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38岁。因头痛,视力进行性下降7年,于1989年8月4日入院。自1982年2月开始,患者自感视物模糊,头顶部间歇性钝痛。半年后双眼视力下降至0.1,并有肥胖,皮肤细腻,毛发稀疏及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外院头颅X线片见有鞍底骨质破坏,以“鞍区肿瘤”于1984年3月4日行右额入路肿瘤切除术,诊断“垂体腺瘤”。术后右眼视力恢复至1.5,左眼0.7。1987年冬起两眼出现盲斑,逐渐扩大,头痛再度出现,并逐渐加重。头颅CT扫描诊断“鞍区  相似文献   

2.
本组报告61例单侧鼻前庭切口经蝶显微切除鞍内肿瘤。男33例,女28例,年龄16-61岁,垂体腺瘤57例,脑膜瘤1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2级1例,生殖细胞瘤1例。全组病组例均以单侧鼻前庭经蝶入路显微切除肿瘤,1例垂体腺瘤因术后2周出现下视丘损害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死亡外,余均无术后并发症。经随访2个月-2年效果满意,证明该术式不单用于治疗垂体腺瘤,并且对鞍内其它肿瘤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自从CT应用于临床后,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已不困难。但鞍区结核瘤仍不易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在术前作出鉴别诊断。我科在1988年曾收治3例鞍区结核瘤病人。 一、临床资料 例1,男,20岁。2月来双眼视力下降(左眼0.1,右眼0.4),双颞侧偏盲,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CT提示鞍区占位病变,垂体腺瘤可能性大,CT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14例垂体微腺瘤、12例大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和11例空蝶鞍,研究鞍区相关结构的形态改变。结果:垂体腺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上,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下。结论: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作者根据空蝶鞍是否存在膈下蛛网膜下池而分为Ⅰ型、Ⅱ型,再按空虚是否完全而分出Ⅰa、Ⅱa型和Ⅰb、Ⅱb型。由于中国人鞍结节较平坦,真正的“前置型”视交叉较少见。能否安全通过视交叉一颈内动脉间隙手术操作可以参考冠状位MR片。  相似文献   

5.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鞍区包含脑垂体这一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鞍区肿瘤常表现出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症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鞍区肿瘤主要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炎症与鞍区肿瘤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白细胞介素(IL)6与垂体腺瘤细胞增殖有关,并可促进垂体生长激素瘤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释放相关激素。颅咽管瘤中同样可见IL-6高表达。核因子κB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升高。体外实验表明,环加氧酶抑制剂可抑制垂体腺瘤和脑膜瘤的增长。炎性细胞与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有关炎症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研究较少,但与之类似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ILs和炎性细胞起重要作用。未来仍需更多体内试验来进一步探究炎症网络与鞍区肿瘤形成的具体作用模式,从而能研制出针对炎症过程的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例1,男,25岁。3a前,左眼视物模糊,发病后2个月右眼亦逐渐视物不清,近半年来饮水增多(1暖瓶/天),口渴多尿。出现乏力、视物范围变窄,入院前1个月,出现头痛、恶心,入院前1d,双眼失明。CT示:鞍内、鞍上及鞍后有一稍高密度灶。于1992年7月26日以垂体腺瘤收住院。查体:神志清而精神萎糜,反应迟钝,腋、阴毛稀疏,皮肤细腻。双眼光感,双视乳头腺原发性萎缩。入院3d后,在全麻下经左翼点入路行鞍区探查术。术中见鞍上、鞍内有一紫红色、包膜完整肿物,肿物边界清,血运丰富,将视神经向外、上推压,视交叉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垂体腺瘤患者应用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和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与鞍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神经外科住院的垂体腺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奇偶数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法;实验组采取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与鞍底重建术治疗的方法对垂体腺瘤部位进行切除。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指标评分中,I级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研究对象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垂体腺瘤患者,给予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与鞍底重建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鞍膈硬脑膜的侵袭性,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2例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前影像学诊断分为A组(侵袭垂体腺瘤组,13例)和B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9例).行鞍膈硬脑膜的取检,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2组鞍膈硬脑膜纤维与腺瘤细胞之间生长方式的差异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垂体腺瘤中MMP-2、MMP-3、MMP-9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A、B 2组的鞍膈腺瘤细胞侵袭率分别为84.6%、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下A、B 2组鞍膈腺瘤细胞侵袭率分别为85.7%、60.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MP-2、MMP-3、MMP-9A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61.5%、92.3%,B组分别为22.2%、11.1%、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鞍膈硬脑膜取检可以较好地反映垂体腺瘤的侵袭性;MMP-2、MMP-3、MMP-9的高表达和腺瘤侵袭性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鞍区动脉瘤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术前均考虑为垂体腺瘤,于术中发现为动脉瘤,术后DSA确诊。3例患者均有内分泌障碍,主要表现垂体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2例有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1例既往有SAH病史;CT均显示鞍区类圆形占位,MRI无特异;1例手术治疗,另2例介入治疗。结论鞍区动脉瘤术前诊断困难,易于垂体腺瘤混淆。对于鞍区占位,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动脉瘤的可能:病史中有SAH史;单侧视野缺损;一侧Ⅲ、Ⅳ或Ⅵ颅神经麻痹;影像学表现鞍区类圆形病变,CT有钙化,MRI有流空现象;内分泌紊乱呈垂体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者。确诊依靠DSA。治疗以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 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 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 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 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合理入路。方法:取15个标本作鞍区的显微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113例垂体腺瘤手术的观察和经验教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国人的鞍结节较平坦,间隙1容易采用。许多间隙2狭小,妨碍了外侧入路的展开,并且增加了视路并发症。经蝶入路提供了更好的肿瘤显露和治疗结果。结论:入路选择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虽然经单侧鼻腔入路最值得推崇,但额下入路不象以前评价的那么悲观,其中眶上锁孔入路前景良好,由于肿瘤形态的差异。向鞍旁显著扩展的肿瘤依然需要经翼点入路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垂体瘤术后3年,间断发热、进行性视力下降3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手足麻木行头部核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MR)发现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并行经单鼻蝶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切除及鞍底重建术,术后曾有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CT诊断鞍区垂体腺瘤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8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囊变、坏死及增强方式等影像学特征,分析CT、MRI检查诊断垂体腺瘤的准确率.结果 58例患者中微腺瘤16例,大腺瘤42例,病灶外观为圆形者30...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非典型垂体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5岁.垂体瘤术后14年,视物模糊3个月,左眼视力丧失1周.14年前,患者因视物成双影,视物模糊2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垂体腺瘤,行开颅垂体肿瘤切除.术后1年,上述症状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两次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垂体腺瘤.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视物成双影逐渐加重并于1周前出现左眼视力丧失.MRI提示垂体瘤术后改变,仍有肿瘤残余,侵及双侧额叶、蝶窦、筛窦.术中见肿瘤向额叶生长,向前达额极处,内侧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肿瘤包膜存在,边界清楚,表面颜色发黑,呈多结节状.鞍内肿瘤有陈旧性出血,肿瘤向后侵及垂体柄,可见包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治疗经鼻内窥镜鞍 区肿瘤切除术并发尿崩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内窥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9例患者中,6例为垂体腺瘤,2例颅咽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结果:6例垂体腺瘤中,1例发生轻度尿崩症,服用双氢克尿塞后痊愈。2例颅咽管瘤和1例囊性畸胎瘤发生较重尿崩症,先静点垂体后叶素,后口服双氢克脲噻、卡马西平治疗痊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切除鞍区肿瘤组织,尽量减少对垂体前后叶、柄、下丘脑等的损伤、牵拉,可以预防尿崩症的发生,减轻其症状;并发尿崩症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点垂体后叶素,口服双氢克脲噻、卡马西平可以控制尿崩症症状,以待下丘脑-垂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4 6岁。主诉 :性欲减退 2年 ,头痛 15d,于 2 0 0 3年 2月 7日门诊入院。查体 :双眼视力、视野正常 ,双侧眼底未见视乳头水肿和出血。内分泌学检查示 :黄体生成素 (L H) 36 .5 IU/ L,促卵泡成熟素 (FSH) 13.0 IU/ L。头颅X线平片未见蝶鞍扩大。CT示蝶鞍内 1.2 cm× 1.6 cm大小均匀低密度占位灶。MRI检查显示 :鞍内一边界清楚的葫芦状肿块 ,大小 2 .0 cm× 2 .0 cm× 1.6 cm,T1 WI呈均质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肿块增强后未见强化信号 ,其前方有片状高信号 (图 1)。入院及术前诊断 :“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26例均主要表现为视功能障碍症状,并有鞍区占位的特定CT征象,均诊断为垂体大腺瘤。结论:要提高对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垂体腺瘤的认识,鞍区CT检查对其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