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临床特点,了解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类型及临床特征,以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 预后判断。方法:对108例皮肌炎患者及其中合并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以14~60岁(62.96%)为主;首发症状以皮炎(54.63%)为主;皮肤损害以面部红斑合并全身多处 红斑多见(48.15%);肌肉受累以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近端肌炎多见(97.22%)。受累内脏为消化道(31.48%)、心(19.44%)、 肺(26.85%)、甲状腺(12.96%)。12例(11.11%)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CK-Mb)、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Jo-1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抗体、抗DNA拓扑异构酶抗 体(anti-topoisomerase antibody,抗Sc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93%,46.30%,28.70%,87.04%,51.85%,26.85%,55.56%, 2.27%,8.99%,2.27%。将患者分成合并肿瘤组和不合并肿瘤组,经χ2检验提示ESR异常增快是皮肌炎合并肿瘤的危 险因素。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结论:皮肌炎有典型的皮损表现,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皮炎。临床确诊应结合肌 酶、肌电图、肌活检等相关检查。皮肌炎易累及多种器官,应预防性地行胸部X线及CT等相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 增快是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3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3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以肌无力、肌痛、血清肌酶谱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肌电图及病理学检查异常;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总有效率90.9%。结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预后与分型、治疗时机有关,早期强有力的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积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肌无力症状35例(87%),肌萎缩18例(45%),肌痛与肌压痛20例(50%),皮疹23例(56%),合并恶性肿瘤3例(7.5%),合并肺纤维化5例(8%)。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25例,死亡7例,主要死于肺纤维化、二重感染、恶性肿瘤。结论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痛、皮疹仍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是PM/DM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时效性、安全性、并发症及是否影响预后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2例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入院情况、神经外科疾病种类、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检验结果及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2例AIDS患者均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前住院时间(5. 6±1. 2) d,术后住院时间(12. 0±1. 5) d;血CD+4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数值对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不同部位、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对AIDS患者预后不同,手术可改善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预后。52例患者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手术切口感染,同时未见患者其他机会性感染情况增加。术后随访12个月,52例患者中临床症状缓解(减轻或消失) 38例(73. 0%),症状持续11例(21. 1%),临床症状进展3例(5. 7%)。结论 AIDS不是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的禁忌证,及时、有效、安全、适当的手术治疗对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的血清肌酶的特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及丹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3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皮肌炎患者均有典型皮肌炎皮疹,其中9例肌炎症状轻微,所有病例抗JO-1抗体阴性,乳酸脱氢酶(LDH)7例持续升高,6例轻度升高,13例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7例升高,3例多肌炎升高明显,天冬氨酸转氨酸(AST)9例皮肌炎升高,5例CK/AST水平下降,3例多肌炎均升高.在确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或短期内并发出现高热、干咳、呼吸困难,X线片和胸部CT提示多发的片状肺间质改变,并且进展迅速,抗感染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无效,10例死亡.结论 急性间质性肺炎可能是无肌病皮肌炎或肌病轻微的皮肌炎的肺部表现,CK水平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LDH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AST水平与肺间质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复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对 10例经 2 6次手术的复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复发原因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VHL病术后复发率 5 7% (4 /7) ,散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为7 5 % (6/80 ) ,后者手术结果恢复良好 6人。合并VHL病者症状改善 3例 ,但留有小脑机能障碍 ,另死亡 1例。结论 :对囊腔壁结节型应避免手术探查时遗漏 ,实质性肿瘤力争全切除 ,不能全切除者辅以γ刀治疗 ;合并VHL病、多灶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易复发 ,预后差 ;有VHL病应终身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5岁以上老年颅内肿瘤126例,分别采用手术、X刀和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65例中,38例良性肿瘤肉眼或显微镜下完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6例。27例恶性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8例。1例囊性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穿刺内放疗。X刀治疗32例中,肿瘤直径<3cm,行单次治疗20例,直径在3-5cm,行分次治疗12例。非手术治疗29例。结果:手术组中术后症状消失35例,改善20例,无复发7例和死亡3例。X刀组症状消失10例,改善15例,无复发6例、死亡1例,非手术组死亡5例。结论:老年人颅内肿瘤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术前误诊率较高,以脑血管病最多;(2)巨大肿瘤较多;(3)术前合并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较多;(4)同时多伴发有精神等症状;(5)肿瘤性质以良性多见。全身情况较好者首选手术治疗,X-刀为次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抑郁情况并探讨健康教育及心理社会干预对抑郁症状、消化道症状及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及120例正常人群进行测评。将抑郁指数多0.5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8例。研究组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为期3个月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分另1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消化道症状改善及溃疡愈合水平评估。结果:十二指肠渍疡患者合并抑郁症检出率为64、2%,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抑郁指数显著降低(P<0.05),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溃疡治愈率显著增高(P<0.05),抑郁转归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并能促进溃疡愈合,健康教育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1例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生长抑素及中药等的应用。结果:治愈1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2.5天,1例病人中转手术治疗,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7天左右.有较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治疗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临床资料证实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系自体免疫性疾病,因而对本病多采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疗效:Pearson报告用类固醇治疗的21例多发性肌炎和10例皮肌炎除1例外均获显著改善。Sullivan用类固醇治疗小儿皮肌炎18例经随访5年,除1例死于外伤外,余均存活。Rose报告用类固醇治疗51例多发性肌炎的病人中有效率为58%。Devere报告用类固醇治疗105例病人中59例改善。但也有报告用大剂量类固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运用腹腔镜技术,按开放手术原则治疗结直肠肿瘤28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9例,结肠直肠肿瘤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10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7例腹腔镜辅助手术成功,1例为中上段巨大直肠癌侵犯膀胱后壁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10~315分钟,平均156.4分钟。术中出血量40~300 ml,平均70 ml。术后20~72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32.5h),无术中大出血,术后疼痛轻、创伤小、无副损伤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化疗)7~10(平均8.1d);随访23例,时间1~18个月,平均6个月、22例未见复发转移、肿瘤复发死亡1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手术损伤小、安全可行,熟练的腔镜技术和手术经验有助于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运用腹腔镜技术,按开放手术原则治疗结直肠肿瘤28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9例,结肠直肠肿瘤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10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7例腹腔镜辅助手术成功,1例为中上段巨大直肠癌侵犯膀胱后壁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10~315分钟,平均156.4分钟。术中出血量40~300 ml,平均70 ml。术后20~72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32.5h),无术中大出血,术后疼痛轻、创伤小、无副损伤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化疗)7~10(平均8.1d);随访23例,时间1~18个月,平均6个月、22例未见复发转移、肿瘤复发死亡1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手术损伤小、安全可行,熟练的腔镜技术和手术经验有助于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低张CT扫描的价值。方法 对182例消化道肿瘤进行了低张CGT扫描。肿瘤CT扫描用水作对比剂;小肠扫描用1.5%泛影葡胺作为对比剂;结肠扫描用水和泛影葡胺作对比剂。结果 129例胃肿瘤、14例小肠肿瘤和39例结肠肿瘤的CT扫描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低张CT扫描技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检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烟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结直肠手术,并经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结直肠癌的男性患者119例.根据是否有吸烟史术前分为吸烟组63例和非吸烟组56例;术后分为非吸烟组56例、术后继续吸烟组39例和术后戒烟组24例.结果 术前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癌胚抗原(CE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继续吸烟组原位复发率、转移率及CEA水平较非吸烟组和术后戒烟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继续吸烟组、术后戒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CEA水平及通过影响肿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及转移率,直接促使肿瘤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对结直肠占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经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16排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12例共21枚息肉,仿真结肠镜发现10例共15枚息肉;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9例,仿真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7例,并发现2例肝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CTV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结肠占位的部位、大小,而且还可以显示结肠壁及结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强  杨勇  宋念  杨厄  马忠明 《西部医学》2009,21(10):1717-17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结直肠肿瘤3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Dixon手术12例、Miles手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4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有29例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7%),1例为直肠癌侵犯膀胱后壁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min,术中出血量40~300ml,平均出血约110m1。术后20~72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32.5h),无术中大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化疗)7~10天(平均8d);随诊1~30个月,平均16个月。1例肿瘤复发转移后死亡;无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术后并发症约2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再次手术者。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手术损伤小、安全可行,熟练的腔镜技术和手术经验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造瘘在大肠癌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4年以来对 4 0例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 ,采用围手术期造瘘结合手术治疗。经回肠末端插管穿过回盲部到升结肠 ,减压及引流 1周 ,后 3d行肠道准备。然后行根治性切除 ,术后继续保留造瘘管减压 1周。结果 :4 0例中 2例死于其他合并症或并存疾病 ,38例恢复顺利 ,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管式造瘘应用于大肠癌合并梗阻的治疗 ,对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管式造瘘简便易行 ,避免了常规结肠造口所致生活不便及日后关闭瘘口之痛苦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安全性及疗效,寻找预防大肠癌局部复发转移的新途径。方法:64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成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观察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和肝肾功能变化,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ALT和肌酐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组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肠道灌洗液进行的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大肠癌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26例可疑大肠癌患者(后经病理学证实14例为腺癌,12例未见肿瘤)内镜检查前口服平衡盐液3~4L,收集水样粪便,分离\浓缩其中的脱落细胞,细胞涂片、巴氏染色。结果:14例腺癌病人中12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或可疑阳性,2例呈阴性,敏感性为85.7%;12例对照组中11例为阴性,1例呈可疑阳性,特异性为91.7%。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有可能作为大肠癌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15例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先处理颅内血肿,后行动脉瘤显露、探查及夹闭术;对术中再次破裂出血者及时控制出血并夹闭瘤体。结果: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14例,未发现动脉瘤1例;术后脑疝恢复11例,死亡4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7例。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病情危重,需要急诊手术;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即使在探查中动脉瘤再次出血,也能很好控制夹闭动脉瘤;但如果术中遗留未夹闭的动脉瘤将是导致术后潜在出血危险的原因,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