和患者生存期.结果:门静脉通路穿刺成功率11/11;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10/11;发生肝性脑病及肝功能衰竭1例.支架中位通畅期5.7个月(1~18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11、4/11、2/11.结论:对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但无远处广泛转移的患者,采用支架开通门脉主干及远端为非肿瘤所在肝叶的门脉,结合TACE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价值.方法:对近2年我院20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手术方法: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门静脉取癌栓术,术后部分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续治疗.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55%、35%,其中术后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术后肝动脉化疗存活率明显高于非化疗组(P<0.05).结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应采用积极手术治疗,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刘静  朱伟 《当代医学》2013,(5):16-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PVC)泵置入术的效果。方法对11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采用超选择TACE联合PVC术治疗、超选择TACE术治疗及部分病人未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TACE+PVC组随访1、3、5年生存率为83%、43%、3%;TACE组为75%、33%、3%;对照组为50%、4%、0。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泵置入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预后甚差,发病率甚高.日本学者报道为62.2%~90.2%,即使是小肝癌发病率亦较高,其发生率为37%~76%,肝癌切除术后3年生存无复发的TTPV均为阴性,而复发组TTPV均为阳性[1].因之,HCC并TTPV时,一般都放弃手术治疗.本科自1992年10月至1999年5月,对50例此类病人进行了诊治,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及二级分支癌栓(PVTT)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4例原发性肝癌病例,根据门静脉有无癌栓及癌栓累及范围分A、B、C 3组,总结TACE治疗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的特点。结果:门静脉无癌栓83例(A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一级分支39例(B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二级分支64例(C组)。TACE术后3组肝功能分级变化有差异。结论:TACE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二级分支癌栓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门静脉成像(MR portography,MRP)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分型、影像学表现及优势.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的1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资料,其中84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对门静脉癌栓进行分型,分析各型癌栓的MRP表现. 结果 (1) MRP对门静脉及肝内5级以上分支显示清晰;(2) 84例肝癌门静脉癌栓中,I型13例,Ⅱ<,a>型21例,Ⅱ<,b>型19例,Ⅲ型22例,Ⅳ型9例.门静脉癌栓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分支或受累下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内稍长T<,1>异常信号,沿静脉走形,正常血流信号中断. 结论 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对门静脉及肝内分支显示清晰.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高,分型准确,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57%、69.49%,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1%、94.91%,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14、13.034,P<0.001);CT平扫中,41例(69.49%)患者瘤体边界不清,瘤体位于肝右叶者35例(59.32%),位于肝左叶者24例(40.67%);门静脉癌栓多为低密度或高低密度混合影,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门静脉主干平均直径(2.12±0.99)cm,右门静脉扩张呈现为竹节状。三期增强扫描中,31例(52.54%)患者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出现"门静脉铸形",呈不均匀强化;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受累肝实质均可见斑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患者门静脉腔内呈现不同范围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检出、诊断准确率高,能清晰显示病灶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是肝癌的生物特征之一。根据尸检、影像学及肝癌病理学检查,20%~70%的HCC合并有PVTT[1]。门静脉癌栓的出现是肝癌中晚期病程表现,是决定肝癌预后、术后转移或复发的重要因素,是肝癌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领域,如不治疗,中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对8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癌栓的患者,采用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73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单纯手术切除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64.3%、42.8%、28.5%、14.3%,肿瘤平均复发时间6.5个月。术后行TACE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8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0.3%、41.1%、27.4%,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1.5个月。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以10 cm为界)、门静脉主干是否有癌栓对术后生存有影响。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癌栓摘除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TACE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结合基因法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疗效.方法 对25例不能手术的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于TACE治疗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向癌栓内注射p53基因.结果 25例中PVTT消失率24% (6/25),缩小率48% (12/25),有效率72% (18/25).肿瘤缩小率88% (22/25).AFP转阴率80%.治疗后门静脉情况发生明显改善:DSA间接门静脉造影见门静脉延迟显现时间明显缩短、门脉主干或分支充盈缺损减小或消失.结论 TACE联合经皮门静脉穿刺注射p53基因治疗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可降低患者门静脉压力,预防肝内转移,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加术后肝动脉和肝静脉双插管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1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15例均采用肝癌切除加门静脉癌栓取栓术,术后采用肝动脉和肝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3%、40.0%、20.0%,平均生存时间24.8个月。结论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后使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