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及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目的是切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除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狭窄和阻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因其较低的并发症及肯定的疗效已成为目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就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11月到2005年6月1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并结合文献,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早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 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术以其手术操作简便、手术风险低或许将成为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之后另一可选择的手术,但之前的研究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意见不一。 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11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8篇文献共纳入387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 194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932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CAS组患者手术后30d一切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380-2.401,P<0.0001);手术后30d死亡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52,95%CI:0.82-2.82,P=0.18);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4,95%CI:0.05-0.43,P=0.0005);CAS组患者手术后30d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CEA组,但统计学无意义(RR=0.22,95%CI:0.05-1.02,P=0.05);手术后1年CAS组患者脑卒中或死亡发生率高于CEA组(RR=2.58,95%CI:1.03-6.48,P=0.04)。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仍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其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低于血管成形术组。其长期结果仍有待于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及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的经验。方法: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20例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20例中,1例因术中发现颈内动脉颅外段已完全纤维化而放弃手术,1例术后半月病变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余18例疗效满意,未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截至2018年底,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脑卒中患者约1242万[1],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总数的75%~90%。文献报道,大于3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脑卒中防治适宜推广技术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技术[3],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25.0%[4]。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多为护理人员常规进行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总结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部血管外伤的临床特点,明确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提高急救水平,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0例颈部血管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和手术处理方法,讨论急救与手术处理要点。结果:所有病例经外院或我院紧急止血急诊手术。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100%),未有致死及致残发生。结论:颈部血管损伤应尽快压迫止血急救,及时手术探查,颈部静脉及颈外动脉可直接结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应尽可能修补或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改良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mPA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的临床可疑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9例。根据影像学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198例,急性非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221例。其中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患者除去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后再分为颈内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亚组94例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亚组101例。采用ROC曲线分析mPA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以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参照,分别评估mPASS、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PA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颈内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3种评估量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均较好。mPASS评分的AUC显著高于PASS评分,低于NIHSS评分。mPASS评分在最佳截断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PASS评分。结论对于临床可疑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尤其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PASS评分较PASS评分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一侧颈内动脉栓塞或急性血栓形成引起的一侧大脑半球急性广泛缺血性疾病,常由于心脏疾患导致的栓子脱落,颈动脉内膜斑块脱落所致。2010年9月收治左侧大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例,应用小剂量丙泊酚成功脑复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总动脉内膜基质厚度(CCA-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组织更易遭受缺血性损伤。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基质厚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大样本研究2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68.7±12.7岁,其中女性126例(占44%)],由同一医师行颈总动脉超声波检查。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最初的脑卒中严重程度及影像学表现。分别于发病后第7天、出院时、卒中后1年评估患者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或校正人口统计学资料、最初的脑卒中严重程度、常见的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和缺血…  相似文献   

9.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方法  1993年 5月至 2 0 0 0年 6月 ,共 2 0例患者在中山医院接受 2 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男性 19例 ,女性 1例 ,年龄 4 7- 76岁 ,平均 6 4± 9岁。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 7例 ,一过性脑缺血者 11例 ,无神经症状者 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 ,19例同时行DSA检查 ,18例行MRA检查。狭窄度测定方法同NASCET。 2 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 ,19侧狭窄≥ 70 % ,2侧狭窄 6 0 % - 6 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 ,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 术后 30天内无死亡和中风。围手术期有 1例TIA和 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 2 0例患者随访 1- 6 3月 ,平均31± 2 0月。术后 2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 92 3%和 0 % ,5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 79 1%和 12 5 %。 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 5 0 % - 6 0 %的再狭窄。结论 本组病例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预防中风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介绍该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20例.结果 19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4~40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determine wheth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subsequent cerebral ischemia in men with ischemic symptom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ignificant (greater than 50%) ips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DESIGN--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SETTING--Sixteen university-affiliated 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centers. PATIENTS--Men who presented within 120 days of onset of symptoms that were consistent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ransient monocular blindness, or recent small completed strokes between July 1988 and February 1991. Among 5000 patients screened, 189 individuals were randomized with angiograph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greater than 50% ipsilateral to the presenting symptoms. Forty-eight eligible patients who refused entry were followed up outside of the trial. OUTCOME MEASURES--Cerebral infarction or crescendo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the vascular distribution of the original symptoms or death within 30 days of randomization. INTERVENTION--Carotid endarterectomy plus the best medical care (n = 91) vs the best medical care alone (n = 98). RESULTS--At a mean follow-up of 11.9 month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troke or crescendo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7.7%) compared with nonsurgical patients (19.4%), or an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of 11.7% (P = .011). The benefit of surgery was more profound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greater than 70%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17.7%; P = .004). The benefit of surgery was apparent within 2 months after randomization, and only one stroke was noted in the surgical group beyond the 30-day peri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S--For a selected cohort of men with symptoms of cerebral or retinal ischemia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 high-grad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subsequent ipsilateral cerebral ischemia. The risk of cerebral ischemia in this subgroup of patients i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两例病例报道来研究一种新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无需补片,改变颈动脉切口的方向以防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研究发现,与外翻式、补片式相比,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既可防止再狭窄发生,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明显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TIA45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TIA表现,并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全组手术无死亡。除2例术后一周内各有一次TIA,2例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分别在2天和5天后恢复),1例轻度声嘶外,余均顺利恢复。作者讨论了颈动脉内膜切除在TIA防治中的作用,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和手术时机,以及麻醉、术中监护、高位颈动脉狭窄、术后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大脑循环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患者TIA症状消失,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随访6~24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严格掌握适应证是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Q  Jin ZY  Huang YN  Xu WH  Ren ZY  Su CB  Wang RZ  Liu W  Pan J  Cui LY  Gao S  Ye J  Dai JP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46-649,I002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RankinScale(MRS)分类。结果溶栓前10例患者均为TIMI0~1,溶栓后8例部分/完全再通,其中7例结果良好(MRS0~3)。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10%)。结论症状发作6h内的动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